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
很多人都知道,在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就有個“閩國”,國都長樂府就是今天的福州,統治區域與今福建省大緻相當。
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後唐同光三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唐天成二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奪位,并于長興四年稱帝,年号龍啟。之後,閩政變内亂不斷,到了閩天德三年,閩正在打内戰時南唐出兵将其攻滅。
若是将時間放到更早些,此地也有個國家叫“閩越國”。當時越國國君無疆聯合齊國攻打楚國,隻是實力懸殊太大,被楚國軍隊打的隻有後退一條路,最終,越國被楚國滅了,而部分越人就來到了如今的福建,和當地人組建了“閩越國”。
到了現如今,“閩”這個字就是福建的簡稱,那麼,為何古人在此地建國時,都要用這個字呢?
先來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
山海經中就記載“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
其一、就是說閩這個地方在海中,它的西北方有山;
其二、就是說閩地的山就是在海中。
若是去過福建,就知道這地方就是山多平地很少,東邊又臨大海,所以,在古人看來,就像是山和海圍繞的一塊地方。很長一段時間裡,華夏文明以長江以北最為發達,魏晉後大批士族南下,也帶來文化科技的傳播,讓南方這片土地迅速爆發出它的活力。
并且,很長一段時間,這片土地和中原的聯系并不是那麼緊密,所以,它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文化,而且,完美的保留了下來。
如今,福建泉州一帶還流行一種舞蹈,叫“拍胸舞”,跳舞的人,會頭戴一個草箍,在這個草箍的正前方會伸出一個頂端,形狀就是蛇頭;而在這個草箍的末端會露根紅綢條,就像是蛇在吐信。
當然,《太平禦覽》裡說得就更直接了:“閩州越地....皆蛇種。”我們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若是按照這種邏輯去理解這話,就會得出:福建人是蛇的傳人這種結論。這是說,當地人有蛇圖騰崇拜的傳統。
那麼,福建人的先祖為何要崇拜蛇?
“閩”這個字已經給出了答案。
這個字的繁體是“閩”,中國文字是象形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外門内蟲。
那麼,蟲和蛇有關嘛?
看中國的文字,還真不能望文生義,或者被一些故事所引導,在很多場景中,蟲就是指“老虎”,但是,在這裡它還真說的是“蛇”。甲骨文中的蟲字,形狀就像蛇。福建這地方很少有虎的記載,隻見蛇。《說文》中解釋得更清楚:“閩...蛇種,從蟲...”當地人的信仰很樸素,以生活中常見的蛇為信仰圖騰,希望可以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多山的福建,并不适合耕種,很多人選擇以海為生,大海就成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源。隻是在古時,中國的農業文化是占據重要地位的,當地老百姓的這種生存方式就被說成是“以海為禾”,甚至,在某些特殊時刻,朝廷還會全面禁海。
并且,當全國各地都在祭拜龍王時,福建這一帶的民衆依舊堅守着自己的信仰,祭祀蛇王。很多沿海地區,在下海前都會祭拜龍王,保佑自己平安并能收獲頗豐。福建人不是這樣,他們會在船上畫上蛇的形狀。在他們的船上,還往往可以看到一隻木頭雕刻的蛇,名叫“木龍”。所以,在福建人的心中,蛇的地位應是和龍一樣的。
清朝地理學家郁永河在他的《海上紀略》中,就說:福建人的船上都會看到這個“木龍”。福建人在船上放木龍,自然和蛇神有關。福建各地有很多蛇王宮,長汀縣城外的羅漢嶺就有一座蛇王宮,這座建築的時間比那時的汀州府還早(古時長汀縣歸汀州府管)。蛇王宮中供奉的是蛇王,模樣是男性。
因為,在當地人心中,蛇王是主持正義公道的,大家如果發生糾紛,就會一起去蛇王宮,讓蛇王來評判。這時的答案已經是非自現,若是做了虧心事,自然不敢面對蛇王。大家供奉蛇王的同時也供奉蛇神,不過卻是女性的樣子。閩西第一山靈蛇山,位于長汀縣和上杭縣交界處,它的山麓就有一座蛇騰寺,裡面供奉的蛇神就是白蛇娘娘。
若是喜歡中國的民俗文化,将一些故事結合起來看,就會覺得極其有趣。白素貞可是來自四川的青城山,為何在福建會有她的供奉寺廟呢?其實,這就是文化信奉的力量。别處隻說着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可到了這裡可是人們虔心鄭重的膜拜。
當然,除了這些福建民間還有不少傳說,如:蛇郎哥的故事,他救了化身鯉魚的海龍王女兒,後來,二人結為夫妻。隻是海龍王發脾氣了,将二人化作了兩座相對而望的大山。這個故事就是閩劇《花鳥記》的原型。
并且,閩劇也是極具特色的,更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它是現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并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潇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内心世界。
參考資料:
【《五代十國史》、《福建的建置沿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