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詞鑒賞實用漲知識

古詩詞鑒賞實用漲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2:56:51

古詩詞鑒賞實用漲知識(詩歌鑒賞之如何讀懂古詩詞)1

古詩鑒賞,其前提是要讀懂詩歌。對于命題者來說,如何引導考生先讀懂後鑒賞,命題的導向至關重要。對于考生來說,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領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讀懂詩歌極其關鍵。因此,必須扭轉輕讀詩、重做題的傾向,我們應沉下心來,反複咀嚼,一定要重視古詩本身給我們傳達的内容,從而來解讀古詩。

在考場上,究竟怎樣才算讀懂了一首詩歌呢?一是明白表層意思:能翻譯出大意,把握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領會深層意思,即能看出寫了什麼意境(形象、氛圍),表達了什麼情感(情緒、心境),反映了什麼思想(态度、觀點)等。

一、标題切入

标題是解讀詩歌内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标題是詩歌的眼睛,是詩歌内容形式等豐富信息的載體,有的标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調,有的揭示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詩歌的題材、體裁。從标題切入,就是要把握住這些豐富信息。

邊練邊悟

二、細讀正文

詩的正文是閱讀的核心,也是讀懂詩歌的關鍵所在。這一環節是以平時的積累和素養為基礎的,不過,在方法上還是有以下兩點很關鍵:

(一)懂得古詩的基本特點和章法結構

1.基本特點:情景結合

古人雲:作詩無他端,隻“情”“景”二字。我們讀詩、賞詩也一樣,隻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況下,舊體詩、詞的基本章法是先寫景,後抒情。對于近體詩來說,絕句的一、二兩句,律詩的一、二兩聯,詞的上片是寫景部分;絕句的三、四兩句(尤其是末句),律詩的三、四兩聯(尤其是尾聯),詞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詞,又特别強調上下片之間的過渡(過片)。當然,也有少數詩作是先抒情後寫景的。

情景結合不僅要注意其順序,更要注意情與景之間的關系:

①前後内容(即寫景與抒情)是對應一緻的,如樂景樂情、哀景哀情。

②前後内容(即寫景與抒情)是相關、相反、相襯的,形成虛實相襯的關系,如樂景襯哀情、明景襯暗情等。

2.章法結構(近體詩):起承轉合

近體詩的寫作思路一般為:起承轉合。理解了這一特點,可以讀懂詩的層次脈絡、大體内容,甚至可以幫助做一些試題。

“起承轉合”是古人寫詩填詞所遵循的結構章法。“起”即開篇,“承”是對“起”句的承接、拓展,“轉”是詩意的跳宕轉折,“合”是收束全詩。

(1)“起”

在古詩詞中,“起”句就是開頭,或寫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議論,方式多樣。其作用主要有兩種:a.點明題旨,統領全詩,奠定感情基調;b.托物起興,烘托鋪墊,渲染映襯。

(2)“承”

在古詩詞中,“承”句或寫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議論,與“起”句自然銜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總接、分承、明順、暗接、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啟下,b.鋪墊下文。

(3)“轉”

在古詩詞中,“轉”句在絕句裡是第三句,在律詩中指頸聯,在詞中多指過片。“轉”句十分關鍵,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淺入深,從正到反,思路的轉換體現詩意的跳宕轉折。抓住“轉”句特點對解讀詩意也很關鍵。

(4)“合”

在古詩詞中,“合”是結句,全詩不論寫景、抒情、叙事、闡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詩歌主旨或詩人感情的凝聚之處。“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種:a.呼應開篇或詩題,圓合首尾;b.對比前文或總結全詩,卒章顯志;c.以景結情,含蓄蘊藉,餘味無窮。古詩詞“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直筆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闡理;二是曲筆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達作者的感情、寄托詩歌的主旨。

3.利用律詩中間兩聯對仗特點理解詩意,甚至藝術手法

對仗,就是對偶,隻在律詩中稱“對仗”。對仗,從内容角度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三種。“正對”是指上下句從兩個不同角度來說明同一個道理。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兩個時代的角度抒發人事代謝、懷古傷今之情。“反對”是指上下兩句意義上互為對立。如高适《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就是把軍中戰士和将帥的兩種生活放置在一起,構成反差,從而抒發憂憤之情。“串對”是指構成對偶的上下兩句在語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設等各種語法關系的一種對偶形式,亦稱“流水對”或“走馬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說的是從四川出三峽而北上的行程,前後一貫,又有次序。分清對仗種類,可以更好地理解詩的内容。

另外,根據律詩上下句詞性相對、結構相同的形式特點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細讀,反複品讀正文

中國古典詩歌大都篇幅短小,錢鐘書用“閃電戰”來形容古詩鑒賞。而其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含蓄而有跳躍性。因此,讀詩時千萬不能匆匆一掃而過,而應一個字一個字地品讀,邊讀邊想其意,力求還原詩歌畫面。

1.閱讀步驟

(1)多讀全詩。力求在3分鐘左右至少讀三遍詩,“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對全詩有個總體印象。

(2)找出詩中的寫景、寫物、寫人的名詞,當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詩寫了什麼。

(3)找出這些名詞或前或後的動詞、形容詞(如惜、怨、悲、空、獨等),弄清全詩的感情基調。

2.抓住重點

(1)抓住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于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

(2)捕捉、咀嚼詩歌中主觀色彩較濃的詞語、句子

①從傳達詩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關鍵詞有顯性與隐性之說。顯性關鍵詞是可以明顯看出詩歌情感類型的詞語,如包含“愁”“怨”“憤”“恨”“憂”“凄”“喜”“樂”“思”“憐”“淚”“閑”“怆”“怅”等字眼的詞語,這些詞語多為動詞或形容詞,表意功能明顯,大多數情況下決定了詩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調,這種語言叫“情語”,是需要在第一時間内予以關注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情語”有時藏在“景語”等其他語言之中。如“細草微風岸,危樯獨夜舟”中的“獨”就是情感語言,它揭示出詩人的孤獨感;如“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中的“獨”“閑”就是情感語言,揭示出詩人的孤獨、無聊之感。

隐性關鍵詞在傳達情感、意圖時較為含蓄、間接,但也至關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詞語一般是隐性關鍵詞,它們雖然不是詩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語言叫景物語。另有一些典故語,需要通過挖掘典故的本義來探尋作者的用意;含有表達技巧的語言(如拟人、比喻、雙關、反語、借代等),需要還原基本義。還有一些表情态、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也是應該引起注意的隐性關鍵詞。弄清上述隐性詞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如同撥開疑雲迷霧,能讓真相充分顯露。

②每一首詩都有關鍵句,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觀點态度等,讀懂了這些句子也就較容易理解詩詞的主旨。如《夢遊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就揭示了本詩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表達了詩人的淪落天涯之恨。再如《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既揭露了戰争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概括了本詩的主旨。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卒章顯志,是古詩詞常見的寫法,古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

詩歌中有許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釋和題幹等,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還可能是解題的關鍵。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就是說要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經曆、風格流派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目的等。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知道了人與世,才能準确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于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注,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如:陶淵明淡泊名利、詩風恬淡,杜甫憂國憂民、詩風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詩風潇灑,辛棄疾、陸遊、文天祥國難當頭,憂心如焚、慷慨悲壯。王維的多才多藝,能詩,又精通書畫和音樂,決定了他的詩的風格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信奉佛教,決定了他後期對現實的漠不關心。蘇轼思想複雜,儒釋道三種思想既矛盾,又統一地滲透到他世界觀的各個方面,決定他多次被貶仍能表現出豁達、樂觀的精神境界。

2.注釋的暗示

高考所選詩歌的題材多種多樣,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有時介紹疑難詞語、地名,那是在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詩歌的思想主旨;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詩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

大凡提供“此詩作于貶官或流放之際”類似注釋的詩,肯定與詩人仕途失意、對現實不滿,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憤懑孤寂有關。

3.題幹的暗示

所謂題幹,即命題的語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麼問題),解說要素(解釋題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聯、哪一句等)。抓住題幹的暗示信息可以幫助你進一步讀懂詩歌。這也叫“借題解文法”。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8題:這首詩前六句描寫了月圓之夜的哪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題幹中“前六句描寫了月圓之夜”已經把該詩前六句所寫的内容告訴你了。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但常見題材總是有限的。大緻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軍旅詩、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羁旅思鄉詩、送别懷人詩、即事抒懷詩。相同題材的詩歌在“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平時學習詩歌,争取“讀一首詩,知一類詩”;在考場上,完全可以“知一類詩,通一首詩”,即先從内容入手,嘗試根據該詩的内容特色,大緻歸類到某一題材,再由類及篇推斷其使用手法及具體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該詩大緻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是以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景色、歌詠閑适恬淡的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歌。東晉詩人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南北朝詩人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至唐代兩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有王維、孟浩然等。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範疇,解讀時一定要抓住情景關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見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門、桑麻、南畝、五柳、明月、漁歌等。

其次,領悟詩人融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園詩表達的常見的思想情感有:熱愛自然,對甯靜、平和、歸隐生活的向往,閑适自得的心情,對現實的不滿和懷才不遇的苦悶等。另有抒寫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頌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等。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描寫手法有遠近高低結合、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白描、反襯等。

二、邊塞軍旅詩

邊塞軍旅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将士生活為基本内容。唐代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适、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颀等。

邊塞軍旅詩有對邊塞風景的描寫,展現了邊塞獨有的自然風貌,更為抒寫将士邊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鋪墊、烘托;也有對征戰的描寫,不過,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去表現戰争的場面或邊塞的風光。這些意象(景象),從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钺、刀铩等;從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等;從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輪台、龜茲、夜郎、胡羌、羯夷、樓蘭、安西、單于等。抓住這些意象,然後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深入的揣摩,鑒賞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邊塞軍旅詩中,還有着一種濃郁的漢代情結:以漢代唐,出征的軍隊稱為漢兵,将領稱為漢将,邊塞稱為漢塞,就連天上的月亮也稱為漢月。不僅如此,一般的邊塞詩在提及周邊少數民族時,也往往沿襲漢代的稱謂,把交戰對方稱為匈奴,把其首領稱為單于、左賢。在稱頌戰地英雄時,常常提到的也是漢代的霍去病、李廣、衛青、班超、馬援等,以呼喚英雄精神的回歸。這種漢代情結既是對曆史的繼承,又是對曆史的超越,是唐代邊塞軍旅詩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邊塞軍旅詩表現的思想感情較豐富。或抒發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或狀寫将士的鄉愁、家中妻子的離恨,或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邊塞征戰的殘酷,或反映對帝王黩武開邊的不滿、對将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或驚歎描摹塞上絕域的奇異風光等。當然,更多邊塞詩體現的是一種矛盾的心情: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楊炯的“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張說的“誓欲成名報國,羞将開口論勳”;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岑參的“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等。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一般以憑吊古迹、曆史故事、古人事迹為題材,借以抒發情懷,諷刺時事。詩題中往往含有“詠史”“懷古”“覽古”等字樣,有的幹脆以被歌詠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為題。從表達方式看,懷古詠史是手段,抒懷諷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實、有關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體會作者的意圖及思想感情。懷古詠史詩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情,一定有現實的因素。此類詩大緻有兩種。一種是對曆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評判曆史,發表觀點,詩人隻是旁觀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題烏江亭》。另一種是把史實與現實聯系在一起,或緬懷前賢,表達敬仰;或類比對比,寄托傷感;或借古諷今,哀歎興衰;或總結經驗,以古谏今等。

懷古詠史詩的結構為: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對比、借古諷今、吊古傷今等。

四、托物言志詩

托物言志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運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人格寓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

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從具體描寫物象的詩句入手,從物象的顔色、氣味、聲音、動作、形态等特征出發,挖掘出物象的個性氣質、精神品質等。

其次,理解“物”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來說,詠物詩中的寄托往往跟詩人的經曆遭際、情趣愛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風、價值取向等有關。

再次,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來說,從表現手法上是托物言志,從修辭角度看有拟人、比喻,從描寫方法上講有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

五、羁旅思鄉詩

羁旅思鄉詩是古典詩歌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讀者。古人由于戰亂頻仍、久戍不歸、宦遊失意、仕途坎坷等原因,再加上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後,一别動辄多年,再會難期,因此在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孤燈、暮春殘秋、日暮鳥歸、子規夜啼、楊柳青青、花開花落之際感時觸景,引發遠人思鄉、閨中懷人、思念親友之情。其标題很有特點,如多含“驿”“客”“店”“次”“泊”“旅”“寄”“行”“宿”“月”“憶”

“思”等能夠體現漂泊行旅、客居思鄉之意的詞語,或有“元宵”“寒食”“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古代節名。閱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抓意象。意象是鑒賞羁旅思鄉詩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種意象:①月——“月是故鄉明”,詩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間的聚散;②雁——“人歸落雁後”,它是觸動詩人鄉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樓——“獨自莫憑欄”,古人常因思鄉情切而登樓憑欄,借此表現歸思;④書信——“家書抵萬金”,書信是用來傳遞相思之苦的,要領會詩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這類詩抒發的情感大緻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戀家懷人之思,③懷才不遇之苦,④厭戰思家之情。

3.曉手法。常見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寫情(先寫所遇之事紛擾,再寫故園之思深濃),另外“對面落筆”(對寫法)、虛實相生手法也值得關注。

六、送别懷人詩

送别懷人、抒發離愁别緒是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題材和主題。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别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别看重離别。離别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别,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别。因此,離情别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閱讀這類詩要注意:

首先,要掌握送别懷人詩的結構、寫法。一般是即景抒情,開頭叙事或寫景,然後是抒情表意。就律詩(絕句)而言,首聯叙題寫意;颔聯寫人、事,或叙别,或議論;頸聯寫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颔聯、頸聯或颠倒并說亦可)尾聯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詩的常見意象,如楊柳、長亭、短亭、勞勞亭、酒、月、陽關、舟、灞橋等。

再次,掌握詩的情感内容。送别懷人詩表達的情感豐富複雜,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與傷感,②離别後的思念與牽挂,③對友人的安慰與勉勵,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發對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詩表達的情感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情緒交雜在一起的集合體,雖豐富複雜卻不雜亂無章。

這類詩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虛實相生,③比喻,④襯托、烘托。

七、即事抒懷詩

即事抒懷,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即事詩,一般來說并無嚴格的界定,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如懷親、送友、思鄉,抒發人生感慨、閑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籠統地稱之為“即事抒懷詩”。鑒賞時應注意:

1.了解詩人寫的是什麼事。即事抒懷詩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感慨,所以遇到這類作品,首先要了解引發詩人感慨的事。

2.體味詩人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即事抒懷詩不比叙事詩偏重于叙事,其重點在于其“抒懷”的性質,也就是在詩中詩人不是着重于客觀冷靜的叙述,而是比較明顯地直抒自己的情懷。

3.分析詩人是怎樣來抒發情感的。在賞析即事抒懷詩“抒懷”的特點時,首先要看“事”與“懷”的結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領略“感懷”的藝術技巧。感懷詩,往往是偶有所感時沖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籌交錯中倉促揮就的,不像有些詩作那樣精雕細琢。但是一些名作憑着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還是彰顯出精湛的藝術技巧,賞析時要細細體會。

古詩題材類别總結一覽表

題材類别

主要手法

情感術語

山水田園詩

借景抒情

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閑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厭惡官場

邊塞軍旅詩

對比襯托

建功立業 從軍報國 窮兵黩武 思鄉念親 視死如歸 苦悶彷徨

懷古詠史詩

懷古傷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無常國運衰微 孤獨惆怅

借古諷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緬懷英雄 功業無成 失意絕望

借古抒懷

懷才不遇 報國無門 壯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壯士暮年

托物言志詩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堅貞孤傲 高潔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羁旅思鄉詩

虛實結合

日暮思歸 望月懷遠 羁旅愁思 久戍思鄉 孤寂落寞

送别懷人詩

借景抒情

虛實結合

依依不舍 孤獨寂寞 怅然若失 誠摯關懷 情深意笃

知識儲備:讀懂詩歌需要積累的特殊詞彙

1.不那

同“不奈”,即無奈。如:晴煙漠漠柳毵毵(讀sān sān,柳葉紛披下垂的樣子),不那離情酒半酣。(韋莊《古離别》)

2.處

表時間,意思是“……的時候”。如: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3.等閑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張謂《湖上對酒行》)

(2)随便。如: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白居易《琵琶行》)

(3)無端,平白地。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滿江紅》)再如: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七)》]

4.風流

(1)英俊,有才華。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

(2)遺風。如: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風度。如: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迹五首(其二)》]

5.會

應當。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6.渾

簡直,幾乎。如: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7.将

(1)助詞,用在動詞後,無實義。如:惟将舊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長恨歌》)

(2)讀qiānɡ,意思是“請”。如: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李白《将進酒》)

8.可、可堪

可:有時不作“可以”講,而作“豈”“哪”講,表反問。如: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隐《錦瑟》)可堪:豈堪,哪堪。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9.可憐

(1)值得憐憫,哀憐。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2)可惜。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隐《賈生》)

(3)可歎。如:可憐故國三千裡,虛唱歌詞滿六宮。(杜牧《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

(4)可愛。如: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羨。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白居易《長恨歌》)

10.肯

(1)願,願意。如: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2)表示反問,豈肯。如: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楊萬裡《野菊》)

11.闌幹

(1)縱橫或橫斜的樣子。如: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欄杆。如: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三)》]

12.來

語氣詞,表祈使、勸勉,略等于“吧”“啦”。如: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3.漫

莫,不要。如:六國英雄漫多事,到頭徐福是男兒。(羅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15.弄

(1)用手把玩,戲耍。如: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李白《長幹行》)

(2)玩賞。如: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

16.傍

旁邊。如: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孔雀東南飛》)

17.憑

請,請求。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再如: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杜牧《贈獵騎》)

18.其

(1)句中助詞,無實義,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2)助詞,用在單音節形容詞或象聲詞前,起加強形容、狀态的作用。如: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19.卻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詞,還,再。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

豈忍,怎忍,不忍心。如: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21.殺

用在動詞後,表示程度深。如:江東士女無端甚,看殺玉人渾不知。(孫元晏《晉·衛玠》)

22.煞

副詞,極,很。如:為别後、相思煞。(柳永《迎春樂》)

23.生

句尾語氣助詞,無實義。如:歲晚太寒生,勸我溪邊住。(辛棄疾《生查子·獨遊西岩》)

24.無端

無因,無緣無故。如:錦瑟無端五十弦。(李商隐《錦瑟》)

25.無賴

(1)調皮可愛。同“亡賴”。如: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

(2)無才,無能。如: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産業。(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3)撒潑放刁,蠻不講理。如:年十五,犷悍無賴,犯法當死。(黃宗羲《柳敬亭傳》)

(4)無奈。如: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杜甫《絕句漫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