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雍正的一生經曆

雍正的一生經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7 14:18:41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一個嬰兒誕生在皇宮中,這就是對後來中國曆史的進程有着較大影響的雍正帝。

他的父親康熙帝此時已經有了10個兒子,他是來得并不算早的第11個了,但是清朝皇室規矩,皇子夭折,就不叙齒,康熙帝的孩子早夭的很多,在這些哥哥裡面,健康成長的隻有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十三年(公元1674年)、十六年(公元1677年)先後出世的允禔、允礽和允祉三人。

因此他就這樣成為了皇四子。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1

康熙帝後來給他賜名胤禛,胤字是他們兄弟的排行,康熙帝兒子裡面凡是叙齒的,都用的這個字。

禛,讀音zhen(音真),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禛的意思就是“以真受福”

康熙帝希望這個兒子對上天和祖宗真誠,以此希望得到福氣。

康熙帝給自己兒子取名都是從示字旁,所用到的字比如禔、礽、祉等都寄予有福的美好願望。

胤禛的生母是吳雅氏,屬于正黃旗。胤禛是她生的第一胎,還是一個男孩,有皇子,生活就有保障,其高興情可想而知。

她這時還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宮女,生下男孩之後,第二年就被冊封為德嫔,在宮裡算是正式有了真正的名分和崇高的地位。

胤禛的外祖父擔任護軍參領,胤禛繼位後才追封他為一等公。

所以胤禛的生母和外家并不高貴,不能給他帶來在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2

胤禛幼年時候受孝懿仁皇後的撫養。

這位皇後是清朝一等公佟國維的嫡女,也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後的親侄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被冊封為貴妃,二十年(公元1681年)晉升為皇貴妃,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病重,在臨終前被康熙帝冊立為皇後。

孝懿仁皇後沒有生過男孩,隻産一女也早殇了,故而負責育養其他妃子的孩子,比如胤禛。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歲的胤禛,來到尚書房讀書。

學習的課程有滿、漢、蒙古文和經史等文化語言課,還有騎射、遊泳等鍛煉身體的體育課。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3

法國傳教士白晉認為包括胤禛在内的康熙帝諸位皇子受到的是全面系統的教育。

康熙帝本人也對他的兒子們的教育十分重視,十分嚴格。

的确,曆史上康熙帝對皇子們的學習抓得很緊。

康熙帝從史書上熟讀王朝興衰規律,也在周圍看到一些貴胃之家,對子孫過分嬌生慣養,長成大人,不是“癡呆無知”,就是“任性狂惡”,反而害了子孫,因此做“人上人”的,對子孫必須從幼年時期就嚴格管教。

二皇子胤礽,兩歲就被冊立為皇太子,剛滿六歲,康熙帝就把他送去讀書,還特意安排張英、熊賜履、徐元夢、尹泰、顧八代、湯斌、耿介、汪灏等大儒做講官,這裡面張、熊、徐、尹都是成為大學士的人物,熊、湯等人更是著名理學家。

皇太子的師傅基本上就是同時就讀的其他皇子的老師。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4

胤禛從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徐元夢學習滿文。

與胤禛關系最密切的是顧八代,他是鑲黃旗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侍講學士的身份進入尚書房,後來晉升為禮部尚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緻仕,後來一直在宮廷内教育胤禛和其他皇子。

退休後一直過着清苦讀書的生活,病逝的時候家中沒錢辦理喪事。胤禛認為他“品行端方,學術醇正”。親自給他治喪,并單獨出資厚葬自己這位師傅。

他的廉潔奉公,無疑給胤禛深刻的影響。

康熙帝在每天繁雜的政務中,經常讓皇子們講四書五經,據記載,有一段時間,康熙帝每天在早朝之前都會随機抽查某皇子将前一日所學習的書背誦一遍。

他特别着重以孔孟的經書教育兒子們,對他們說:“凡人養生之道無過于聖人所留之經書,故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無所不具故也。”

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胤禛,受父親和師傅的嚴厲管束和嚴格教育,從事以經史為主要内容的學習,掌握了滿文、漢文等文化知識和騎馬、射箭等武技,即鍛煉了身體,養成讀書和思考問題的習慣,也能稍微放松一下。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5

這個時期,胤禛閑暇之餘,就寫詩,寫了《春園讀書》、《夏日讀書》等詩歌,不過胤禛寫的詩歌是寫實的,都是叙述“諷詠芸編興不窮”,吐槽自己不論寒冬還是酷暑,都要花幾個時辰進行靜坐書齋習讀。

清朝教育皇子的方法頗為成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皇帝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胤禛在尚書房讀書的同時,還經常跟随康熙帝四處巡幸,有時還奉命出京辦事,得到接觸社會的機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亂和剪滅鄭明之後,把重心轉向北方,特别是西北方向,每次都指令幾位皇子一起同行。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七月,康熙帝北巡塞上,9歲的胤禛首次随同出發。

隻要康熙帝秋狝圍獵,就經常讓胤禛奉命侍從,所以胤禛對北方地區是很熟悉的。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6

所謂“秋狝”,就是康熙帝與蒙古王公會見和共獵,密切他們同清廷的關系,穩定王朝統治。

胤禛多次侍行,看到父親的巡幸作用,為此還寫了一首詩:“一人臨塞北,萬裡息邊烽”。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漠西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攻占漠北喀爾喀蒙古部落,迫使哲市尊丹巴胡土克圖率衆南下,康熙帝诏谕其撤兵,歸還喀爾喀故地,噶爾丹不聽勸阻,兵犯邊疆,揚言“奪取黃河為馬槽”,妄圖吞滅清朝。

在這嚴重威脅面前,康熙帝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将軍,領兵征戰,并命19歲的皇長子胤禔為副将軍從征,這是用皇子領兵的開始。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7

康熙帝于三十五年(1696年)親征噶爾丹,命皇子參予軍事,胤禛時年19歲,奉命掌管正紅旗大營。

他們于二月出發,四月,允禛與諸兄弟參加對噶爾丹進兵與否的議論,六月回到北京。

這一次的統兵,胤禛和他的三位弟弟不過是坐鎮的意思,沒有真正指揮打仗,但是行軍議事都參與了,也是得到一次軍事訓練。

這次出征的第二年,康熙帝再次親征,徹底擊敗噶爾丹勢力。

此役胤禛沒參加,然而他很關心這次戰争,作《狼居胥山大閱》、《功成回銮恭頌二首》,贊揚乃父用兵功業:“指顧靖邊烽,懷生盡服從。遐荒歸禹甸,大漠紀堯封。廟算無遺策,神功邁昔蹤。凱旋旌耀日,光景霁天容”。

這首詩也表現了他對這場戰争的看法。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8

永定河,清初名叫無定河,又叫渾河,經常泛濫,河道遷徙不常。

康熙帝為了治理它,不斷親自過去考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出京,了解無定河下遊情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徹底平定西北方向的噶爾丹勢力後,決定大力治理各條經常泛濫的河流。

說幹就幹,次年,就疏浚河道145餘裡,築堤180餘裡,康熙帝帶着其不再改道的美好願望,特賜名“永定”

康熙帝為着治理黃河、淮河、裡運河,聯絡江南士大夫,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不斷南巡視察河工和了解民情。

開始幾次,胤禛沒有機會參加。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與胤礽允胤祥侍從父皇南巡,行至德州,胤礽生病,就住了下來。

胤禛、允胤祥依照宮中尚書房的規矩,照常讀書習字。

一天,康熙帝召見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元龍等談論書法,議得興起,引諸臣至皇子讀書處,胤禛弟兄正在書寫對聯,“諸臣環立谛視,無不歡躍欽服”。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9

胤禛臨帖很多,善于模仿,曾學書乃父字體,頗為相像得到嘉獎。

由于皇太子的病一時好不了康熙無心南下,遂帶着諸位皇子返回京城。

數月後,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3年)正月,原班人員啟程南行,途經濟南,參觀珍珠泉、趵突泉,還登上了泰山。路途經過沂州府蒙陰縣的時候,胤禛還特意寫了一首詩《過蒙陰》

這一次南巡,康熙帝帶着諸位皇子,巡察了徐家灣、高家堰、翟家霸堤、祥符閘、新河口等地方。

這次巡遊使得胤禛充分了解了黃淮河道工程和江南地區的具體情況,這也是胤禛終身僅有的一次大江南北之行。

雍正帝登基之後,沒有進行過一次南巡。

清朝皇帝遠祖的墳墓永陵在興京(遼甯新賓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都在盛京(沈陽),順治的孝陵又在直隸遵化縣。順治母親孝莊文皇後則放置在孝陵的旁邊,稱暫安奉殿。

《左傳》雲:“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古人認為祭祀和兵戎是國家的大事,祭祖又是祭祀的重要内容。

清朝皇帝對于祭祖異常重視,國家有重大事情,或用兵的勝利,都要祭告祖陵。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10

康熙帝因為是孝莊文皇後所帶大,皇位也是她扶立的,所以對這位祖母生前極力孝養,死後虔誠緻祭。

皇子們還沒有長大成人時,康熙帝就帶着他們祭祖,年歲稍長,就讓他們獨立進行祭祀活動。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十二月,孝莊文皇後周年忌辰,康熙帝率同胤禛和胤禔、胤祉去暫安殿緻祭,次年的忌辰,命皇太子胤礽率領胤鎮、胤祉前往行禮。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十五年(1706年)的忌辰,胤禛獨自奉命往祭。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平定噶爾丹之亂,康熙帝親往盛京拜谒祖陵,七月出發,出古北口,穿越蒙古諸部落,到松花江及吉林烏拉(今吉林市北),南下至興京祭永陵到盛京祭福、昭二陵。取道山海關,于十一月回到京師。

這一次侍行的皇子很多,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有胤禔、胤禛祉、胤祺、胤祐、胤禟、胤、胤祥,沒有胤禛,但是他有《侍從興京谒陵二首》詩,表明他跟随乃父祭祀了盛京三陵。

他在詩中寫道:“龍興基景命,王氣結瑤岑。不睹艱難迹,安知啟佑心。山河陵寝壯,弓箭歲時深。盛典叨陪從,威儀百爾欽。”

這是胤禛雲遊了清朝發祥地,獲得祖宗創業艱辛的深切感受。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11

祭祖之外,胤禛參予了其他祭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重修阙裡孔廟落成,康熙帝令胤祉帶領胤禛、胤禩等前往曲阜參加祭祀大典,年僅15歲的胤禛進行了尊師重道的活動。

康熙帝多次去五台山朝佛,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胤禛與胤礽、胤祥随同康熙帝出發,經涞水、易州、阜平,過龍泉關時,胤禛作詩雲:“隔斷紅塵另一天,慈雲常護此山巅。雄關不阻骖鸾客,勝地偏多應迹賢。兵象銷時崇佛像,烽煙靖始飏爐煙。治平功效無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廢太子事件以前的胤禛,即30歲前的皇四子,主要的是書齋的生活,博覽群書,獨立活動比較少。

但是不代表胤禛對國家,對社會不了解,因為他不時随從康熙帝到處巡遊,東至東北地區,南至富甲天下的蘇杭,西至山西五台山,北至蒙古大草原,胤禛其實已經踏遍了半個中國,足迹也布遍了半個中國。

雍正的一生經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12

在巡遊中,了解各地經濟出産山脈河川,水利運輸,民風社俗,宗教信仰,名勝古迹,曆史問題;觀察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獲得了官場情況的第一手資料。

所以巡閱四方,是年輕的胤禛向社會學習的好方式。這對他日後參加皇位的争奪和繼位後的國家治理,都有極重要的意義。

讓皇子接觸社會,不把他們關在宮牆之内,不使他們隻和嫔妃、太監、宮女為伍,多讀書,多巡遊,增長他們的見識,這是康熙帝培養皇子的良好的方法,胤禛就是受益人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