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緊随劉備出場的就是張飛。小說寫道,劉備看了讨伐黃巾的招軍榜文,不由“慨然長歎”,忽聽背後有人厲聲說:“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劉備回頭去看,隻見這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颔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張飛是小說作者極力刻畫的人物之一,一出場就虎虎有生氣,這也奠定了後世人眼中的豪爽、勇猛、魯莽的“猛張飛”形象。
《三國志·張飛傳》(《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裡說張飛“雄壯威猛,亞于關羽”,但對他的形貌未作更多描述。
唐代李商隐的《驕兒詩》詩裡有兩句:“或谑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盡管正史裡沒有寫到張飛的胡子,但一部虎須能夠充分體現武将的勇猛,自然就成了《三國演義》等藝術作品刻畫張飛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張飛字益德(《演義》裡寫成了翼德,其實是錯的,雖然飛和翼有關),涿郡人,和劉備是老鄉,年輕時就和關羽一起追随劉備。
在此之前的身世經曆,《張飛傳》沒有提到,但在《演義》裡,他自我介紹說:“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所以在民間,張飛也被尊為“屠宰業祖師”。
小說裡接着寫劉關張三人意氣相投,結為兄弟(曆史上其實并沒有“桃園結義”這回事),然後一起平定黃巾,讨伐董卓,轟轟烈烈。
但《演義》裡的許多精彩描寫在《張飛傳》裡都找不到痕迹,“怒鞭督郵”的是劉備,“三英戰呂布”也是小說家的虛構。
在曆史上,張飛的第一次出彩表現是在當陽長闆橋。當陽之戰,劉備大敗,派張飛帶領二十多名騎兵斷後。張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大喝一聲:“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沒有一個敢靠近的,劉備因此得以逃脫。
張飛是當時著名的勇将,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等人稱關羽和他是“萬人敵”,長闆橋一役就是他作戰勇猛的最突出表現。
在《演義》裡,這一段的描寫頗為精彩。張飛到了長闆橋,叫手下的二十多個騎兵砍下樹枝拴在馬尾巴上,然後騎馬在樹林裡奔跑,以為疑兵。這是突出張飛的“粗中有細”,不僅有勇力,也還能用智。曹軍到來後,張飛三聲大喝,竟然吓死了曹操身邊的将領夏侯傑,吓退了曹操的大軍。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了荊州的一部分,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将軍,封新亭侯。
張飛是勇将,但也不是個一味莽撞的人,這從他“義釋嚴顔”可以看出來。
劉備取益州的時候,張飛和諸葛亮等人各自帶兵溯流而上,分定郡縣。在江州,張飛生擒了劉璋的巴郡太守嚴顔。張飛問他為什麼不投降,嚴顔說:“你們侵占我們的土地,我們隻有斷頭将軍,沒有降将軍。”
張飛大怒,讓人去砍嚴顔的頭,嚴顔神色不變,說:“砍頭就砍頭,幹什麼發怒?”張飛敬佩嚴顔的膽氣,不但釋放了他,還把他“引為賓客”。
劉備拿下益州後,曹操平定了漢中,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張郃帶兵攻打巴西郡,進軍宕渠、蒙頭、蕩石等縣,想要遷徙當地的百姓到漢中去。劉備讓當時擔任巴西太守的張飛駐紮阆中,抵抗張郃。
張飛和張郃相持了五十多天,然後帶領精兵萬餘人,從小路進兵,和張郃大戰。山路狹窄,張郃的軍隊前後不能相救,被張飛打得大敗。張郃丢棄馬匹,帶着十幾個部下爬山逃回了南鄭。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封張飛為右将軍,稱帝後,任命張飛為車騎将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劉備伐吳時,張飛帶兵萬人準備從阆中出發。臨出發前,帳下偏将張達、範強(《演義》裡寫作範疆)殺了張飛,拿着他的首級投奔了孫權。
張達、範強為什麼要殺張飛,《張飛傳》裡沒有交代。《古今刀劍錄》記載,漢末名将張飛初拜為新亭侯時,命鐵匠取煉赤珠山鐵,打造成一刀,刀銘“新亭侯”,随身佩帶。後關羽戰死,張飛為報兄仇出征東吳,出兵前,酒後鞭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趁夜晚潛入張飛營帳,用新亭侯刀斬下了張飛的首級,連夜叛逃東吳。
故事未必可信,但張飛酒後喜歡鞭打士卒卻是實情。
關羽、張飛是三國時期的名将,但都有各自的缺點。關羽對待手下士兵很好卻瞧不起士大夫,張飛尊敬讀書人卻不體恤士兵。陳壽評價他們說:“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顔,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部下将士,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但張飛不能聽從勸告,總是依然故我,故而最終被部下将領謀害。
張飛在後世的影響很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蜀車騎将軍西鄉侯張飛”。三國時期的将領,除了張飛,進入這份名單的隻有關羽、張遼、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等幾人而已。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設廟,其中也包括張飛。同樣,成書在北宋年間的《十七史百将傳》,張飛也位列其中。
在民間,随着一些地方戲曲、民間故事的傳播,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張飛成了民衆最熟悉也最喜歡的曆史人物之一。豹頭環眼,丈八蛇矛,直爽,魯莽,成了人們對張飛的普遍認知。
曆史上的張飛起初也一直是以猛将形象示人的,陳壽在《張飛傳》裡說:“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除了程昱,郭嘉也說過“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劉晔也說過“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将”的話,周瑜則說:“劉備以枭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将,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宋末元初的郝經對關羽、張飛評價很高,他說:“羽、飛昭烈啑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複漢室,百折興王。阚如兩虎嘯風從龍,夾之以飛,雄猛震一世,号稱萬人敵。羽報效于操,緻書而去,飛瞋目橫矛,而與操決。矯轎義烈,上通于天,漢于是乎不亡。”
但張飛也并不是個一味勇猛,不懂得動腦子的莽撞之人。除了“義釋嚴顔”之外,還有一件事也可以體現這一點。
《三國志·馬超傳》裡,裴注所引的《山陽公載記》記載,劉備一見到馬超,就任命他為平西将軍,封都亭侯。馬超見到劉備對待自己這麼優厚,就疏忽了對待君主的禮節,他和劉備講話,常常直呼劉備的名字。
關羽很生氣,請求殺掉馬超,劉備不答應。張飛說:“像這種情形必須用禮節來開導他。”第二天,劉備會見諸将,關羽、張飛同時拿着武器站立在劉備身邊,馬超一到,隻顧入座,但見不到關羽和張飛的座位,後來才看見他們兩人侍立一旁,大吃一驚,從此以後,他才知道要尊敬劉備。
雖然裴松之認為這件事不靠譜,但至少可以看出來,在時人的心目中,張飛并不是個不動腦子的莽夫。
所以馮夢龍說:“釋嚴顔,誨馬超,都是細心作用,後世目飛為粗人,大枉。”
和“猛将”形象相反的,從元末明清到近現代,就有另一種說法,說張飛其實是一位儒将,不僅善畫仕女圖,還是書法大家。
明朝的卓爾昌在《畫髓元(玄)诠》裡說:“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清朝的《曆代畫征錄》裡也有記載:“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直到現代,涿州人還傳說涿州鼓樓北牆上的《女娲補天圖》是張飛所畫,張飛故裡附近房樹村萬佛閣的壁畫,據說也出自張飛筆下。
元代畫家吳鎮說張飛的書法勝過了魏國的鐘繇、吳國的皇象,有很高的造詣。他寫過一首《張益德祠》的詩,說的就是這一點:“關候諷左氏,車騎更書工。文武趣雖别,古人嘗有餘。橫矛思腕力,繇象恐難如。”
楊慎在《丹鉛總錄》裡說:“涪陵有張飛刁鬥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
明代的曹學铨在《蜀中名勝記》裡說了一個故事,張飛在大敗張郃後拿起丈八矛直接在石頭上寫下了《張飛立馬銘》:“漢将軍飛,率精卒萬人,大敗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銘。”
《張飛立馬銘》,據說是張飛大破張郃之後所立,又名《八蒙摩崖》等,除了曹學佺的《蜀中名勝記》,明代陳繼儒的《太平清話》,清代趙一清所寫的《稿本三國志注補》中關于張飛傳補注所引的《方輿紀要》以及《保甯府志》《阆中縣志》等書中都有記載,但文字和字數的說法略有不同。
對此,清朝的紀曉岚也曾作詩一首說:“慷慨橫戈百戰餘,桓候筆劄定然疏。哪知拓本無崖字,車騎将軍手自書。”
據傳,張飛還會作詩賦,他在打敗張郃後,帶領部下巡遊真多山時,有感而發,寫下了一篇《真多山遊記》(即《真多山題名》):“王方平采藥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信宿乃行。”
當然,張飛能書善畫的說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懷疑,原因如下。
首先,《三國志》裡提到蜀人善書畫的,隻有一個諸葛瞻。
其次,卓爾昌在《畫髓元诠》裡誇張飛擅長繪畫,但他的《畫髓元诠》的内容基本是改寫自元朝夏元彥所著的《圖繪寶鑒》一書,而《圖繪寶鑒》是根本沒有提到張飛的。
再次,西晉書法家衛恒所著的《四體書勢序》,談論兩漢魏晉的書法大家,其中并沒有張飛。不僅如此,從漢末到明初的各類書畫著錄裡,其中被收錄進《四庫全書》的,諸如《書品》、《文字志》、《書斷》、《述書賦》、《法書要錄》、《曆代名畫記》、《墨薮》、《宣和書譜》、《書史會要》等等,都沒有提到過張飛的書畫成就。
而且,後世的傳世法帖也罕及張飛的作品,比如宋代的歐陽修、趙明誠、洪适等人都對前代的金石碑文作過考證,創作了《金石錄》、《隸釋》、《隸續》等作品,在這裡,我們也看不到有張飛書法作品的記載。
張飛的各種“書法作品”、“碑石”,都是在明清時期大量湧現的,比如著名的《立馬銘》。一些專家學者,通過對該銘文經的源流、内容及書法等方面的考辨,認定其為僞刻。
《真多山遊記》也是後世僞作,因為“玉爐三澗雪”實際上是改編自《西江月》的一個詞牌名,始創于全真教始祖王重陽,絕不是張飛的時代可以有的。
因此,蔡東洲先生說各種所謂張飛的作品都是明朝人的僞作,張飛的儒雅化全是明朝人的“功勞”。所以,張飛的儒将形象全是後人的附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