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實習生 武明
11月25日零時,随着AQI數值最終定格為85,成都在距2017年結束還有37天時,實現了一個“小目标”——成都市2017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24天,創下成都自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質量新标準——空氣質量指數(AQI)、啟動PM2.5監測以來的最好水平。
全省3%的土地面積,支撐了全省20%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省36%的GDP(超過萬億),活躍着全省30%的機動車(突破470萬輛……當我們把“藍天”放置于一個高速發展的大城市背景下,就會發現,224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是一份多麼來之不易、又令人欣喜的成績。
打破紀錄 環境空氣質量新标以來五年最好
成都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顯示:11月24日,成都出現第15個連續優良天,也标志着2017年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5年來的最好記錄——224天。截止到11月24日,成都市今年PM10、PM2.5累計平均濃度分别為82、51微克/立方米。
“這是成都自2013年起實行環境空氣質量新标準——AQI以來的曆史最好水平。2017年度雖未結束,但已經比一直保持優良天記錄的2014年還多一天。”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秋冬季空氣質量首要污染物PM2.5的變化數值也印證了空氣質量的轉變。2013年-2016年,成都市PM2.5濃度分别為97、77、64、63微克/立方米,呈逐年下降态勢。2016年,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了35.1%。而截至11月24日,今年PM2.5平均濃度已将下降至51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5個百分點。
提前謀劃: 以“最大決心”打好藍天保衛戰
盡管很多成都人對今冬霧霾的感知從11月初那次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才開始,但事實上,今冬大氣污染阻擊戰的序幕,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拉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成都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年初就将成都平原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列為2017年全省環保“一号工程”。省環保廳明确表示要将大氣治理一半精力投到成都平原,并将進一步強化成、德、綿、遂、資、眉、樂、雅8個市聯防聯控。成都也在發力,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安排部署,6次召開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市領導組織參加的專題會、現場會近50次;同時市級部門和區(市)縣各個層級的現場會、突擊檢查也從未間斷。現場評比、集中督辦、抽查檢查、區(市)縣排名、約談區(市)縣政府負責人……壓力層層傳遞,為的是壓實區(市)縣、部門的責任,保證以“最大決心”打好藍天保衛戰。 2月26日,成都正式宣布啟動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即開展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綜合執法行動、科技治霾“六大行動”,實施落實責任、綜合保障等50條舉措,對大氣污染防治實行“挂圖作戰”。
6月18日,《實施“成都治霾十條”推進鐵腕治霾工作方案》出爐,圍繞源頭治理、分類治理和協作治理提出了十個方面的47條細化措施,再次表明要以鐵的決心、鐵的手段“鬥硬”大氣污染,促進成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根據2017年各區(市)縣空氣質量年度目标完成情況,成都将對不能完成任務區(市)縣嚴格考核和處理,實行通報、約談和财政資金扣繳;對完成任務的區(市)縣進行表彰和資金獎勵。同時,市環保督察辦将分别開展禁燃區燃煤使用、重點工業企業錯峰生産等15項重點工作專項督查,發現問題将嚴格逗硬扣分,并納入各區(市)縣政府、市級相關部門年度目标考核成績。
科學治理:人努力 科技助力
有的挺着一個大“肚腩”,顔色鮮豔的升降杆可以自由變換造型;有的酷似炮筒,行經之處還會下起一陣“毛毛雨”……細心的市民肯定對馬路上時常可見噴射水霧的“霧炮車”、“多功能抑塵車”并不陌生,更有心的市民會發現工地圍闆上紛紛安上了自動噴淋系統,空氣中的灰塵明顯沒那麼大了。
霧霾防治是一項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工程。在堅持雷霆手段的同時,治霾要提高效率、提升效果,就必須查清源頭、精準施策、對症下藥。
今年以來,成都先後召開多次科技治霾現場辦公會和科技治霾技術與産品應用推廣會”,先後協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實施了“多尺度噴淋噴霧除霾技術”項目,組織市氣象局、中物院成都科技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易态易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在人工增雨、逆溫層人工影響、霧霾吸除、汽車尾氣治理等領域凝練了一批霧霾治理技術項目。目前,“多尺度噴淋噴霧除霾技術”項目已着手開展外場試驗。
在11月26日舉行的“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題會”上,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市環科院專家現場展示了在污染源排查中發揮有效作用的“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預報、雷達掃描”等先進科技成果,利用激光雷達掃描對成都區域污染源進行排查後分析出成都各個方向污染物的範圍以及污染時段,由此可以判斷出污染物的具體類型從而進行精準管控。
在查清大氣顆粒物綜合來源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大氣污染源,一系列更有針對性、更加精細化的治霾措施在成都接連出台。
“成都治霾十條”着重指出,要圍繞源頭治理,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全面清理整治“小散亂污”企業,随後出台《進一步加強“散亂污”工業企業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将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依法依規持續開展“散亂污”工業企業清理整治工作。
今年4月,《成都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揚塵在線視頻監測管理辦法》下發,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且施工期在10個月以上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全部安裝揚塵在線視頻監測系統,安裝噴淋設施;
今年8月1日,成都擴大黃标車限行區域和時段,并計劃在11月30日之前全面淘汰黃标車;
今年11月1日,《成都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辦法》正式實施,首次将挖掘機等非道路移動機械納入了大氣污染防治的範圍……
截至11月24日,成都已淘汰黃标車22174輛;已完成767台燃煤鍋爐的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完成總體任務80.57%,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實現燃煤鍋爐“清零”。“散亂污”清理整治方面, 14148戶散亂污工業企業,應依法關閉的11896戶,已關閉9360戶;應整改規範的2188戶,已完成1007戶;符合調遷入園的64戶,已完成55戶。
人努力,還需要科技來助力。作為成都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的“六大行動”之一,“科技治霾”始終被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推進——成立“成都市霧霾防治技術研究及實施方案”課題組、與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合作深化軍民融合成果轉化應用、多次舉行科技治霾技術應用推廣現場交流會,一系列科技成果正加快運用到最基層的環保工作中。
共治共享:全民努力 留住“成都藍”
點開“蓉e行”平台,選擇停駛日期,點擊提交,不一會,市民張建就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确認消息,“這次我申請了3天的停駛申請,加起來我已經在’蓉e行’上申報了37天,獲得了370個積分”。來自成都市交管局的信息顯示,自今年7月23日,成都交警“蓉e行”衆治聯盟平台上線以來,注冊用戶已達27萬餘人,“私家車停駛申報”總天數達35909天,申報車輛6483輛。
企業也在行動。在11月27日零時,成都拉響重污染天氣藍色預警後,國電金堂電廠等8家火電、水泥、玻璃行業企業積極響應,嚴格執行倡導性措施,對重點污染源進行特殊管控,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主動落實環保主體責任:
國電金堂電廠和三瓦窯電廠降低生産負荷、減少用煤量、壓減發電量,金堂電廠達到穩定超低排放要求,三瓦窯電廠減排30%;都江堰拉法基、四川亞東和四川蘭豐水泥公司停止部分生産線、加大SNCR噴氨量,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同比均減少50%;南玻、台玻和明達玻璃降低生産量、加大SNCR噴氨量,氮氧化物總量同比分别下降47%、50%、44%……
正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骥所說,“面對霧霾,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扮演着兩種角色。”一方面,我們是生産者,這提醒我們在生産、工作時應繃緊綠色、低碳這根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另一方面,我們在生活中又是消費者,應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盡量采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當越來越多的人有環境意識,環保就會變成一種需求,從個人自覺變成社會自覺。”
對于冬季氣象條件不利的成都更是如此。
據氣象部門預測,12月大部分地方平均氣溫較曆史同期偏高,降水量較曆史同期偏少,總體來看,污染擴散條件仍較為不利,“需要做好打持久戰、攻堅戰的心理準備。”
從這個意義上說,224個“藍天”的成績,隻是長征路上一個好的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