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時攝影指拍攝一系列單張的、靜态的、連貫的照片,然後将這些照片連續地播放出來,形成一段有快速播放效果的視頻。
這在視頻拍攝中也叫 “升格”,即用低幀率拍攝後用高幀率播放,但延時攝影的區别在于前期拍攝的是靜态圖片而不是視頻,也正是因為這個區别,延時攝影可以實現更大時間跨度的拍攝,做成視頻後的時間進程也可以更快些。
那麼,延時攝影到底該怎麼拍,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大體上,你可以按照這 3 個步驟走:
第一步:确保相機的穩定性如果是拍攝單一場景延時攝影,最重要的是确保相機靜止不動,不止按快門的時候要靜止,在整個拍攝過程中都必須是靜止。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不僅要使用三腳架并擰緊所有旋鈕,還要小心觀察周圍環境,避免三腳架和任何活動構件相碰,避免任何人不小心踢到、碰到三腳架,否則整場拍攝就會前功盡棄。
舉個實例,在午門拍攝星空題材的延時攝影時,我旁邊有個攝影人将三腳架的一條腿伸進了鐵欄杆的縫隙中,哪知道這鐵栅欄是帶輪子、可滑動的,一個小孩突然推動了鐵欄杆,三腳架被推得轉了向,于是這位攝影人不得不從頭開始重新拍過。
為了追求更動态的畫面效果,有時我們會在拍攝延時的過程中讓相機勻速地旋轉或移動,此時追求的就不是 “固定” 相機了,而是在方向上保持統一、在速度上保持勻速,以此來保證最終的視頻是順滑的,沒有頓挫感。在這個時候電動雲台或是滑軌或許能夠幫上大忙。
第二步:關于相機設置
每隔一段時間按一次快門,如果手動操作其實是有點難的,即便是短時間的延時拍攝依然有可能因為分心而錯過拍攝時間。另外我們用手指按快門的動作還有可能導緻相機發生輕微的晃動,如果是球形雲台,這會導緻相機的朝向逐漸發生改變。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手動按快門,而是要依靠相機裡的延時攝影(間隔拍攝)功能來拍攝。一般來說,我們需要在相機裡設定好每張照片的間隔時間,再設定需要拍攝的總張數,相機會自動顯示出拍攝整組延時素材所需的總時長。每個機型的菜單都不一樣,具體的設定方法還請查看相機說明書。
有的相機沒有延時攝影功能,怎麼辦?
這時我們需要用到可編程的快門遙控器或快門線,前者是無線的,後者是有線的,它們的共同點是具備一塊小屏幕和幾個小按鈕,我們可以設定時間間隔、總張數、總時長等拍攝條件,按下開始按鈕,它就會按時按量地幫我們按下快門。
在正式開拍之前還有一些設置要做。首先,我們必須使用手動對焦模式以防相機在每次拍照前都重新對焦,出現對焦主體偏移甚至對焦失敗、無法拍照的情況。
最簡單的方法是先用自動對焦模式将焦點對在主體上,然後切換到手動對焦模式,讓對焦點一直停留在主體位置。切換到手動對焦後要特别小心不要誤觸鏡頭對焦環,以免焦點發生偏移。
曝光模式要怎麼選擇呢?分兩種情況。
如果拍攝總時長内的光線變化不大(例如從下午 2 點拍到 4 點),或者突發性的光線變化很多(如拍攝都市夜景時總是有車燈突然射向相機方向),我們可以使用手動曝光模式,它能讓曝光結果保持一緻,不會出現忽明忽暗的情況。
但如果拍攝總時長内光線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如拍攝日出、日落的過程),那麼我們需要使用光圈優先或快門優先模式來拍攝,讓相機自動适應光線變化,不至于拍到後半截的時候出現嚴重的曝光過度或不足。
拍攝時,我們需要關閉相機和鏡頭的防抖功能。在三腳架上靜止不動時,有的相機會出現誤判,在不需要防抖的時候進行防抖補償,這不僅會增大耗電量,而且還會導緻畫面之間出現構圖上的偏差,在視頻裡就會出現突然的抖動。
我們還需要檢查相機的存儲卡是否有充足的空間,避免拍到一半卡滿了,無法繼續的尴尬。另外,記得将照片格式設置為 RAW 以保留最好畫質,同時将白平衡手動設定為一個合适的值,避免白平衡來回搖擺。
第三步:計算間隔時間、總張數及總時長
我們到底要隔多久拍攝一張照片,需要拍多少張,又需要拍多久呢?下面我給大家一組基于經驗的參數和一個比較科學的計算方法,你可以根據情況自行計算和取用了。
首先,如果我們隻考慮拍攝對象的運動速度,隻是想把對方的變化記錄下來,能看出明顯的加速播放的痕迹,那麼可以記下這一組經驗數據:拍攝車來車往或人頭攢動可以間隔 3 秒拍一張;随着太陽角度變化而産生的光影變化或流雲可以間隔 10 秒拍一張;拍攝花卉的綻放過程可以間隔 15 分鐘拍攝一張;拍攝工地建設速度可以每 1 小時拍攝 1 張。
以上參數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例如北京東三環大堵車時,間隔 3 秒拍攝根本看不出車輛在運動。
更嚴謹的做法是同時考慮間隔時間、總張數和總時長這三個互相牽制的參數,并要考慮到最終成片的幀率問題。什麼是幀率呢?你可以把它簡單地理解為每 1 秒視頻中包含的靜态圖片的數量,單位是 fps(Frames Per Second,每秒傳輸幀數),我們拍攝的每 1 張照片就是 1 幀 。
如果要流暢的畫面效果,我們至少需要讓幀率達到 25fps,也就是每秒播放 25 張靜态照片,有的視頻是 30fps 的,高清視頻則大多具備 60fps。
這并不是說幀率越高越好,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拍攝對象是流雲、日落這類需要順滑運動效果的事物可以用幀率較高的視頻來呈現,但人頭攢動一類的畫面并不需要那麼高的幀率,反倒是在用 8fps、10fps 這樣的低幀率時能有更明顯的跳躍效果,讓現場的擁擠、混亂感變得更誇張。
然後我們要考慮第二個參數,即這段視頻的總長度。一般來說延時攝影片段不會作為一整個視頻,而是一段素材。這就決定了這段視頻的總時長不會很長,一般在 5~10 秒之間。假設我們需要視頻總長為 10 秒,幀率為 25 fps,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計算出所需的幀數量,也就是照片數量:10 秒 x 25pfs = 250 張。
我們需要代入的最後一個參數是間隔時間或拍攝總時長。為什麼說是 “或” 呢?因為如果環境光強度變化不大,就隻需要考慮照片之間的間隔時間就好,間隔時間的參考數值前面已經列出。
加上這個參數以後,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拍攝所需的總時長。例如我希望每 10 秒拍攝 1 張照片,假設根據前面的計算,我一共需要 250 張照片素材,需要的拍攝總時長是:250 x 10 = 2500 秒。每分鐘有 60 秒,所以 2500 ÷ 60 ≈ 42 分鐘。
但如果環境光強度變化大,我們就要根據光線的變化速度來先确定拍攝總時長,再反推照片之間的間隔時間。
例如我想在一段延時視頻中囊括光影變化、晚霞、暮光和入夜之後的城市燈火,而今天的日落時間是 19:22,那麼我或許需要從 18:00 一直拍攝到 21:00,也就 3 個小時,因此 3 x 60 x 60 = 10800 秒;還是以 10 秒長度的幀率為 25fps 視頻為例,我一共需要 250 張照片,要在 10800s 内拍攝,也就是說我需要每間隔 10800 ÷ 250 = 43.2 秒就拍一張照片。因為相機和快門遙控器都不支持小數位的時間設置,所以四舍五入為 43 秒即可。
拍攝結束後,一般會先用 Lightroom 或 Photoshop 批量調整照片的曝光,然後把所有照片素材導入 Premiere 或 Final Cut Pro 軟件中進行合成、剪輯,合成時按照之前對幀率的構想來設定每張照片所占的時長就好。如此,一段精彩的延時攝影作品就誕生了。
延時攝影并不是很難,隻要能理解幀率的概念,細心計算并考慮好物體運動速度、環境光線變化等要素,你一定也能拍出震撼的延時攝影作品。
(圖文:葉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