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丨乖媽
耳朵裡的泥叫作“耳屎”;
鼻子裡的泥叫作“鼻屎”;
眼睛四周的泥叫作“眼屎”;
而人肚臍裡的泥則叫作“臍屎”,也是細菌最多最難清理的一個部位,稍不注意就容易“扣出病”。
寶寶總是摳肚臍眼“泥”?寶媽别忽視孩子的小動作,小心拉肚子
閨蜜小文剛進卧室,就看到寶寶在用力地扒肚皮,果不其然,又在摳肚臍眼裡的泥了。
每次扣完肚臍的泥,寶寶都會拉肚子,還有一次肚臍紅腫了5天,差點就被媽媽帶去醫院檢查了,可是寶寶不聽話總是扣,為此還給他帶上了手套。
相信很多寶媽都深有感觸,寶寶剛會動手動腳的時候,對自己的身體部位特别感興趣,不是摸摸這兒,就是扣扣那兒,而肚臍就是其中之一。
成年人通常不會摳肚臍泥,一是因為藏得比較深,不容易觸摸到;二是因為老人說“連着腸子,扣了會肚子疼”,不扣也不會影響生活。
通過科學手段檢測,肚臍唯一的作用是給胎兒傳輸營養和排洩廢物,連接着母體的胎盤。寶寶出生以後就會斷開,也不會連接着腸子,隻是一個疤痕。
因此,肚臍在出生以後就失去了作用,每個人的肚臍形狀都不同,大概在1—2厘米,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會囤積“泥”。
寶寶總是摳肚臍“泥”,可能發生以下幾種情況:
①發炎,肚臍處的皮膚比較薄弱,毛細血管比較豐富,寶寶手上有細菌會很容易發炎。
②着涼,很多人摳完肚臍泥後悔肚子疼,這就是着涼了,因為沒有了肚臍泥這層“盔甲”。
③感染,寶寶的指甲比較細軟,稍不注意就會抓傷自己,破口處就會誘發感染。
寶寶肚臍眼的“泥”又黑又髒,寶媽千萬别亂摳,五步教你科學清理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肚臍裡的泥其實很髒,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做過進一步研究,收集60名志願者肚臍眼裡的“黑泥”樣本,在顯微鏡下放大200倍、500倍、1000倍後,呈現如下圖像。
顯微鏡下能明顯看到,肚臍泥裡存在大量的細菌,像螞蟻群一樣在不停地活動,根本不像肉眼看到的泥。
說是“泥”,其實就是脫落的細胞組織和細菌,看起來又黑又髒,也可以清理幹淨,但寶媽可千萬别給孩子亂摳,學會以下5步驟,教你科學清理寶寶肚臍。
1)清理前先做好衛生
寶寶身體還沒發育完全,身體抵抗力比較差,肚臍屬于寶寶的敏感部位,在清理前要做好衛生,比如清洗幹淨雙手,在幹淨的環境中給寶寶操作。
2)備好清理工具
不建議寶媽直接用手給寶寶清理,一是指甲容易劃傷,二是寶寶肚臍比較小,容易清理不到位。
解決辦法就是使用工具,備好醫用棉簽、酒精或者溫水,用棉簽蘸取酒精或溫水給寶寶清理。
3)掌握清理力度
新生兒臍帶不能清理,剛剛脫落還未結疤,等孩子肚臍幹爽後才可以清理。在清理的時候要注意手部的力度,皺褶部位比較難清理時,可以放棄或者輕輕擦拭。
4)控制清理頻率
清理肚臍泥可以在洗澡之後,但寶寶肚臍不能像洗澡一樣頻繁,每個月1—2次就夠了。
5)日常注意衛生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寶寶的臍部衛生管理,盡量穿能蓋住肚子的衣服,還能避免寶寶着涼。
PS: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可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