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21:11:04

我國的“孝”文化,貫穿我國上下5000餘年的曆史。故前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有謹言“百善孝為先”。

曆史上,著名的孝道典故“為親負米”、“蘆衣順母”、“刻木事親”、“卧冰求鯉”等,更是被世人傳為佳話,而我們今天要談的一些民間俗語就跟“孝”有關。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師徒不對坐,父子不同席。”古人之所以這麼說肯定都是有道理的,并且包含祖先們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1

“父在不留須”

有人将這句話翻譯成,父親健在就不能留胡須,以示對老人地位的尊重,那麼不是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毀”自相矛盾嗎?一邊叫不能留胡子,一邊說刮胡子就是不孝,到底該聽誰的?其實這句話來源近代,辛亥革命以後。

辛亥革命以後,社會風貌禮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留胡子這一塊,更是随着時代的變遷發生改革,而“父在不留須”的來由就是來自這裡。

當時文化倫理觀念規定,父親去世以後男士要留上唇胡,而母親去世要留下唇胡,而父母雙雙去世,需要留上下唇胡,又叫“蓄髪明志”(魯迅先生為啥要留上胡,大家明白了吧)。

那麼這句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并不是因為禮儀跟顯示父母地位,而是如果父母健在就留胡子,走在馬路上就會有人問“令尊去世幾年啦”,難免無從回答,為了避免尴尬,幹脆用俗語告誡後人以免發生誤會。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2

母在不慶生

“母在不慶生”:有人将這句話直譯成隻要母親在世,那麼子女不可以過生日,理由有二,

首先是子女過生日會勾起母親分娩時的痛苦,過去女性分娩有一個說法叫“一隻腳在棺材裡,一隻腳在棺材外”,醫療條件落後的過去生産自然如同“過關”,

第二是子女過生日,會勾起母親年老的擔憂,子女在成長,父母自然也在老去,平時不特意提起還不會特别在意,可看到子女過生日這種心理難免會再次浮上心頭。

雖說頗有道理,可這些論調并不可靠,哪家孩子出世不是心頭狂喜,尤其是孩童時期,誰家不是每年都要給自家孩子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日,哪怕煮碗面條這個流程也不能沒有,而母在不慶生這句話不是早就破了?所以這句話另有原委。慶生雖說有當生日講的意思,可慶生跟生日之間可是不能劃等号。

古代對生日有非常多的講究,剛出生叫誕辰,到60歲以前叫華誕,而60歲以後就會再次升級叫下壽、77歲叫喜壽、80歲叫中壽、82歲叫傘壽、88歲叫米壽、99歲叫上壽、而一百歲叫白壽(百的諧音),而夾雜在華誕當中的39、40、49、50、59……才是慶生,其中以9結尾的日子叫大慶,而以0結尾的日子叫正慶。

而人在不惑之年以後,父母自然也是不再年輕,這個時間過生日用慶生來表述,無異于盼着父母早日去世,所以說不是說不可以過生日,而是不能過正慶跟大慶的生日,以示對父母的尊敬。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3

父子不同席

這裡的席指的是正式場合下的宴會,因為古人非常注重禮節規矩,父親乃是一家之主,是你的長輩,而你身為晚輩怎麼能和長輩在一個桌子上吃飯。

而這個規矩即使到了今天我們這邊也還有這個傳統,除了在自己家,其餘的隻要在外面吃飯,我們小輩是不應和長輩們坐一起同桌吃飯的。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4

師徒不對坐

古人說過一句話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意即,在你的生命發展過程中,師父和你的父親一樣重要。

父親給了你一半的生命,讓你有機會長大成人,享受寶貴生命帶給你豐富人生閱曆的機會;師父給了你在社會上賴以謀生的技能和做人的道德學問,這是慧命所在,與先天的生命一樣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要像尊敬自己的父親一樣來尊敬我們的師父。而古代又非常注重禮節,既然師父=父親了,那麼自然徒弟不可以和師父平起平坐了。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5

飯前不訓子

小孩子難免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如果父母想要教育子女的話,千萬不要選擇在吃飯的時候。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吃飯時如果有人教訓你,你會是什麼心情?不用問,是個人都受不了。

不僅飯吃不下,而且可能連帶着這一整天的心情都會十分的差。如果父母經常在吃飯時教育孩子,萬一家裡孩子脾氣軸一點,天天較勁不吃飯,不僅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影響,而且還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系。

若孩子較小,則會在他的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不安、恐懼的種子,進而會會影響到他們今後踏入社會前與人正常交往能力的培養。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6

睡前不訓妻

夫妻之間日子過久了肯定會有一些磕磕碰碰,打架、吵嘴那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兩人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在睡覺的時候大吵大鬧,影響各自心情、感情不說,更會影響睡眠質量。

如果覺都睡不好,那第二天還哪來的精力再去上班、學習呢?現在社會夫妻雙方的壓力都很大,所以還希望雙方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往大了講,若夫妻感情不和,就有可能導緻家庭中子女們的身心健康、夫妻離異甚至家族的衰敗和沒落。

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7

孝道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不能忘本,最該感恩和尊敬的就是自己父母,正所謂是“百善孝為先”是也!

所以說,我們應該記住:“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等等這些俗語,用點滴的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孝順父母。當我明白了“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真正意思後,做一個孝順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