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的夏季奧運會上,美國選手沃爾特·維南斯走上領獎台,自豪地向觀衆揮手緻意。他已經獲得了兩枚奧運會獎牌——一枚是1908年倫敦奧運會上得到的,另一枚是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得到的,但他在斯德哥爾摩獲得的獎牌并不是運動項目,而是因為他的雕塑作品。事實上,藝術比賽曾經也是現代奧運會的一部分,從1912年到1948年,奧運會除了體育項目比賽之外,還為參賽的藝術家頒發獎牌。藝術比賽和體育比賽享有同等的地位。
奧林匹克藝術比賽也稱缪斯五項藝術比賽,從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開始成為奧運會的正式項目。其實在做出這項決議的1906年以及1912年奧運會之間,還有一屆1908年倫敦奧運會,但這屆奧運會并沒有藝術比賽。因為比起體育項目有一個相對嚴格和清晰的比賽規則以及評審制度,藝術的評判标準就見仁見智了。盡管倫敦奧運會組委會對參賽藝術品的範圍和标準做出了界定,但人們對這個标準持有不同的意見。争論了許久,結果到了最後一刻也沒有達成共識,于是奧運會組委會就放棄了,直接将組織藝術比賽推給了國際奧委會。所以1912年的首次奧林匹克藝術比賽,是在國際奧委會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資料圖
奧運會的藝術比賽離不開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他一直把藝術比賽視為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顧拜旦認為,如果奧運會不包括藝術是不完整的。為此,顧拜旦積極奔走呼籲。根據他的倡議,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奧組委通過了5項奧運藝術比賽項目,分别是:建築、文學、音樂、繪畫和雕塑。參加藝術比賽的标準很簡單:所有參賽作品必須和體育有關,而且一定是原創性的作品。這屆奧運會上,藝術類比賽項目共吸引了35名參賽者。
這35名參賽者中,最著名的是法國人讓-弗朗索瓦·拉斐利,他的作品曾在1880年和1881年的印象派展覽中展出。但他沒有得到奧運會評委的青睐,作品被排在最後。繪畫冠軍得主是意大利人卡洛·佩萊格裡尼,他以描繪阿爾卑斯山冬季運動的明信片插圖而聞名。
有趣的是,顧拜旦本人也親自參加了文學類的比賽,發表了散文詩《體育頌》,這在後來也成為顧拜旦衆多著作中的代表作。不過為了避嫌,顧拜旦并未使用真實姓名,而使用的是筆名。《體育頌》獲得了奧林匹克文學藝術比賽的金牌。直到1919年顧拜旦才說出了實情。
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藝術類競賽項目突然成為了全世界藝術家的關注焦點,這屆奧運會共有193位藝術家參賽。而到了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參與人數又增加了不少,其中還有很多是職業藝術家。有的項目也允許藝術家用多個藝術作品參賽。因此一個藝術家有可能同時拿到多個獎牌。20世紀30年代後期,奧林匹克藝術比賽大項中出現了小項分類。比如繪畫類分為古典繪畫、水彩畫與素描、應用繪畫(包括招貼畫、郵票、圖章等)以及其他類(如木刻、版畫等),文學比賽分為詩歌、戲劇和散文。音樂比賽分為交響樂、器樂和歌唱。
這些年盡管藝術類比賽還是在如火如荼地舉行,但凸顯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不同的藝術形式評價标準的合理性與公平性、參賽樂隊的巨大開支、組織管理上的難度等。争吵聲也就從來沒有斷過。
1949年,在顧拜旦去世12年後,國際奧委會決定取消藝術比賽,理由是大多數參賽選手靠藝術工作謀生。奧委會表示,“讓專業人士參加這樣的比賽并獲得奧運獎牌是不合邏輯的”,這與奧運會秉承的“業餘原則”相悖。因為,現代奧運會發起的初衷是鼓勵人們參與其中,提倡重在參與,所以便限制了那些以參賽為生的職業運動員參加,而僅開放給業餘選手。
盡管奧運會藝術賽事被取消,但藝術家參與奧運會的熱情卻從未停止。此後,諸多世界級藝術大師都以非“競技”的方式參與了其所在國作為東道主承辦的奧運會,在為公衆帶去視覺盛宴的同時,也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着顧拜旦将藝術與體育精神融合的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