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來臨,一些學生和家長都在盤算着怎麼給老師送禮物。有的學生拿出自己的零花錢或者向父母申請“專項經費”,給老師準備禮物。
對于教師節禮物,老師們是怎麼看的?
在教師節前夕,記者采訪了幾位中小學老師,他們表示,曾收到過鮮花、賀卡、糖果等,但他們現在能夠回憶起的,恰恰是那些曾經收到的充滿溫情和感動的“小禮物”。
老師們回憶
教師節收到過的最特别禮物
“我曾收到最珍貴的禮物,是一個學生一大早從家裡走了二十多裡路,給我包來的一塊糍粑。”從教26年的郭玲老師說,那是她十多年前在古蔺一所村小教書時,收到的最暖心的禮物。
教師節,老師收到孩子們制作的賀卡
郭玲回憶說,古蔺農村有十月初一吃糍粑的習俗,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家庭條件不太好,不會像城裡的孩子花錢買禮物,也不善于表達。那天早上,一個孩子把東西放在郭玲辦公桌上,一句話沒說,紅着臉就跑出去了。郭玲打開一看,裡面是一塊塊切好的沾滿了糖的糍粑。
原來,為了讓老師能趁熱吃上糍粑,家長半夜就起來忙活,做好後學生上學路上一路飛奔。“收到這份還有餘熱的糍粑時,眼睛都濕了,在我看來,再貴重的禮物都不及這份糍粑真摯、入味。”
“教師節送禮物的意義,不在于送什麼,而在于學生有這麼一個契機,向老師們表達謝意!”泸州市南城學校的教師劉代貴說,那隻陪伴他十年的玻璃杯,手柄都磨得非常光滑了。“這是一個初二學生送我的,十多年了,一直用到現在。每天洗杯子時都特别小心。”劉代貴老師說,雖然這個普通的杯子隻值幾塊錢,但他更看重的是學生的那份用心和感恩。
楊建華老師教書30年,每年的教師節他都會收到學生發來的祝福短信或問候電話,這讓他心裡十分溫暖。有的學生不僅會發來節日祝福,還在微信裡向他彙報工作情況或家庭情況,像是老朋友之間的聊天。在楊建華老師眼裡,什麼樣的禮物,都比不過學生真心把老師放在心上來得珍貴。
劉代貴老師收到的學生送他的杯子,已陪伴他十年了
楊建華回憶起30年前,他剛到原觀音閣村小學任教時,曾收到一位學生家長邀約,“給老師說,我屋裡打了條‘狗兒’,沒得好大的,請老師來喝一杯酒!”楊建華心裡滿是疑惑:為什麼要弄條狗來招待老師呢?後來才知道,這是學生家裡殺肥豬過年,邀請客人時謙遜的說法。
“懂得感恩的學生走得更遠,發展得往往會更好。”楊建華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學生對教師表達感情的方式很淳樸,每逢家裡插秧、打谷、收麥子,都要請老師到家中做客,這是對教師的信任和尊重。“那個年代師生之間很淳樸,感情也貌似更長情一些。”
學生的祝福讓老師落淚
“那份心意我懂”
每年教師節這天早上,有的孩子早早把禮物準備周全,有的孩子則是在上學路上匆匆買一朵鮮花。
教師節,老師收到孩子們制作的鮮花
“教師節我最希望收到的是一聲問候,尤其是看到學生真情的表白,和親手制作的賀卡、小星星等禮物。”南城學校四年級2班的班主任曾亮老師回憶,有一年教師節她生病在家休息,一名學生在學校沒看到她,最後和媽媽一起找到了她住的小區。母女倆把從暑假就開始做的一大捧手工花送到了小區門口。當從學生手中接過花束的那一刻,她幸福得直落淚。作為一名老師,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是一件特别幸福、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鄉鎮教書的郭玲老師,并不希望學生花錢買禮物,她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她說,每年教師節,學生們都會别出心裁地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激。十多年前,她的學生曾悄悄在她的辦公桌上留下寫有祝福話語的紙條,用作業本掩蓋起來。她課後改作業,看到上面寫滿了學生的祝福。這些場景她一直記在心裡“,孩子都比較單純,禮物也相對普通,但是那份心意我懂。”
家長希望孩子學會感恩
教師節送禮意義大于禮物本身
泸州市廣營路小學校教師陳睿,既是一名教師,也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他說,現在很多孩子都在物質條件優越的環境中成長,不知不覺變得有些“自私”,不知道什麼是分享,什麼是感恩。他的兒子主動提出要送禮物給老師,隻要是在孩子可以支配的經濟範圍内,他都不會阻止,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教師節,除了家長以外,老師也一樣糾結:“這些禮物該不該收?”
“收了禮物總覺得拿人手短,心裡很有壓力。”在陳睿老師心裡,收不收學生家長的禮物,他有自己的衡量标準。
陳睿老師說,學生自己買的小禮物,如蘋果、花朵、巧克力,或是自己動手制作的卡片等,他通常會接受。如果是家長特意準備的貴重禮物,他會婉拒。
采訪中,老師們認為,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就是給老師最好的禮物。教師節送禮這個行為的意義已經大于禮物本身,老師并不會因為你今天送禮物了,而格外看重你;也不會因為你今天沒有送禮物,而小看你。老師們希望在節日那天,孩子們跟他們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祝您節日快樂!
川江都市報記者 方霞 攝影報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