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州芳村早期屬于哪個區

廣州芳村早期屬于哪個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3-30 01:58:31

廣州芳村早期屬于哪個區?【摘 要】: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詞從詞彙學的角度來看‚地名詞其實也就是語言系統中的詞或固定短語‚它們除具有其他語詞所共有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而這個特征往往是通過當地的方言來表現的作者對廣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較廣泛的調查‚從所收集到的地名資料來看‚廣州芳村地名詞和語言系統裡的其他詞彙一樣‚除了具有一般詞語所共有的形、音、義等要素之外‚還有自己的語詞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結構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當地标志性詞語為地名詞首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詞‚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第二‚地處粵方言區的芳村‚其地名詞自然表現出鮮明的廣州方言的特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廣州芳村早期屬于哪個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廣州芳村早期屬于哪個區(從廣州原芳村區地名詞看其語詞特征)1

廣州芳村早期屬于哪個區

【摘 要】: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詞。從詞彙學的角度來看‚地名詞其實也就是語言系統中的詞或固定短語‚它們除具有其他語詞所共有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而這個特征往往是通過當地的方言來表現的。作者對廣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較廣泛的調查‚從所收集到的地名資料來看‚廣州芳村地名詞和語言系統裡的其他詞彙一樣‚除了具有一般詞語所共有的形、音、義等要素之外‚還有自己的語詞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結構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當地标志性詞語為地名詞首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詞‚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第二‚地處粵方言區的芳村‚其地名詞自然表現出鮮明的廣州方言的特征。

【關鍵詞】:廣州芳村;芳村地名詞;地名詞特點;方言特征

芳村是廣州市原八大城區之一‚2005年并入荔灣區。解放後的芳村就曾經曆過“三建兩撤”的劃歸變動。雖幾經分并建撤‚但是‚芳村原管轄區域内的地名系統并無因行政區劃的變動而有大改變。因此‚本文考察芳村地名詞的語詞特征‚仍以原芳村區地名詞材料作為考察的對象。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地名詞屬于詞彙系統裡的專有名詞‚ 和語言裡的其他詞彙一樣有自己的形、音、義。芳村地名詞同樣具有一定的意義和語音形式及一定的書寫形式。當地人賦予芳村地名某種描述意義‚反映着人們對地形、地物及其地理位置的認識或該地曆史上發生過的事件‚使地名呈現出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雖然地名詞有規範的書寫形式‚用漢語拼音按普通話标音‚但人們在日常交際時仍習用廣州方音來指稱地名。所以‚芳村地名的使用‚ 實際上是書面上的普通話語音拼寫和當地人的廣州方音并用。和語詞一樣‚地名都有一定的語法結構‚芳村地名詞也有自己的構詞特點和派生方式‚其中以核心詞組合派生出系列地名詞是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此外‚地處粵方言區的芳村‚其地名詞還表現出鮮明的廣州方言特征。本文主旨是讨論芳村地名詞的結構方式及粵方言特征。

一、芳村地名詞的結構方式

按照漢語的構詞法‚地名應該有單純詞、複合詞和短語的分别。所謂單純詞地名是由一個不可分割的語素構成‚一般分有單音單純詞和雙音單純詞。這類地名大多是最早産生的漢語地名。例如‚春秋戰國時燕國的地名“薊”就是單純詞地名。再如‚王力先生曾舉 “江”“河”為例來說明這兩個在上古漢語都是單純地名:

[江]古人所謂“江”‚專指長江。

[河]古人所謂“河”‚專指黃河。

據統計‚《說文解字》所收9353個單字中‚單音地名用字近400字。雙音單純詞也就是聯綿詞‚指由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的詞。分有雙聲、疊韻、非雙聲疊韻三小類。如:秦代的會稽、盱眙‚漢代的扶風、樂浪是雙聲的;秦代的邯鄲、漢代的昆侖是疊韻;琅琊、蒼梧、敦煌則是非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單純詞地名在芳村地名材料中顯然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論複合詞和短語這兩類結構的地名詞。

(一)複合詞地名

複合詞地名是由兩個語素構成的雙音詞。根據對芳村地名材料分析‚合成的方式主要是偏正式‚最常見是專名加通名‚專名在前‚通名在後。這種方式合成的地名‚通名總是名詞‚在口語中大多可以單說;專名大多數也是名詞。例如:桃灣、茶滘、果圍、沙巷、鵝湖、棉村、蔗基;有些是加形容詞‚如:大田、大沙、小渦、黃墩、新圍;還有的是與方位詞組合‚如:東漖、西塱、南丫、北埠;動詞和副詞就極少‚如:招村、增滘、永圍。其中通名“灣、基、巷、圍、村”等‚口語中可以單說‚但“滘”往往要說成“水滘”。

(二)短語地名

這類結構地名詞特征是音節量的增多‚結構層次比複合詞地名複雜‚但是所指稱的地域範圍卻明确、清晰得多。短語地名與芳村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城區不斷擴建、人口增加及聚落複雜化等是密切相關的。聚落的複雜化‚以緻地名不再是結構簡單的複合詞‚不僅結構上雙音化‚而且還衍生出多層地名詞。芳村短語地名主要有如下幾類:

1. 偏正式短語地名。這類結構的地名‚專名不僅有普通語詞‚而且有些本身就是一個複合地名詞‚與通名組合成短語後表示的是某個地域概念。例如:花海/街、百花/路、白鶴/洞、仁義/坊、知道園/、将軍/巷……這些地名的專名是普通名詞;東漖/鎮、堤岸/街、海中/村、南約/圍、沙湧/路、中市/碼頭……這些地名的專名同時也是複合詞地名。

2. 多層地名。标準地名大多數是多層地名。因為小的地域總是從屬于大的地域‚行政區劃名稱也總是分層分級管理的。因此‚結構完整的标準地名都要冠以所屬層次的地名才能明确地為地域定位;作為通訊地址‚也一定要有多層地名的羅列才能保證投遞的準确無誤。例如:廣東省/番禺區/新墾鎮/北圍村‚由省、區、鎮、村等四個管理層級構成了四個層次‚少了任何一層都無法辨别它的實際地理位置。多層标準地名‚主要着眼于不同層級的行政區劃‚筆者主要從語詞的角度分析多層地名結構。芳村不少地名是多層次的‚例如:茶滘/汾水/圍、招村/南約/圍、海中/東約/路等是三個層次;白鶴/洞/羅湧/崗、坑口/村/西坑/圍、芳村/長堤/大馬路/街等則是四個層次。這些地名詞的每一個層次都可以單說。

3. 成語地名。這是用固定短語或成語來命名風景區的景點‚以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這在全國各風景區都能看到。據史載‚廣州自宋代起就評選“羊城八景”‚其中的“大通煙雨”遺址就在今天芳村花地河東岸。建國後‚廣州也曾幾次評選新“羊城八景”。去年廣州白雲山管理部門請市民評選 “雲山八景”‚候選景點多達18個‚ 例如:白雲松濤、古城輝煌……‚這些都屬于成語地名。

二、芳村地名的派生方式

芳村的複合詞地名不少是在通名的前或後加單音方位詞:東塱、南埠、西滘、北約、外約、上村、下村、中市、海北、海南等。再就是用表示方位的口語詞‚如“口、頭、腳、尾”等‚一般附加在通名之後‚例如:沖口、滘口、墩頭、埗頭、墩腳、崗尾、貝底……這些隻是地名的結構方式而不是派生方式。所謂地名的派生方式‚是指在原有地名附加方位詞、數詞或形容詞等來衍生新地名詞的方式。由于地名是用來為大小不一的地域定位的‚原地名和這些附加成分組合成新地名是極為常見的。派生的方式主要有如下5種:

(一)原有地名加方位詞

芳村大道是芳村區主幹道路‚沿珠江方向作西北東南向加方位詞‚派生出芳村大道東、南、西和中4條路名;花地河縱貫中部南北‚沿河所建花地大道‚加方位詞“南、北、中”派生出3處地名。再如‚墩頭街分為墩頭東街、墩頭西街;石圍塘街以“東、西、北”派生出3條;榮陽裡分出“前榮陽裡”和“後榮陽裡”;解元巷分出“解元上巷、解元下巷”兩段。

(二)原有地名加數詞

按數字順序對街巷名進行編排。例如:鷹爪樹街‚加一到四派生出4條街名‚橋梓裡一到五巷‚南巷從一到六巷。再如‚鶴松裡按一至八巷排列‚三鳳巷一至九巷排列‚ 信聯巷從一排至十巷‚大策則從一到十二巷。據統計‚此類地名在芳村多達348條。

(三)原有地名加形容詞

主要在原有地名詞加上“大、新、橫、直”等形容詞來派生‚其中以“大”為最多。如:南塘大街、青紫大街、上市大街、民治大街、景興大街、隴西直街、杉欄直街、天後新街、山溪新巷、五眼橋橫街、永樂橫街。

(四)以某一原有地名為中心詞派生相關地名

即以一個原有地名作為地名中心詞‚附加方位詞、形容詞或者數詞等不同詞類派生地名。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在中心地名詞附加不同詞類構成同一層次的地名詞。例如‚以“沙湧街”為中心地名詞‚附加方位詞“東、中、西”派生3段‚形容詞“橫、新”派生2段‚合共派生出5條街巷名:沙湧東街、沙湧中街、沙湧西街、沙湧橫街、沙湧新街。或者同時附加方位詞和數詞‚例如:以“竹澗”為中心地名詞‚加數詞“一”和“二”‚加方位詞“前”與“後”派生了竹澗一巷、二巷;竹澗前街、直街同一層次的4條街巷名。

第二‚圍繞中心地名詞附加不同詞類形成多層次地名。例如‚花地一小河名中市湧‚被淤填後修建的路命名為“中市街”。以“中市街”為中心地名詞派生出兩個不同層次的地名:先附加方位詞“南、後”和形容詞“橫、直”派生第一層次的4條街名:中市橫街、中市直街、中市南街、中市後街;再在第一層次派生出來的“中市橫街”加序列數詞一至五分出中市橫街的5段;“中市直街”附加數詞和“橫”派生中市直街一橫巷、中市直街二橫巷‚派生出了地名1條。再如‚中心地名詞“鶴園路”‚用方位詞“東、中、西”劃出第一層次的鶴園東、鶴園西、鶴園中3段;再分别排列數詞派生第二層次地名:鶴園東一至十五;鶴園西一至二十;鶴園中一至二十一‚派生出來的地名達59條之多。這種方式派生出來的地名‚其數目是相當可觀的。

(五)以核心詞組合的方式派生

所謂“核心詞”是指以一個标志性詞語為地名詞首‚ 組合成系列的地名詞。例如‚“芳村”是區名‚以其為首‚ 有芳村沖(原名英護浦‚又稱腰帶水)、芳村大道、芳村大圍、芳村花園、芳村金融大廈等名。“芳村”的“芳”有“芳香”之義‚以這個核心詞組合成芳興路、芳信路、芳華苑、芳泰苑、芳雅苑、芳景閣、芳園居等名。芳村區域内河溪衆多‚水網密布‚以“湧”為核心詞的地名有:湧岸街、湧沿街、湧尾坊、湧邊巷、湧口街等。廣州人向來稱江、河為“海”。正如清初廣東番禺(今廣州)人屈大均所說“凡水皆曰‘海’‚所見無非海也”。以“海”為核心詞的地名:海濱街、海龍街、海傍街、海北村、海中村、海南村。以核心詞派生地名‚再附加方位詞、數詞和形容詞‚産生出來的數字是相當龐大的。例如:“白鶴洞 ”簡稱鶴洞‚有鶴洞山頂、鶴洞路、鶴洞巷、鶴洞大橋。當地人崇拜 “鶴”‚以“鶴”為核心詞‚有鶴圍圃、鶴翎路、鶴建裡、鶴培路、鶴盛路、鶴松裡、鶴園路、鶴苑、鶴景樓、鶴園大廈等‚再附加方位詞、數詞和形容詞‚産生出來的地名達88條。派生方式的多樣化和複雜化‚由此産生了大量地名‚充分說明了芳村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深入。

三、芳村地名詞中的方言現象

地名是語言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通行于一定地域裡 的地名詞‚必然帶有這個地方的語言特征。芳村地處廣州地區‚粵方言的一些特點自然會反映在地名上‚特别是比較早期的地名‚方言口語詞入地名的情況比較普遍。還應該看到‚除了方言詞外‚地名詞還有一些是古漢語詞在方言裡的留存。

(一)古代地名用字的留存

有些方言地名用字本來就是古代漢語沿用下來的‚因為隻保存在局部地區‚其他地方不用了‚于是成了生僻字或生僻義‚也有些地方把一些字改成異寫‚因而成為生僻字。芳村地名就留存了古代地名用字。略舉數例如下:

花地原名“花埭”‚是河灘草坦之地。所謂“草坦”‚大緻是指珠江三角洲淤積漲生的田坦。因為泥沙淤積日久‚蔓草滋生‚謂之草坦。這裡地勢低平‚河流密布‚花農需築土壩才可種花‚故稱 “花埭”;在海裡邊用海塗圍的堤叫海埭。埭‚也是一個古漢語詞‚《廣韻》徒耐切:“埭‚以土堨水”。今廣州讀音應tɐi22‚因與“地”tei22音近‚當地人諧音成“花地”。今地名詞寫作“花地”‚“地”在口語變讀為35調值即tei—35。

《廣韻》平聲删韻‚烏關切:“灣‚水曲”。現代漢語多指海洋深入陸地的部分即海灣‚如渤海灣。但是粵語區除了指海灣:雷州灣、北部灣(湛江);大鵬灣、深圳灣(深圳)之外‚凡水流彎曲之地也可稱“灣”。例如:廣州人都熟悉的“荔枝灣”。芳村有花地灣、桃灣、龍灣、茶滘灣等。

古代指江海邊凹進可停船之處。《宋史·河渠志六·東南諸水上》:“鎮江府傍臨大江‚無港澳以容舟楫‚三年間覆溺五百餘艘。”芳村的“中澳”曾名“澳尾村”‚南宋時為大通港内避風塘‚清初建村‚以所處位置改作“中澳”。廣州話“避風塘”是指供船隻躲避大風浪的港灣‚與古漢語相同。所以‚屈大均《廣東新語》也說:“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嘉靖間‚諸番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蚝鏡為澳。蚝鏡在虎跳門外‚去香山東南百二十裡‚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

通津原指四通八達之渡口。《梁書·武帝紀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廣州自古就是一個大海港‚不少地名保留了“通津”通名。例如:同慶通津(越秀區);觀蔭通津(荔灣區);廠後通津、寺貝通津、雲海通津(東山區);聚龍通津、龍導通津(海珠區)。芳村的大通津據說宋代已是一個大碼頭‚是當年由廣州轉往四邑、中山等地的要道。芳村山村橋北的一條叫通津街的小巷‚在山村橋未建之前‚是花地大通津連接山村(地名)的通道。再如“東漖通津”渡口‚正面對着茶滘‚往右通至招村。清代時在下市碼頭還曾嵌有“淝水通津”之碑‚ 1951年修築下沖口堤圍時拆毀。

粵語區用于地名往往表示某地點在不同方向的分叉。例如廣州番禺市橋東南的東丫村‚是沙鼻梁村往東的一條村子。佛山水道有一段稱作“五丫口河”‚有五個分叉河口:東向是經西滘通往東漖水道和花地河‚西向流入鹽步河‚在迥龍夏滘處又分出兩支‚分别注入夏滘河和流往佛山水道;南邊的支流通往平洲。芳村地名有南丫、北丫和三丫。這個“丫”其實是古漢語詞義在地名中的保留。《集韻·麻韻》:“丫‚物之岐頭者。”《正字通》:“凡物叉分者皆曰丫”。

(二)芳村地名裡的方言詞

芳村地名一些表示地形、地貌的通名用字‚有的字形雖然常見‚但讀音及用法與曆來字書所載相異‚有的則無“本字”可考‚顯然是定居本地的先民就地創造的。例如:

tʃ‘uŋ55(普通話讀chōng)‚河汊‚用作河流之名‚通行于廣東省及港澳地區‚是粵方言特有的通名用字。不少用作自然村名。例如:三丫湧、湛湧、羅湧、沙湧等‚這些“湧”當初是河流名‚人們沿河聚而居之‚自然也就成了村名。

kau33(普通話讀jiào)‚此字形見于古字書‚指水之名稱。《玉篇·水部》“漖‚水也。”《字彙·水部》:“漖‚水名。”但在廣東主要用作地名‚其義是分支的河道。筆者認為‚表水名的“漖“與表示分支河道義之間無任何關聯‚ 而這個意義又罕見于其他地方‚應是粵地人的同音借字。“漖”又俗寫作“滘”‚用作河流名‚也用于村名。例如:花地河西岸的增滘‚當年四面環水‚明初建村;東漖早年也曾是河湧交錯之地‚建村時因在花地河東岸故以“東漖”名之。

lɔŋ13(普通話讀 láng)‚也是粵方言的地名專用字。例如“東塱”“西塱”。據統計廣東帶“塱”字地名達108 處。帶“塱”字村落多在水邊地勢較平較低的地帶。

“湧”和“漖”雖然都指河流‚在廣州地名又極常見‚但兩者用法有不同。使用頻率上“湧”遠高于 “漖”‚據統計‚全廣東帶“滘”字地名269處‚而“湧”字則達2585處。僅以芳村來計‚“漖(滘)”5條‚而“湧”有10條之多。構詞上“湧”有“湧仔”、“水湧”、“河湧”、“臭湧”等詞‚可進入文章組詞:

小溪小湧也是祖國在地的微血管‚哺育過這片魚米之鄉一代又一代人‚……

還用于當代新地名的命名。例如:海珠區的“瑞寶生态公園”改為“上湧生态公園”。這些都是“漖(滘)”所少見的。

芳村地名有些專名可在口語中稱說。因為當地人命名地名‚使用口語詞是很自然的事情。普通話方位詞的後綴“邊”廣州話用“便”‚如前便(前邊)、後便(後邊)‚例如芳村的“北便祠”和“南便祠”(今稱謝家祠)。廣州話說的“邊”是“邊緣”‚與普通話同。例如:廣州人“河邊”說“湧邊”‚“水塘邊”說“塘邊‚芳村的“湧沿街”原名“湧邊直”‚ 因在河湧旁邊而得名;“塘邊街”是建在謝家祠前的大池塘邊而名。“洞企石”的“企”是廣州話的“站立”。芳村愛國主義基地“裕安圍”原名“蠄蟝窿”。“蠄蟝 ”廣州話指“癞蛤蟆”‚“窿”是“洞”之義。

這些帶有方言口語詞的地名‚大多是一些原生地名‚标記着小範圍的地域。随着曆史的發展‚地名的标準化‚ 芳村在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中‚不少方言地名詞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地名。特别是樓盤的興建‚不少地名就沿用了樓盤名稱來指稱周邊的街路。因此‚不僅方言地名詞在消失‚就是很多富有曆史價值的原有地名詞也是或消失‚或名存實亡。雖然說不斷湧現的新地名富于濃厚的時代氣息‚是城區建設變化的标志‚但是透過時尚、新異的新地名詞‚我們看到的是地域特色的日漸淡化。如何在城區建設和發展中保留有價值的原有地名、命名新地名如何凸現地域文化特征‚這都是我們需要特别關注的。

文章作者:黃小娅 唐曉陽

文章來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1期

選稿:何鉑羽

編輯:洪珊

校對:張純瑜

責任編輯:劉優華

江西地名研究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