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著名誤解:
諸葛亮一直在坑魏延。
這誤解,大概來自于《三國演義》。
羅貫中的做派嘛,魯迅先生說過了:
“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羅貫中誇人,經常誇劈叉了。
史書上諸葛歸天,魏延鬧事,自己作死,死了。
羅貫中覺得不過瘾,要加戲,顯得諸葛亮神機妙算,未蔔先知:
為了顯得劉備得人心,在襄陽就讓魏延出來要投劉備。
為了讓魏延有作用,在長沙設定讓魏延救黃忠投劉備。
為了塑造諸葛亮有先見之明,說諸葛亮看出魏延反骨要斬他。
為了表現諸葛亮跟魏延的對立,還描寫陳式和魏延各色不滿諸葛亮。
為了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魏延,魏延死得其所,還描寫了諸葛亮遺計殺魏延。
總之,搞得諸葛亮早幾十年就看準魏延要反——把諸葛亮當算命先生看。
搞得諸葛亮一直打壓魏延。
于是各色民間說法,也就覺得是諸葛亮打壓魏延了。
然而并非如此。
論正史,諸葛亮簡直是最看得起魏延的人,甚至是魏延的幸運星和保護神。
正史,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劉備入蜀,先拜牙門将軍,再督漢中鎮遠将軍——而非衆人以為的張飛——再鎮北将軍。
這是劉備時代的魏延。
劉備何以喜歡魏延呢?
魏延勇猛,善養士卒,又性子高傲,當時皆避下之——這不就是個小關羽?
羅貫中一定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三國演義》裡安排魏延出場時“面如重棗”,紅臉,還用大刀。完全比照關羽來的。
劉備駕崩了,到諸葛亮時代。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督前部,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
——督前部,是為全軍先鋒。
——丞相司馬,是為諸葛亮親信。
——涼州刺史,州領導了(雖然涼州當時不歸蜀漢管)。
諸葛亮對魏延,實在夠好了。
之後諸葛亮更派魏延與吳懿入羌中,破費瑤與郭淮。此時魏延之于諸葛亮,已等同關羽之于劉備:别領一軍。堪稱諸葛亮以下第一人。
此戰後,諸葛亮授魏延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南鄭侯,假節——假節的意義,衆所周知。
如果諸葛亮看不起魏延,提防魏延,讓他假節作甚?怕他權限不夠大?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幹嘛不讓魏延走子午谷?
首先,子午谷奇謀不見于正史《三國志》,就是《魏略》說的,可信度稍微打個折。
其次,幾年前就說過,子午谷這計劃根本不靠譜:
簡單說,子午谷之策要成功,至少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缺一不可。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内急行軍到達長安。作為對比,曹真西征時,軍馬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
——長安方面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必須蠢到聽說蜀軍來了,立刻屁滾尿流逃走,而不選擇閉門堅守:你急行軍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
——此次偷襲保持信息的零洩漏,讓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面完全聾掉。
——夏侯懋蠢到逃走了,還給蜀漢五千人留足糧食。
——諸葛亮二十日内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否則,魏延這五千人全部完蛋。
哪位會說:賭一把,五千人沒了就沒了……那個:
蜀漢滅亡時,一共28萬戶94萬人口,諸葛亮北伐時人口估計還沒這麼多。
五千精兵,是蜀漢全國人口的1/200。
為了撞個大運白白送掉?
再說了,哪怕取了長安又如何?馬超當年也拿過長安,還不是在潼關被曹操按住了?魏國防禦縱深太了得,拿了長安,你要搞定洛陽和許都還是麻煩。這也不是關羽時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讓各路反曹勢力蜂起,“威震華夏”。
有人會說,哪怕概率低到近乎于零,諸葛亮也可以賭一把嘛……想一想好了:
諸葛亮的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冒不起險。他北伐時,經常往祁山隴右那邊晃,一度攻占過南安天水安定,後來又永久性占領了武都陰平。這打法是割裂隴右,以攻為守。
諸葛亮的最終目标是北伐,但他曆次北伐,客觀上起到的結果,就是牽制、騷擾和削弱魏國:隻要他存在,魏國涼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國始終緊張于他的出征,不敢加兵。
所以咯,本就真實度并非百分百的子午谷戰略,實際上也沒啥可行性。明朝闖王高迎祥倒是真出了子午谷,被直接包了餃子。
大概走子午谷,隻有“一騎紅塵妃子笑”,送荔枝比較有用吧。
總之,諸葛亮對魏延,那是真不錯的了。
架不住魏延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好。
魏延頗有些恃寵而驕,覺得人人都該低他一頭,也就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就是不太給魏延面子,導緻倆人勢如水火。
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沒對魏延不好。
後來《楊儀傳》說得很中肯: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不忍偏廢,對魏延和楊儀都夠好了。
這倆貨的名氣太大,連孫權都知道。所以孫權曾跟費祎聊過這茬。
孫權表示:
楊儀魏延都是小人,雖然有點雞鳴狗盜的才能,但将來沒諸葛亮,一定要出事。
費祎回答(傳說是董恢教的):魏延楊儀隻是私怨,沒有英布韓信那麼難駕馭。現在是用人的時候,不能因噎廢食啊。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殁于五丈原。
臨終前,諸葛亮跟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這是第一方案。
如果魏延不聽,那就自行撤兵。這是第二方案。
按這麼算,姜維就是斷後者了。
斷後與先鋒,軍隊裡最重要的位置。先鋒打不下還好,斷後斷不好全軍盡沒。
當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榮寵恩遇,也就是出則先鋒,退則殿後了。
諸葛亮若不信魏延,讓他斷後幹嘛?
趁自己還活着,趕緊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
終究是,諸葛亮還是喜歡魏延的啊。
接着就是魏延自己作死的時候了。
諸葛亮殁後,沒發喪。費祎去跟魏延說話。魏延開始自吹自擂:丞相沒了,我還在!你們回去,我帶人馬接着打司馬懿!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給楊儀斷後!
說着說着,魏延就作妖了:要費祎跟他寫連名手書,下發諸将。
這是明擺着就地搶兵權。
費祎找個借口跑路了,于是楊儀、費祎、姜維按第二方案,撤兵回去了。
魏延這時繼續作妖:帶兵南歸,燒了閣道:到此為止,已經是内讧謀反了。
大概魏延指望收拾了楊儀,就能有兵權?
結果何平(即王平?)過去,對魏延人馬喊一嗓子: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敢這樣?
嘩啦,魏延的人都散了。
然後魏延跑路,馬岱追斬,收工。
——魏延覺得自己怪不錯的,覺得自己可以統禦諸軍,可是一嗓子,人都散了。
——大概諸葛亮對他的寵愛,讓他昏了頭,真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接替諸葛亮了?殊不知那麼多人都煩他呢。
喏,這就是魏延的一生。
諸葛亮從來重用魏延,給他權限,給他官位,給他獨立領兵權,給他假節,到快死了,還信任他,讓他斷後——隻是,諸葛亮顧慮到魏延可能不聽話,才考慮了二套方案。
之後殺魏延,是楊儀的事了。
楊儀當然也不是個好東西,但諸葛亮一死,魏延此前糟糕的人際關系全面崩潰。
魏延大概一直覺得是諸葛亮護着楊儀,不知道諸葛亮在護着自己——為啥諸葛亮一死,費祎、姜維、馬岱、王平們都向着楊儀呢?
我覺得,恰是諸葛亮對魏延太好,給了魏延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錯覺。
所以咯,“諸葛亮坑魏延”,又是一個“正史本非如此,羅貫中強行加戲,民間誤以為真,奉為真理,引來一堆翻案文,結果反而坐定了事實”的案例,而已。
至于這個觀點為啥大家都信以為真而且熱衷讨論?一是《三國演義》影響力大,二是翻案風流行,三是,說難聽點:
每個人都多少有懷才不遇被領導壓迫的經曆,所以看魏延覺得格外冤屈——都忘了翻翻正史,看是否如此了。
所以了,“諸葛亮打壓魏延直到遺計殺魏延”,與借東風、攘七星一樣,都是玄幻故事。放過這茬吧。
如上所述,諸葛亮恰恰可能是太溺愛魏延,才把他驕縱得衆叛親離的。
說點題外話。
楊儀殺魏延後,發現蔣琬當政,覺得自己被冷落了,開始不滿,結果也被處理了。許多人據此覺得楊儀不是個東西。
但楊儀不好,沒法反證出魏延就作對了。
孫權說得對:楊儀和魏延性格都有問題。諸葛亮也隻是用人之際,用用他們而已。
王夫之先生甚至有個猜測:
——諸葛亮已經準備了蔣琬和費祎作為繼承人。趕上楊儀和魏延不和。
——于是諸葛亮準備的方案是,魏延聽話,那就算了;魏延不聽話,那就楊儀負責帶兵班師。反正楊儀是文人,一時掌握兵權,之後也不難對付。魏延掌了大權,那就麻煩些。
——結果楊儀魏延内讧,魏延死,楊儀廢,蔣琬順利接班。
——至少,沒影響到大局。
還有一個小細節。
諸葛亮安排的第一方案是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如果魏延不聽,則諸軍自退——那時,姜維就是斷後的了。
所以才有“死諸葛走活仲達”時,姜維負責操作的傳說。
這時姜維歸漢六年,身份到底是個隴西降将。
而諸葛亮将此任務交托于他,實際上與楊儀、費祎一起掌握退兵的關鍵。
費祎是諸葛亮的二号接班人,楊儀是諸葛亮長史、退兵實際統率者。
這是姜維一生,第一次在蜀漢參與重大機密事宜。
所以諸葛亮殁後,姜維回成都,地位是:
“為右監軍輔漢将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那年姜維不過33歲。
諸葛亮沒有實際将衣缽傳給姜維,但用行動,将對姜維這個降将的信賴,傳遞出去了。
之後姜維作為蔣琬的司馬,到與費祎共錄尚書事,到終于自己成了大将軍:
一切的源頭,都來自他們幾個合力處理五丈原後退兵這件事。
魏延與楊儀可能都沒想到,他倆人在那裡争寵作妖,臨了兩敗俱傷,也沒能左右諸葛亮定的蔣琬費祎接班人地位。
而最後跨過魏延楊儀繼續向前的,反而是資曆最淺的姜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