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閨蜜和我讨論孩子上興趣班的事,面對五花八門的選擇,她完全沒了主意:
看見隔壁老王家兒子小提琴比賽拿了冠軍,她暗搓搓地想給孩子送去學小提琴;
看見朋友圈的娃說着一口流利的英語,她動了給孩子報個英語班的念頭;
看見别的小孩口齒伶俐大大方方地表達,再瞅自家娃像個悶葫蘆,她又想去報個小主持人班;
……
其實,這并不是閨蜜的個例,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興趣班問題上,都遇到了相似的麻煩:
興趣班太多,不知該選哪個好;
花了上萬塊錢報了興趣班,孩子上了兩次就沒興趣了;
接送孩子時間和上班沖突,不得不請假配合興趣班時間。
當然,也有特例的存在,有的父母不費吹灰之力就給孩子選好了興趣班,并且孩子還特别喜歡,整天嚷嚷着去學習,而且一學就是好幾年。
同是給孩子選興趣班,為什麼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才是POA:可複制的極簡管理哲學》指出:因為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面對問題和選擇,做出判斷和思考的依據各異,所以結果自然不同。
那麼,父母該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為孩子選興趣班,既能滿足孩子的内在需求,也滿足自己的期待?
書中也給出答案:POA是正确決策和有效行動的密碼。
為什麼我們費盡心力為孩子挑選的興趣班,他卻提不起興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們是如何給孩子挑選興趣班的,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1.家長:我不要你喜歡,我要我喜歡
在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表述節目《少年說》中,有一個喜歡踢足球的男孩,他在第一次接觸到足球時,就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熱愛,一心想成為專業足球運動員,卻遭到媽媽的極力反對。理由是:要是現在去專業的足球學習練習,文化課勢必會縮減學習時間,而如果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押在足球上,就目前的足球市場來看,以後可能就業都難,到時候,一沒有考上好大學,二沒有找到好工作,一切都來不及了。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興趣班時都有過類似的舉動,什麼興趣班有前途或是為了圓自己兒時的夢,而不顧孩子意見,挑選了孩子不喜歡的興趣班。試問,這樣的興趣班,孩子怎麼會感興趣,更别提堅持學下去了。
羅振宇曾經說:擁有自我驅動力的人,會想方設法找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與工具,進行自我學習、探索,或與人合作與創新。而沒有這種強烈動機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工具,都沒有用。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第一驅動力,與上述相反的是,如果孩子不喜歡,無論父母提供花費多少财力精力,提供多少優質資源,也無法喚起孩子學習的熱情。
2.孩子自己挑選興趣班,但沒多久就失去了興趣
朋友帶孩子去體驗擊劍課程,課後孩子很喜歡,不斷央求媽媽給自己報名,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一定會堅持學下去的。
可三節課下來,孩子開始想盡辦法逃避上課,就算是被強制拎進教室,也是躲在牆角,不參與課堂互動,更可氣的是,有一次孩子居然趁老師不注意溜出教室,在另一間空教室裡坐等下課。
朋友很不能理解,明明是孩子自己挑選的興趣班,為什麼依然不能堅持學習?
《這才是POA:可複制的極簡管理哲學》一書中指出:用心渴望的目标一定能實現“目标必須來自“強烈改變的願望”和背後的“why”,缺一不可。
孩子雖然對擊劍感興趣,但在報名之前,父母并沒有幫助他挖掘内在學習目的,比如去參加擊劍比賽赢得獎杯,或是班裡有喜歡的女孩子,想要和她一起學習等等。孩子體驗一節課後被擊劍的形式吸引,而且擊劍的衣服特别酷,平時很少接觸到,所以感到很新奇很好玩,而父母誤以為這是喜歡的表現。
利用POA思考模型,輕松挑選興趣班,促進孩子堅持學習
POA思考模型最初是由“半度先生”品牌創始人張甯在管理公益組織中提煉出來的心法,他認為,必須讓每個人都能在統一的目标和統一的思維框架下行動,這樣就避免了很多分散流動型組織的決策問題。
《這才是POA:可複制的極簡管理哲學》的作者查理,在張甯先生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更系統和深入的研究,讓POA思考模型從公益走向大衆視野,任何領域都能用這個底層思維模型,探尋問題的本質,高效實現目标。
POA思考模型有三大支柱:
O是Objective指代目标,在POA極簡思考法中,首要原則是“凡事先問目标O,這個O(目标)不但解決了方向問題,還澄清了Why,即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做決策和選擇的依據。
A是Acceleration指代方法,從單詞意思上來解釋是加速度,但是在這裡理解為方法,就是What,這件事情該怎麼做,合起來解釋A就是服務目标,加速目标實現的方法。在POA體系中,A是主觀構建的做事規則,它需要若幹手段的支撐。我們會很多手段,但組合的思路和策略是由方法來解決的。
P是Partner指代夥伴,指能促進事情辦成的志同道合的夥伴。在POA體系中,判斷是真P還是假P有且隻有一個标準:是否有共同的O,或者說是否被相同的O凝聚在一起。
這3個要素能形成循環閉環:目标O能凝聚夥伴P,夥伴P能共創方法A,方法A能服務目标O。
POA思考模型是如何在挑選興趣班時起作用的呢?
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在POA體系中隻有一個問題,即你把孩子當成夥伴P了嗎?這決定了挑選興趣班(A)是滿足了你的内在需求O(目标)還是孩子的O(目标)?抑或是你和孩子達成的共同目标(O)?
我家孩子四歲,目前報了2個興趣班:樂高和英語。
在挑選興趣班之前,我的目标很明确,必須要先滿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其次再考慮我的需求。孩子的需求無一例外是好玩,哪怕是上課也覺得就是在玩,沒有上課的壓力;我的需求很簡單,希望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多嘗試各種興趣,最終找到最喜歡的那個,以後專門發展。
在衆多興趣班中,我首先選擇了樂高,因為孩子平時就喜歡搭積木,果然,在第一次試聽結束後,他表現的特别感興趣,我當場報了名。目前已經上了一年多,孩子依然興緻勃勃。
但英語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順利。
我之所以中意英語,是因為有一次我在看少兒編程課程時,孩子們在編小遊戲時需要用到大量的英語,而且我也有私心,畢竟英語每個孩子都在學,我也不想輸在起跑線上。
英語課是帶孩子試聽後征求孩子意見才報名的,但在學了一節課之後,孩子便打了退堂鼓,要求我退學費,不想再上了。起初我隻是勸他再堅持,等學完這學期就不學了,效果并不顯著。直到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地對他說:你知道嗎?等你學完樂高以後,要繼續學習機器人,機器人就是要用英語在電腦上和它對話,給它下指令。
兒子一聽開心極了,畢竟他是個機器人迷,自這以後,他再也沒有提過退學的事情,而且更讓我意外的是,有一次下班回到家,他正在看英語動畫片,我驚訝地問他怎麼突然看英文動畫片了?他一本正經地告訴我,現在學習英語,以後發明機器人。
在挑選興趣班這件事上,隻有弄清自己和孩子的内在需求,才能确定目标O。
在确立目标O之後,接下來是拉P的過程。
接送孩子去興趣班,首先需要人手的配合。我和娃爸平時上班,沒法去接孩子,隻好将這一重任交給老人。老人也是處處為孩子考慮,希望孩子多學點知識,因為這在一點上,老人和我們有共同目标,因此是真正的P。
除了老人,老師也是重要的P。有段時間,孩子有點口吃,回答問題時一個單詞要說很久,老師誤以為他回答不上來,便急着告訴了他正确答案。當我在看到視頻後,趕緊和老師聯系,告知孩子口吃的情況,希望老師能給兒子一點時間慢慢回答,隻有能準确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得到贊揚,他才會有信心學下去。果然,在溝通之後,老師在提問時給足了兒子時間,兒子漸漸提升了自信心,學習的成就感也明顯提升。
為了讓孩子能長久地堅持下去,我們還要找到合适的方法A。
平時在家中,我們可以和孩子做一些針對興趣班所學内容的小遊戲練習,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鞏固課堂所學,而且還能拉緊親子關系,将所學知識帶入家中和父母一起玩,這也是個不錯的方法A。
比如,每次在上完英語課後,我通常在睡前讓孩子跟我說說學了些什麼,并且玩我當學生他當老師的遊戲,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另外,平時在家我也喜歡和孩子一起搭樂高,有時候我們确定一個主題,倆人一起配合搭,有時是由他自由發揮,搭出來的作品我一定會高呼喜歡。
在選興趣班這件事上,最根本的問題是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夥伴P,找到他們共同的目标O以及實現它的方法A,這才是有效的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