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迹象表明,羅氏沼蝦已在珠江建立了群落,給原本就“亂成一鍋粥”的野生魚生态增加一個不确定性,或有更多的土著生物遭受生存擠壓!
羅氏沼蝦到底什麼時間流入珠江的,并沒有明确的答案,最近引發熱議源于10月份有釣友在珠江斬獲了一隻手腕粗的羅氏沼蝦,關鍵是它已抱卵。實際上,幾年前就有網友發帖稱,在珠江捕獲過羅氏沼蝦。有人據此推測羅氏沼蝦已在珠江“安家落戶”,它們第一次出現在珠江要麼是從養殖戶的網箱子逃逸來的,要麼是人為放生的。
開篇提到珠江水域的野生魚生态已“亂成一鍋粥”,早就經不起外來生物折騰,這并非危言聳聽。
珠江全長2320千米,年徑流量3300多億立方米,是我國第二大河,整個珠江水系大大小小河流多達774條。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富饒的漁業資源,上世紀80年代以前,珠江水域單是魚種就有384個,捕獲量即便在90年代初期還能達到2萬噸。
等到了最近一二十年珠江魚種卻發生結構性變化,大量外來入侵魚種混迹其中,硬是把土著魚種逼到了“瀕臨滅絕”。2011年國内知名水産專家指出,珠江中70%土著魚種生存狀況堪憂,數量正逐漸遞減,比如七絲鲚、黃颡魚、黃颡魚等。
以廣東鲂為例。廣東鲂體高而側扁,呈長菱形,主要分布在珠江和海南島。60、70年代年捕獲量在15噸以上,80年代後則迅速銳減到了5噸左右。廣東鲂雖然在珠江也經常被看到、捕獲,但與當年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廣東鲂體數量大幅萎縮,除了過度捕撈、水質惡化等因素外,搶奪了過多食物和空間的外來魚種也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如今珠江魚種結構幾乎被外來魚種“統治”,首當其沖的是羅非魚。羅非魚幾乎遍布珠江水系裡的大小河流,在部分水域甚至“泛濫成災”:除了羅非魚,釣個鲫魚都費勁!在東江部分江段,羅非魚在漁獲總量的占比竟高達26%,曾處于優勢地位的四大家魚淪落到犄角旮旯的位置。
除了羅非魚外,珠江水域還有麥瑞加拉鲮、革胡子鲶、短蓋巨脂鯉、清道夫等,也有巴西龜、鳄雀鳝。資料顯示,80年代珠江水系有3種外來入侵魚種,而等到了2010年已增加到了9種,2015年則膨脹到了12種,如今到底是否有新的外來魚種流入珠江,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再回到羅氏沼蝦,它會不會對珠江現有生物生态造成影響。
羅氏沼蝦原産自泰國和緬甸,是一種體積較大的蝦種,雄性體長能超過60公分,體重最大1000克。因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肉質鮮嫩,烹饪後别有一番味道,在上世紀50、60年代被歐洲多個國家引入,包括亞洲的日本。
1976年,羅氏沼蝦作為一種經濟類蝦種從日本引入到了我國,随後在南方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多個省份養殖,目前一斤羅氏沼蝦市場價格高達40-80元一斤,是國内土著蝦種不能比拟的。
羅氏沼蝦的破壞性主要體現在攝食上,雜食是它的一大特征,小到水生蠕蟲、浮遊生物、有機碎屑,大到昆蟲幼體、小型甲殼類及其他動物屍體等等都是它的口下之物。
更關鍵的是,羅氏沼蝦吃得多、長得快,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一年能長15-20公分,這也是為何野外的羅氏沼蝦不是正在覓食,就是在覓食的路上的原因——餓!。要知道,在任何水域裡食物總量是一定的,某個群體消耗太多勢必會影響其他群體生存!
超強的繁殖力是它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羅氏沼蝦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幼苗當年就能達到性成熟,此時雌性一般在8厘米、14克左右,雄性10厘米、25克左右。
那麼羅氏沼蝦有沒有在珠江大量出現或者泛濫的情況呢?目前而言,隻能說很難,但并不是沒有不可能。
上文提到,珠江水域外來魚種和土著魚種已亂成一鍋粥,其中羅非魚、清道夫、鲈魚等均處在食物鍊頂端,這兩個魚種又偏偏是性格彪悍、能吃魚卵的家夥,所以對羅氏沼蝦的蝦卵、幼苗照吃不誤!
另外,羅氏沼蝦對低溫抵抗力弱。羅氏沼蝦習慣在23℃-30℃水體裡活動,當水溫為18℃時活動量大幅減少,當水溫降至16℃時反應明顯遲鈍,低于14℃後一定時間裡很可能會被“凍死”。
所以從上述條件來看羅氏沼蝦很難在珠江裡大量存活。詭異的是,最近連續幾年不斷有網友稱在珠江碰到了羅氏沼蝦,這又怎麼解釋?要知道2020年廣東、福建等省份氣溫極低,按理說羅氏沼蝦應該“全軍覆沒”才對,問題是它沒有!
這與羅氏沼蝦适應性增強有關,長時間生活在低溫環境裡,對低溫的抵抗力會逐漸增強。另外,羅氏沼蝦會不會與其他蝦種雜交發生基因變異,以緻耐寒性增強?上文釣友的那隻羅氏沼蝦已經抱卵!如果不是剛從養殖場逃逸出來的,說明已經有了完整的繁殖鍊,需要警惕!
原創:老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