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學時,常常聽到這樣的教導: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家長想表達的意思是,上學的時候刻苦學習,畢業後就能更輕松了。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原是“遇到辛苦的工作走在前面,遇到享樂的事情卻退後”。且不說很多人曲解了它的意思。越來越多人發現,很難再用這樣的句子激勵自己了。
“辛苦12年,輕松60年”:中學生的演講,讓人感到五味雜陳說起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很多人會想起中學時代。大學生活雖然更豐富多彩,可很多人卻感到迷茫,在不少事物上也面臨着認知的颠覆。
而中學時期即使有更多學習壓力,可大家普遍“幹勁十足”。對比一下,好像讀大學時每天4點多下課,還是覺得疲憊。
高中時熬夜做題,反而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是心态帶來的差别。但是再回想一下當時的想法,可能自己也覺得太單純了。
有位中學生的演講在網上走紅,可聽完她的話,網友們的态度卻跟想象中不一樣。談及努力學習的動力,女生說:“從小學到高中,我們辛苦12年,然後就能輕松60年”。
其實跟上述的含義本質上是一緻的,在這位同學看來,中小學階段學習再辛苦,想想考上大學以後就能輕松,也是很值得的。
原本是鼓勵學生們的話,很多成年人聽完卻感到五味雜陳。這樣的理念或許很多人上學時也堅信不疑,可畢業後才體會到,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這麼回事。
有人以為上學時要面對課業負擔,還有家長和老師的嚴格管教,畢業後才自由。長大後才明白,走出校園可能“束縛”會更多,未必比這12年的學習生涯更輕松。
學實話,這位女生演講中提及的想法,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尤其是70後到90後之間的這代人,可能更多地被家長寄予“改變出身”的期望。
學習的過程很辛苦,家長們常用這樣的話給學生帶去希望。可現在再看到有學生依然是這種思維,評論區的不少網友開始否定這種培養理念。
中學生談的是“理想”的狀态,大家并不是怕學習太苦,而是怕努力難以獲得很高的回報。用好的成績換來高水平大學的錄取資格,這種意義是無可厚非的。
而良好的學曆能讓人有更多機會獲得體面的職業和滿意的薪資。不過,如果認為隻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刻苦學習12年,就等于以後會很輕松,顯然是過于理想化了。
成年人看到的則是“現實”。首先,當代學生的競争比以前要激烈得多,畢業生在職場的内卷程度也不能等同。
這種思維放在以前或許确實能有效地激勵學生。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很多優秀的畢業生,上學時成績不錯,工作後也要常常加班;不少職場人親自做飯的時間也沒有,談不上輕松。
大學生的平均待遇,也并不是這位中學生想象中那麼優厚。現實地講,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工資三五千的也不少。
筆者觀點:一味“打雞血”,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知名教授羅翔曾說:過度強調“天道酬勤”,前期可能還有點效果,但是這類學生往往更容易從一個絕對勤奮的人,變成完全不努力的人。
那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隻要自己吃了苦,就一定能換來回報。而現實世界并非如此,一旦期待的目标沒有達成,他們便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中,再也不相信勤奮的價值。
反而是對現實有更清醒認知的學生,他們接受了失敗的可能性。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對,實現更持久的努力。
為了讓學生有“動力”,一味“打雞血”,誇大了學習成績和勤奮的作用,這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誤導和隐瞞。
激勵學生更好的方式是:第一,家長需要以身作則,本人就是喜歡學習、有上進心的人,不需要太多刻意的教導,子女也會跟着效仿。
第二,既不要否認努力學習的價值,也不能把刻苦讀書等同于“一定能換來階層的跨越”。努力提高成績是為了獲得學曆,給自己創造更多機遇,不代表畢業後就能“養尊處優”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