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七章我們一生的修煉

道德經第七章我們一生的修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15:09:10
第10章 修心養性,以至無為

【經文】載(zài)①營②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③緻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④,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⑤開阖,能為雌⑥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⑦乎?

生之畜(xù)⑧之,生而不有,為⑨而不恃,長⑩而不宰,是謂玄德⑪。

【考注】①載:動詞前綴。《康熙字典》:載,則也,助語辭。如先秦·佚名《時邁》:“載戢幹戈,載橐弓矢。”又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載欣載奔。”再如載歌載舞。②營:動詞,營養,保養,供養,救助,這裡是修煉、養護、保持的意思。如:營奉(奉養,奉事);營恤(救濟,撫恤);營視(看顧,照看);營濟(救濟);營贍(供養,贍養)。③專氣:使氣專一、集聚。④滌除玄鑒:清洗心靈之鏡。玄,言其微妙,故玄鑒指心鏡。王弼本、河上公本均為“玄覽”,對此,中國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專家高亨《老子正诂》:“覽鑒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鑒者鏡也。玄鑒者,内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⑤天門:天門穴,又名攢竹,也作天庭,位于兩眉中印堂至前發際成一直線。又作“天機之門”,指心。⑥為雌:守雌,即處後、守柔、含藏、内斂。⑦知:言辭虛妄、欺詐。《說文解字》:“(知)䛐(詞)也。意内而言外也。”⑧畜:養育、繁殖。⑨為:施為,成就。(《廣雅》)⑩長:尊者,居高位者。⑪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即大德。

【考譯】修煉使心志不移,能不背離道嗎?

聚合精氣達到柔順,能象嬰兒般無欲樸真嗎?

清洗心靈的鏡子,能使心靈光明澄澈毫無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秉持“清靜無為”的理念嗎?

腦洞大開,獲得大智慧,能做到知雄守雌嗎?

洞察、明曉無所不通,能真誠無欺嗎?

創生萬物養育萬物,創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成就萬物卻不自恃其功,為萬物尊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就是最高深的德。

【導讀】着重講修心的工夫,即改造思想、改造主觀世界。老子以提問的形式,描述得道聖人的境界,要求人們從七個方面加以對照反思。

本章最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講的是修心的至高境界,老子稱之為“玄德”。

【辨析】本章好難,分歧好大,需要正诂考辨的地方好多,讓我們慢慢品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修煉使心志不移,能不背離道嗎?

這是古今解老者中分歧較大的一句,我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載”是動詞前綴,無義(參【考注】①)。如《詩經·時邁》:“載戢幹戈,載橐弓矢”,意思是收藏兵器,弓矢裝入皮袋,指不再用兵。戢,收藏;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另外,并列的六句話,後五句的前半句都是四字,唯有這第一句的前半句是五字,這也說明“載”字隻是前綴語助。

第二,“營魄”不是“魂魄”。同“專”“滌”“愛”一樣,“營”字也是動詞,非指人之軀體,古今辭書裡也都沒有指身體的用法,主張“營”指肉體的觀點顯然是根據“魄”指靈魂而臆測出來的。“營”,營養的“營”,與養同義,“營魄”即修養心神的意思。還有一證:“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莊子·庚桑楚》)這裡的“營”“衛”應是同義。

第三,“抱一”,即抱元守一,指思想穩定、心志不移,不為情惑,不為物移。

第四,“抱一”“無離”結合起來看,應該是強調不離“道”。“抱一”“守道”就能内心堅定而不随波逐流。

道德經第七章我們一生的修煉(老子正解道德經第10章)1

古今解老者受困于“營”字,把“抱一”簡單地理解為“合一”,加之對後邊“離”字誤解,普遍地釋“營魄”為肉體與精神,釋“離”為分離,把此句理解為“肉體與精神合一,能不分離嗎?”還有的幹脆對“營”不做解釋,視“營魄”為一體,說“營魄”即是魂魄,蒙混過關的同時,也把“營”字所蘊含的主動“修養”“修煉”的意思弄沒了。

“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

凝神聚氣,守心不移,使心神安定自如,意念平息。

上一句老子說的是不離“道”,這一句老子說的是回歸“真”“樸”,意思是說,身心放松,心如虛空,做到像嬰兒那般柔軟,渾渾然無私無欲。老子頌揚“谷”“牝”“雌”“嬰”,這裡是首次頌揚“嬰兒”(後文還有,如第28章)。老子非常推崇嬰兒的狀态,認為嬰兒的心靈是最無暇、最甯靜的,沒有欲望,完全是自然的狀态,不會傷害别人,機體柔弱卻充滿生機活力。因此,老子希望世人返璞歸真,擁有一顆嬰兒般的純真心、質樸心、赤子心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道德經第七章我們一生的修煉(老子正解道德經第10章)2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的貪嗔癡等私心雜念,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就象霧霾遮蔽了太陽的光芒一樣,蒙蔽了我們的心智,使我們陷入迷茫,必須不斷反省自身,洗滌掉這些妄念,智慧本體自現。人心如鏡,外物如穢,滌除穢物,心鏡才可“無疵”,才不緻迷失自我。這句話啟發我們反思自鑒,祛除私欲妄念,始終保有一顆不被污染的清淨心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治國安民方面,聖人應秉持“清靜無為”的理念,順應自然之道,尊重規律,“無為而治”。“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這是一顆清靜“無為

“天門開阖,能為雌乎?”

天門,天門穴,又名攢竹,也作天庭,位于兩眉中印堂至前發際成一直線。天門開阖,即腦洞大開獲得大智慧。雌為陰,守雌,即處後、守柔、含藏、内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豁然開朗獲得大智大慧的時候,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即大智若愚。這是一顆陰柔心,善淵心

有人把“天門”釋為耳目口鼻等感官,這就與“為雌”無關了。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洞明;白,知曉、明白;四達,四通八達。“明白四達”即通曉天下。“知,詞也,意内而言外也”(《說文解字》),意思是心口不一,虛妄欺詐,貶義。整句意思即:洞察、通曉天下事,能敢于堅持真理,說真話、真誠無欺嗎?通俗點即:廣聞博識,能心口如一不說瞎話嗎?

可見,“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包含了“知而能持”的意思,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看到這一點實在難能可貴,至今有着巨大的現實意義。故“明白四達而能無知”堪稱道心、聖心

普遍地認為“知”通“智”,這雖然也講得通,但老子全書“知”“智”并不通用,有時還同時出現在一句話中(第3章“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種解釋或與誤解了“明白四達”有關,有人把“明白四達”理解為“明道”,但“明道”是大褒義,而“明白四達”顯然為中性詞。

道德經第七章我們一生的修煉(老子正解道德經第10章)3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句與第2章差不多,與第51章一字不差。乍一看,本句确與前文關聯不大,故今之解老者幾乎都把它當成衍文删除了。本人認為,此句在本章中不可或缺,理由如下,讀者自辨。

首先,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都有本句,當然,這一點說服力不大。

第二,從文法上看,無此一句本章結構上顯得不完整,缺了類似“故……”“是以……”這種結論性的東西,有此一句來說明修煉的至高境界即聖人玄德,本章結構上就完整了,結論有了,思想也升華了。

第三,本章是老子的修心篇,修心的意義何在?老子本章裡講沒講?前文沒講是肯定的,我們看看這最後一句。

我們都知道,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無為”、聖人“無為”,修心的目的和意義不就是“守道無為”,最終實現“無為而治”嗎?可見,老子這最後一句恰恰講的就是修心的價值或意義。

總之,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無論自己的地位如何變化,始終保持本心、真心、赤子心、清淨心、清靜心、善淵心,最終達到“無為”聖心、道心,老子稱之為“玄德”,惟其如此,才能最終達到“清靜無為”之境地。即: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

不忘初心

專氣緻柔,能如嬰兒

赤子之心

滌除玄鑒,能無疵

反思自鑒,清淨心

愛國治民,能無為

清靜無為之心

天門開阖,能為雌

謙虛謹慎,陰柔善淵之心

明白四達,能無知

實事求是之道心、聖心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不居其功之玄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