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
“螢火蟲,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盞盞小燈籠……”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學過關于螢火蟲的歌謠吧。确實,很少有蟲子能夠像螢火蟲一樣帶給人無限遐想,讓人從俗世中暫且脫身。夏天的夜晚,清風徐來,溽熱漸消,再看那點點螢火在草叢林間飛舞蹁跹,則更有一種天真自然的意趣。在文人筆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借撲流螢以打發時光,排遺寂寞,整個畫面又是那樣凄美。除卻文藝的想象,真實的螢火蟲是怎樣的呢?
螢火蟲屬于鞘翅目螢科,是一種甲蟲,但它的體壁和鞘翅較柔軟,摸上去有點茸茸的感覺,不像一般甲蟲那樣硬和滑。其身形扁平細長,黃褐色,頭較小,沒有天牛那樣厲害的口器保護自己。為了防止成為掠食者的食物,螢火蟲的身體裡含有一種防禦類固醇,所以摸過螢火蟲之後,手上會留有讓人不舒服的味道。螢火蟲腹部末端下方有發光器,其發光細胞内有一種名叫熒光素的物質,在熒光素酶的作用下,熒光素會與氧發生一連串複雜生化反應,這個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就是黃綠色熒光,又由于螢火蟲不同的呼吸節律,便形成時明時暗的“閃光信号”,這也是螢火蟲得名的由來。螢火蟲的光是世界上轉化效率最高的光,由于化學反應所産生的能量幾乎都用來發光,隻有極少部分能量轉為熱能,這種光被稱為“冷光”,所以當螢火蟲停在我們的手上時,我們不會被螢火蟲的光給燙到。傳統的白熾燈隻有10﹪左右的能量轉化為光能,其餘90﹪都通過熱量的形式散失了,所以燈泡亮一會就會熱得燙手。如果螢火蟲的能量轉化效率跟白熾燈差不多的話,那它發光就相當于火燒屁股。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發明了日光燈(黃縣話稱為“燈棍兒”),提高了發光效率,現在白熾燈已經基本不生産了。
古人很早就知道螢火蟲發光的現象,“囊螢夜讀”的故事可以說是脍炙人口,《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家貧沒有燈燭,就滿哪跑着捉螢火蟲,然後裝在能透光的紗布袋中,用來照明讀書——看來那時的螢火蟲是相當之多啊。螢火蟲在古代又稱為“熠耀”或“宵行”,典出自《詩經·豳風·東山》:“町疃鹿場,熠耀宵行。”意思是戶舍旁的空地上,到處是鹿的足迹,夜空裡是閃爍的螢火。《本草綱目·蟲三·螢火》:“《豳風》‘熠耀宵行’,宵行,乃蟲名;熠耀,其光也。”在黃縣話裡,螢火蟲叫作“勾鬥蟲”,這是因為捉住螢火蟲的時候,它的屁股會一勾一勾的,螢火一閃一閃的,有點像人在打勾鬥。過去沒有電燈,點的是豆油燈,後來改成煤油了,為了省油,一般把火苗調得很小,黃縣人形容燈火昏暗會說“跟個勾鬥蟲樣兒嘞”。民間有兩則歇後語,“螢火蟲嘞屁股——沒多大亮(量)”“蜧歪(青蛙)吃螢火蟲——心裡明”,據野外觀察,還真有個别青蛙會吃掉大量螢火蟲,搞得自己燈火通明的。
螢火蟲白天伏在草叢裡,夜晚才飛出來。古人看到這個現象,誤以為“腐草生螢”,說螢火蟲是草腐爛了生出來的,這當然像“雀入大水為蛤”“魚是草籽變的”一樣可笑了。實際上,螢火蟲之所以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裡,是因為要在這裡産卵繁殖,而且它的幼蟲要捕食的蝸牛、蛞蝓也大多生活在這樣的地方。
蝸牛
蝸牛屬于腹足綱柄眼目蝸牛科,用于爬行的足位于軀體的腹面,故名腹足。柄眼的意思就是眼睛長在柄上,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前觸角短,作嗅聞用,後觸角長,頂上長有眼,可以像潛望鏡一樣翻卷伸縮。蝸牛是農作物最主要的害蟲之一,喜歡吃農作物特别是菜蔬的細芽和嫩葉。它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鋸齒狀的舌頭上長有26000顆牙齒,科學家稱之為“齒舌”,與其說它吃菜葉倒不如說是“舔”菜葉,攝食時用齒舌作前後伸縮運動以刮取食物。蝸牛隻有在陰天下雨的時候才出來活動,晴天時就吸附在牆上,避免水分流失,所以黃縣話稱其為“吸兒”,此處“吸”讀如“許”,“吸鐵石”“吸海錐兒”都是這個讀法。有個笑話,老師讓用“也許”造句,有個小學生造的句子是這樣的:“放學回家,媽媽買嘞海錐兒,媽媽許,我也許,我們一起許。”此處應為“吸”,但在黃縣話裡“許”“吸”讀音相同,小學生把它們搞混了。蝸牛又因為它的薄而透亮的外殼,被稱為“玻璃泥漿兒”。蝸牛受驚時頭身會一起縮進螺殼中,一般的捕食者奈何它不得。蝸牛最大的天敵是螢火蟲的幼蟲,蝸牛身上的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等,是自我防護的手段,但在它爬行的時候,黏液會在身下留下一條長長的銀白色痕迹,螢火蟲的幼蟲會循迹追蹤——它的身體分節起棱,看上去像截斷掉的鳄魚尾巴,扁長的身體末端也會發光,有着三對足用于爬行。
螢火蟲幼蟲
追到蝸牛(這好像難度不大),就用三對足抓着殼,用它針狀的上颚攻擊并注入麻醉液,直至蝸牛失去知覺。
螢火蟲幼蟲在捕食蝸牛
再分泌些消化液,将蝸牛肉分解成流體狀的肉汁,然後喝稀飯一樣吸入肚子裡。我們經常看到的空空如也的蝸牛殼,十有八九就是螢火蟲的幼蟲幹的。
蛞蝓
蛞蝓屬于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和蝸牛有親緣關系,二者特别像,隻是蛞蝓不像蝸牛,整天把蝸居背在背上。記得我第一次在山上的石闆下翻出一隻蛞蝓,當時大吃一驚,以為是裸奔的蝸牛,後來查了書才知道别是一科。因為蛞蝓身上黏黏的,像是一大團鼻涕,所以俗稱“鼻涕蟲”,《哈利·波特》裡的魔法師搞惡作劇,就經常變出一堆鼻涕蟲惡心人。不過螢火蟲的幼蟲對此并不介意,沒有了蝸殼的保護,鼻涕蟲是更容易到手的獵物。
與肉食性的幼蟲不同,螢火蟲成蟲不會進食,最多喝點露水,偶爾吃點花粉花蜜。有些雌蟲沒有翅膀無法飛行,隻能藏身于草叢中,到處飛的多是雄蟲。
雌螢火蟲在釋放信号
天剛擦黑,雄蟲就開始飛出來尋找愛情,雌蟲趴在草叢中,撅着屁股釋放着愛的信号,一閃一閃的螢火就像是摩爾斯電碼,對上暗号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
夏日的夜空,螢火蟲無疑是最浪漫的存在,空中飛舞的小綠燈籠引得孩子們雀躍不已,東撲西捉,捉到了就小心地攏在手裡,那時玻璃瓶子很金貴,就拿個雞蛋,把蛋黃蛋清倒出來,把螢火蟲放進去,系上線提着在街上“谝什”,蛋殼裡透出朦胧的光,像是個小巧玲珑的雞蛋燈籠。如今光污染越來越嚴重,樹林和草地也越來越少,不知是燈光遮蔽了螢火,還是螢火蟲失去了栖身之地,突然之間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很久沒有見過螢火蟲了。那些夏夜的小精靈們,不知你可安好?
補記:螢火蟲是著名的環境指标生物,它對植被覆蓋率和水體清潔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光污染對于螢火蟲的生存無疑也會雪上加霜,很多城市都在搞亮化工程,大量徹夜不斷的強光照射會影響到螢火蟲的正常生活與繁殖(眼都花了,怎麼暗送秋波怎麼找對象呢?),這和噪音污染對鲸的生存造成災難性影響道理是一樣的。近些年,有些地方的旅遊景區或房地産開發商利用人們追求浪漫的心理,開始舉辦不同形式的螢火蟲放飛活動,往往一次性購買幾萬隻螢火蟲進行放飛,吸引遊客或購房者前往賞螢。這類的放飛活動是對螢火蟲生命的漠視和亵渎,其所謂的“野放”,是從自然界捕捉螢火蟲并運輸到城市,在生态系統脆弱的公園或小區等地方進行以觀賞為目的的放飛。如此一來,螢火蟲在原栖息地的求偶、交配、産卵等行為就無法正常進行,而放飛地或者不适宜螢火蟲的生存,或者其生态系統無法容納這麼多數量的螢火蟲(這對本地的生物來說,也相當于一種生物入侵),這樣做的結果基本上螢火蟲是十死無生。其他形式的放生、放飛活動也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是非常愚昧和愚蠢的,每年都有大量的生命被以愛、美、善的名義戕害,被放生的生物不是死于捕捉,就是死在路上,或者是死在放生地。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維護、恢複好适合螢火蟲栖息的環境,螢火蟲的種群數量自然就增加了,不需要太多人為幹預,這才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而螢火蟲喜歡生活的地方,也才更适合作為人類的家園。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