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陽黃經運行至十五度時就是清明,今年農曆的三月初五淩晨三點二十分就是清明交節的時間。清明到,巽風至,萬物至此清潔而明淨,謂之“清明”。那麼今年清明有什麼特點?老人說:“清明三不做,子孫福祿多”,啥意思?“三不做”分别指的是什麼?
清明三不做,分别指啥?
一、不出行
節氣是根據太陽黃道平分為二十四等份而得來的,因此節氣與陽曆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節氣在陽曆中的日子基本上是固定的。而陰曆則是根據月亮繞地球運行而制定的,所以每年“清明節”在陰曆中的日子都是不一樣的。
今年的清明正好是三月初五,在《清稗類抄》中說:“初五十四二十三,實為洛書九宮也。宮數起于一,初一為一宮,初二為二宮,初五則入中宮。循環數之,十四又入中宮,二十三再入中宮。中宮為星位之極,專制時代認為至尊之位,臣民所當規避”。
意思就是初五是“五黃星”進入中宮的時候,而中宮就是皇帝所在的位置,因此要避開。有詩雲:“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間;每月莫看此三天,老君爐裡不煉丹;從古至今文字來,口口相傳莫等閑”。
俗話說:“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窮嘴老鼠不出庵”,由此可見,初五是連老鼠都不出洞,太上老君都不煉丹的日子。人們在結婚的時候,也不會選在這樣的日子,而今年的清明節正好是農曆的初五,所以不出。
古人将黃道一圈的星區劃分為十二宮,分别為:青龍,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白虎,玉堂,天牢,元武,司命,勾陳。這十二宮分别以:子午從申起,卯月從寅起,辰戌從辰起,醜未從戌起,寅申從子起,巳亥從午起,對應不同的日子。
而清明節就是辰月的開始,辰月從辰日起青龍,巳日就為明堂,依次順行,子日為天牢。今年清明節就是辰月的子日,為“天牢”,也就是容易落入陷阱或者圈套之中,而“天牢”屬于易進難出之地,所以今年清明不“出行”。
二、不動土
清明節本身就是人們上墳祭祖的節日,然而今年的清明節是三月初五,也是戊子日。戊為天幹之土,是人們祭拜土地的節日,相等于土地爺的生日。比如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就是“春社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就是“秋社日”。
而春社和秋社都是人們祭拜土地的節日,春社為祈求豐收的日子,秋社為彙報豐收的日子,謂之“春祈秋報”。所以人們在戊日是不動土和耕田的,比如《九天神霄》中說:“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緻使水澤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饑謹”。
而《女青天律》中則說:“春六戊動土,促壽絕嗣。夏六戊,眼目失明,飛災相侵。秋六戊,瘟癟時病。冬六戊,是非口舌,耗散财物”。因此古人在戊日是“不動土”的,并且連寺院中也要靜默一天。
人們在清明上墳之時,除了祭拜儀式之外,還會将墳頭修理一番,也就是填一些土,相等于給祖先修理房子。然而今年的清明節正好是戊日,清明為辰月的開始,辰月的戊日又是“複日”,也就是重複的意思。
今年的清明節是春季的戊日,所以不動土,當然也不修理“墳頭”。人們上墳祭祖的目的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對祖先的懷念,另一種就是祈求祖先的庇護。而春季的戊日動土,容易促壽絕嗣,因此不動,當然也可以提前修理。
三、不晚歸
清明節是上墳祭祖的節日,也就是人們帶着食物去看望祖先,也就是“陽”去祭拜“陰”。因此清明節所有的習俗幾乎都是為了平衡這種關系,讓陰和陽盡量達到平衡。比如人們在卯時之後去上墳,不戴帽子,不藏鏡子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彼此平衡。
以前人在上墳祭祖之後,也不會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人多的地方待一會兒,然後才回家。其實這些習俗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雖然現在人并不在意,但很少有人半夜去祭祖,就是因為夜晚陰勝于陽。
每個季節都有“孟仲季”三個月組成,其中清明就是辰月的開始,也就是季春的開始。《曆法》中說:“四孟在醜,四仲在寅,四季在子,其日不遠行、歸家及徙也”。所以今年清明不出不歸,上墳不填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