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後裔。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别号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濟、原濟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從傳世作品看,石濤在畫史上不僅稱得上是一個有創新才能的畫家,同時也是創作題材廣泛的多産作者。石濤的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又能獨特、和諧地統一為自己的風格特色。他的繪畫風格變化同他的生活經曆有密切關系,他一生遊曆過廣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賦予他深厚的繪畫素養和基礎,他在自然的真實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對前人技法長處的融會,因而他對繪畫創作強調「師法自然」,把繪畫創作和審美體系構成為「借筆墨以寫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濤是一個僧人,他從禅門轉入畫道,因而他的畫風似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卉、走獸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當然,「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石濤繪畫藝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關鍵。石濤于51歲從北京回到揚州定居,自回到揚州後,石濤一心投身于藝術創作,其繪畫風格由中年較繁富、清逸轉向沉雄、樸實,藝術創作上進入最為純熟、最為旺盛的時期。這期間是石濤繪畫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藝術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創作精力,使石濤的畫藝達到高峰,直至終老天年,
向曆代書畫名家先賢緻以崇高的敬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