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菌和緻病菌
細菌很小,可能隻有0.0005毫米大
不用顯微鏡無法看見它,上千個或更多細菌堆成一簇人們才能用肉眼看見,5萬個細菌堆放在一起,測量出來僅僅25毫米。
細菌可以在食品中存活和繁殖。
細菌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腐敗變質是食品中最常見的危害。
緻病性細菌通常稱之為緻病菌或病原菌,是導緻大多數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廣東省餐飲業食物中毒大部分是由它們引起。
二、食品中緻病菌的來源
經過加工處理的直接入口食品中帶有病原菌,可能是由于加工時未徹底去除,但更多的是由于受到污染所緻,
三、污染通常可來自于:
1.生的食物,尤其是畜禽肉、禽蛋、水産和蔬菜。
2.泥土、灰塵、廢棄物及其他污物。
3.受到污染的操作環境,如操作台面、容器、設施等。
4.人,如攜帶病原菌污染食品或通過不清潔的手污染食品等。
5.動物,如寵物、害蟲。
三、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細菌以消耗食物維持其生命并生長和繁殖。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有一個适宜的環境條件,包括營養和溫度、時間、水分、氧氣、酸度、光線等
(1)營養 細菌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大多數的細菌喜歡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畜禽肉、水産、禽蛋、奶類、米飯、豆類等。
(2)溫度 每種細菌都有其最适宜生長繁殖的溫度範圍。細菌在一個适宜的溫度範圍内生長得最好。大多數的細菌在5~ 60℃能夠很好地生長繁殖,這個溫度範圍被稱為“危險溫度帶”。個别緻病菌可在低于5℃的條件下生長(如李斯特菌),但生長速度十分緩慢。
(3)時間 大多數類型的細菌在合适的條件下每10~20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繁殖一代)。一個細菌經過4~6小時就能繁殖到數以百萬計的數量,在10個小時後可迅速繁殖成10億個,足以使人緻病(發生食物中毒)。
(4)水分 食品中水分含量是影響微生物生長增殖以及腐敗變質的重要因素。細菌細胞最基本的成分是水(約80%),所以在潮濕的地方容易存活和繁殖,細菌必須在有遊離水(水分活性Aw)的狀況下才能生長繁殖,多數在Aw<0.91時不能生長,緻病菌隻能在Aw>0.85的食品中生長。
(5)酸度 PH值是判斷食品酸堿性的指标,取值範圍是0~14 ,pH值為7是中性(如水),低于7是酸性,高于7是堿性。大多數食品是酸性的(pH≤7.0),少數為堿性(pH≥7.0)。雖然有些細菌能适應酸性環境(如乳酸菌),但通常大多數在強酸性(pH <4.6,如檸檬、醋)或強堿性(pH>9.0,如蘇打餅幹)的食品中不容易生長,在弱酸性、中性或弱堿性(PH4.6~7.6)的食品中很容易生長繁殖,奶類、畜禽肉、水産、禽蛋、大部分果蔬等大部分食品的PH都在此範圍内。
(6)氧氣 有些細菌隻能在有氧氣的情況下才能生長繁殖(需氧菌),而有些則不需要(厭氧菌),還有一些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生存(兼性厭氧菌),但更喜愛有氧氣的環境。大部分引起食物中毒的緻病菌屬兼性厭氧菌。厭氧菌在罐頭等真空包裝的食品中生長良好,大塊食品(如大塊烤肉、烤土豆)及一些發酵醬類的中間部分也存在缺氧條件,适合厭氧菌生長繁殖。
(7)光線 細菌一般在黑暗中生長較好,紫外線有殺菌作用,因此可用紫外線燈對空氣或台面進行消毒
四、細菌的芽胞和毒素
有些細菌在缺乏營養或不适宜生存的環境下會形成芽孢。一旦環境條件合适,細菌芽孢便可以重新萌發成可對人體産生危害的細菌繁殖體。
常見的能夠産生芽胞的緻病菌有肉毒梭狀芽胞杆菌、蠟樣芽胞杆菌、産氣莢膜梭狀芽胞杆菌等。污染食品的細菌不僅在食品中生長繁殖,許多還會産生使人緻病的耐熱和易熱兩種毒素。耐熱毒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産生的腸毒素,在通常的烹調溫度下很難被破壞。易熱毒素在一般的常用烹調溫度下可被分解破壞,大多數細菌毒素屬易熱毒素,如肉毒毒素。細菌産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溫度越适宜,毒素産生的速度就越快。
五、細菌生長繁殖的控制
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1)加入酸性物質使食品酸度增加。
(2)加入精鹽、酒精等使食品的水分活性降低。
(3)使食品幹燥以降低水分活性。
(4)低溫或高溫保存食品(處于危險溫度帶之外)。
(5)盡可能縮短食品處于危險溫度範圍的時間。
六、細菌污染指标
反映食品衛生質量的細菌污染指标可分為三 類,即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緻病菌,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屬于衛生指标菌,是評價食品的衛生程度和安全性的指标,而緻病菌與食物中毒有直接關系。
能夠引起疾病的細菌數量或濃度稱為“最低感染劑量”。餐飲服務在食品加工制作過程中,務必注意嚴格防止細菌污染,力求将污染控制在“最低感染劑量”以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