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其中一句話心得體會?【原文】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論語其中一句話心得體會?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原文】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作為一個士人,要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顯達呢?”孔子說:“你說的顯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裡做官必定要有聲望,在大夫的封地裡做官也必定要有聲望。”孔子說:“這隻是聞名而已,并非顯達。所謂顯達,那是要品質正直,愛好正義;善于揣摩别人的話語,觀察别人的臉色;經常想着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裡顯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隻是表面上裝出仁的樣子,實際行動卻違背仁德,還以仁人自居,從不懷疑自己。這種人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裡或者在大夫的封地裡做官都必定會有名聲。”
子張是個喜歡問問題的人,《論語》中關于子張的問題記錄也很多。他的問題涉及到修行的方方面面。他問如何求官職(“子張學幹祿”《為政》);問未來是否可以預測(“十世可知也?”《為政》);問孔子對令尹子文和陳文子的評價(《公冶長》);問“善人之道”(《先進》);本篇子張問明;問政;問崇德辨惑;問士要怎樣做才能成為達人(《顔淵》);問《尚書》中的意思(“《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憲問》);問行;問“與師言之道(《衛靈公》)問仁(《陽貨》);問如何從政;問何謂五美;問何謂四惡(《堯曰》)。這足以說明子張是個好學愛問之人。但從他與孔子或其他師兄弟的對話中,我們發現他的修養程度并不高,難以進入四科十哲的高徒行行列。
子張混淆了“聞”、“達”的概念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士:士人。貴族的下層稱為士,也包含學有所成的學子。達:通達、顯達。我們現在流行的“達人”的達也是這個意思。在某一領域做得很成功的人士我們稱之為達人。子張問老師,作為一個士人,要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顯達呢?孔子對子張的水平應該是非常了解的。他反問子張“何哉,爾所謂達者?”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呢?你看,這就是老師的厲害之處。孔子并沒有直接回答學士的提問,而是先問問你對概念的理解,你如果把這個概念都理解錯了,那回答也就是對牛彈琴。孔子一問就問在關鍵點上。子張回答說“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張問的是“達”,自己回答垃圾的反問馬上就變成了“聞”。他所理解的“達”是在國君的朝廷裡做官必定要有聲望,在大夫的封地裡做官也必定要有聲望。他覺得有名聲的人就可以稱作達人。朱熹注“子張務外,夫子蓋已知其發問之意。故反诘之,将以發其病而藥之也。”朱子說孔子知道子張是個在乎名聲等外在利益的人,他也知道子張想問的是什麼意思,反問他,是為了讓他暴露出思想上的毛病然後有針對性地給出“解藥”。好吧,孔子的目的達到了。他對子張說“是聞也,非達也。”你說的“在邦必聞,在家必聞”是“聞”而不是“達”。你把“聞”與“達”的概念搞混淆了。
聞:《論語》中的“聞”字多數是“聽”的意思。也有一部分,比本章就是“聞名,有聲望”之意。我們在《公冶長》篇第81講《文章易得,天道難聞》中講過“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第82講《赫然千載,德譽愈尊》中講過“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這裡的“聞”都是“名聲”的意思。我們前面對“聞”做過辨析。
孔子的聞達觀
什麼是達呢?孔子接着告訴子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孔子說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正義,善于揣摩别人的話語,觀察别人的臉色,經常想着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裡顯達。而那些之關注外在名望之人,往往是表面上裝出仁的樣子,實際行動卻違背仁德,還以仁人自居,從不懷疑自己。因為他們會裝,會掩飾,又有些學問,所以,他們很容易就成了很有名望的人。
這就是孔子的聞達觀。孔子的“達”包含了三個必要條件: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也就是說,你隻有做到了這三條才能稱為顯達之人。孔子的“聞”是指“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之人。通俗地說就是假仁假義之人。朱熹注“達者,德孚于人而行無不得之謂。”聞指的是“名譽着聞也。”“聞與達相似而不同,乃誠僞之所以分,學者不可不審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詳言之。”
如何做一個達人呢?
要想成為達人,必備“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三個條件。
“質直而好義”:本質上必須是個正直和愛好正義的人。這是對為人“本質”的要求,而不是“文飾”,更不是“名望”。是内修,不是外飾。朱熹注曰:“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審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則所行自無窒礙矣。”朱熹強調的也是内修,“自修于内,不求人知。”
“察言而觀色”:中國人講究察言觀色,對很多人來講這是門很難的技術活。察言:就是要認真審視别人的話語。諺語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意思是聽人說話要善于聆聽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話裡的真正意思,就像聽鑼鼓一樣,要聽出它的節奏和音響。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能用暗示語言說話的人,美其名曰“含蓄”。不懂“察言”之人,必定經常領悟錯了别人的真實意圖。學不會這一招數的人在社會上基本就沒得混了。觀色:跟察言一樣,觀色也是門技術活。就是要會看臉色。因為言語很多時候都已經異化了,口裡說的不是他心裡想的。特别是在需要禮貌客氣的場合更是如此。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學會“觀色”。通過觀看對方的臉色來判斷對方的真實态度。察言和觀色總是要一起用才可能達到至高的領悟境界。比方說,你帶了很貴重的禮物去看望一個長輩,他口裡說的是“怎麼這麼破費呢?不可以的,這樣我會不高興的,下次來玩一定不要帶東西啊!”可他的臉色是内心非常開心的自然流露,他說“下次來玩一定不要帶”,意思是我已經接受了你的貴重禮物,下次盡管帶。你就知道你做對了,下次來還得繼續帶禮物。
察言觀色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形勢,搞清對方的真實意圖。能夠幫助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明白意圖、和睦相處是成為一個達人必不可少的智慧。孔子非常在意“察言觀色”。(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君子的“九思”就包含了察言觀色的意思。“慮以下人”:下人:下,動詞。把自己放低下,對人謙恭有禮。慮以下人就是要經常想着待人謙恭有禮。這是禮的要求。孔子的一個達人的三個條件,要求士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必須從内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
看重虛名不是仁者的行為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聞,本指名聲,沒有真假虛實之分。但在此處結合上下文的意思,孔子顯然是指的“虛假的名聲”。孔子說有虛假名聲的人,隻是表面上裝出仁的樣子,實際行動卻違背仁德,還以仁人自居,從不懷疑自己是假仁假義。這種人因為善于鑽營,在意名聲,且精心打扮自己的對外形象。開口仁義,閉口道德。在不善于“察言觀色”的人看來,他們俨然就是仁人志士。當然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裡或者在大夫的封地裡做官都必定會有名聲。
朱熹注曰:“善其顔色以取于仁,而行實背之,又自以為是而無所忌憚。此不務實而專務求名者,故虛譽雖隆而實德則病矣。”朱子說這類人特别善于表現出仁義的樣子,但他們的行為實質與仁義相悖,有自以為是而無所忌憚。這是不務實而專務名之人,他們雖然名聲在外,大名鼎鼎,而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德行的人。程子曰:“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為名而學,則是僞也。今之學者,大抵為名。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程颢強調說學者要務實不要追求虛名。追求虛名就失去了學者之根本,是虛僞之人。當今的學者大體都是如此。求名與求利史記上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心私欲。孔子也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也是在批評當時的學者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而是樂于追求虛名。尹氏曰:“子張之學,病在乎不務實。故孔子告之,皆笃實之事,充乎内而發乎外者也。當時門人親受聖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況後世乎?”尹氏有直接把子張代入情節之中,說孔子是在批評子張。說子張追求虛名,告誡他要名實相符,表裡如一。還感歎說當時孔子的弟子都受聖人之教,還有這麼大的差别,何況後世的學者呢?言外之意,孔子親自教育出來的學生都有這類毛病,得不到孔子面授的後世之人自然毛病更多。
道客村曰:
質直好義不失行,察言觀色明實情,
慮以下人合于禮,虛假名聲必害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