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金山的曆史

關于金山的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0:17:49

在上海浦南,有座千年古鎮朱泾,悠長的歲月中,孕育了深邃的地域文明,繁衍出璀璨的非遺文化,小鎮上,住着一群“傳承者”,他們中有的用大半輩子守護一盞花燈,有的手持一杆畫筆繪盡鄉野四季……

近日,朱泾鎮的古琴藝術也成功入選金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群朱泾古琴愛好者,曆時近14年,考證朱泾古琴史,精修彈、斫技藝,立起傳承門戶,他們以琴會友,将傳承為己任,以熱愛守護着熱愛。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1

朱紅梅在琴社中研習琴藝

千年古鎮琴聲不絕

古琴是中華民族曆史最為久遠的彈撥樂器之一,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代表作名錄,三千餘年傳承,因地域、習俗、師承、傳譜各異,全國各地流派紛呈。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2

吳韻柘湖古琴社

金山自古以來延續吳風文脈,古琴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金山古琴藝術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松江府時期,清代時達到鼎盛,除了文人雅士交流,古琴藝術也普及到百姓人家。據記載,在清康熙年間,朱泾琴人胡洵龍更是古琴界承上啟下的名家。近現代,古琴興趣愛好者仍屬小衆,為了扭轉式微之勢,推動古琴藝術在當下當地更好傳承,鐘情于古琴魅力的一群朱泾年輕人一同開啟了尋根覓師的旅程。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3

金山縣志對胡洵龍的記載

“吳韻柘湖古琴社,吳韻很好理解,柘湖是金山隸屬松江府時有一湖,周邊廣泛種植柘樹,蠶吃了柘樹葉子所吐的絲最适合制作琴弦。”談及琴社起名與朱泾琴史的淵源,琴社創始人之一王文峰滔滔不絕,王文峰被稱為團隊裡的“琴癡”,不僅喜歡鑽在曆史書籍裡探究古琴樂理,對斫琴更是到了忘我的地步,而他,也是幾人中最早開始尋師的人。2006年,為了拜師學藝,王文峰背上行囊往返于長三角的不同城市,終于成功拜師吳門琴社裴金寶弟子施儉門下。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4

王文峰斫琴

共同的愛好引來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繼加入。在他們的講述裡,古琴的彈唱是一門從難到易再到難的過程。古琴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減字譜,初看減字譜,紙張上一個個形似漢字卻又不是漢字的符号,讓琴社的唯一女琴師朱紅梅笑言,剛接觸時仿佛看到了天書,但通過師傅的教學,他們很快發現,隻要牢記不同偏旁部首的含義,也就知道了“四指八法”如何使用,餘下的就是反複的練習。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5

在金山區内收集到的部分古琴相關實物——《五聲琴譜》

多年學而不辍,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琴風,但要說誰彈得更好聽,卻也無從說起,并非自謙,而是因為古琴彈奏本會因個人的心境、脾性不同而不同,當然,不同門派因技法不同,更是百花争豔。為了不斷提升,他們常與長三角琴友們相聚于各類雅集,切磋賞析,還通過參加各級大賽,精進技藝。就在不久前開展的“我們的聲音上太空”全國古琴專項展演中,朱紅梅一舉斬獲全國級銅獎。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6

琴社成員在朱泾花燈會文化雅集上展演

琴藝相生斫陳弦新

藝因琴而生,琴因藝而傳。習琴之人都想擁一把屬于自己的“量身定制”。“古琴文化藝術的興盛,離不開斫琴工藝的傳承。欲傳之,必習之,我們決定一試。”2012年起,琴社創始人王文峰、李元開啟了對斫琴的探索。這期間一面向師公裴老等斫琴前輩取經,一面翻閱《碧落子斫琴法》《太古遺音》等大量古籍,特别是明代金山名家林有麟所著《青蓮舫琴雅》起到了重要作用。看的書越多,越覺得制作出一把稱心的琴不易,從想要做到開始做,這個過程他們一直醞釀了兩年之久。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7

琴社一角

斫琴,從原材料選擇到每一步制作,應該說每個環節都很關鍵,任何一絲差錯都會導緻整體效果的不盡如人意。所以,無論是對木材的篩選、漆的調配,還是對灰胎的工藝等等,他們都親力親為,當時,為了挑選合适的木材,他們去過外地的農村淘寶;為了更清楚琴的内部結構,他們還購買了幾床名家古琴,帶去專業機構做了CT……進入到正式斫琴階段,他們更是對12道工序,100多個步驟反複精磨細調,僅髹漆這道工序就要由粗到細,多道髹塗、多輪等待,因此,一把好琴的誕生,快則2年,慢則5年,就不足為奇了。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8

李元所斫古琴“可伴”參加上海市民文化節市民手工藝大賽,榮獲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藝達人”稱号

堅持匠心斫琴,他們也受到了外界的認可,在“斫琴圈”小有名氣,2020年時,李元就曾帶着自斫古琴“可伴”參加上海市民文化節市民手工藝大賽,榮獲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藝達人”稱号。如今,多名社員已成為中國古琴文化藝術推廣委員會會員。眼下,聞風來琴社體驗斫琴的普通愛好者不在少數,還有外地愛琴者特意将破損古琴寄來修複。

習承并進破土新生

根植于江南文化沃土的非遺,如何傳承與傳播地方文化,從“活”起來、活下去到火起來?他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9

琴社一角

2015年他們共同創辦了柘湖山房古琴斫制工作室,2017年又創辦了吳韻柘湖古琴社,目前,為金山唯一一家集演奏、斫琴于一體的琴社。琴社建立以來,迎來送往了許多青年、孩童、老人以及國外友人,但其中有許多人被古琴的神秘感吸引而來,卻因為各種原因淺嘗辄止。社員們深知,普及之路任重而道遠。

為了加速推動普及,2018年以來,琴社與朱泾鎮鐘樓居民區結對,在暑期開展公益課堂,将古琴文化帶入了社區。對于兒童啟蒙,他們自有一套方法,不僅将琴史、琴曲、琴論以小故事的方式趣味講述,還将“小星星”等兒歌打譜成古琴琴譜,或是兼容古詩詞的韻律,唱彈教授,讓孩子們更易入門與記憶,也讓古琴成為國學教育的載體。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10

琴社一角琴社成員在社區開展古琴公益教學(疫情前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琴社還紮根鄉土文脈創作,近兩年來,以唐代高僧船子和尚泛舟落照灣時所吟《撥棹歌》改編譜曲3首。為了更好呈現每一首歌的意境,期間,社員們圍繞船子和尚的傳說,大量挖掘、整理《撥棹歌》産生與發展的曆史背景、精神内涵,成譜後,又邀請行内專家、本土文史研究者評鑒,以敬畏之心創作,使該曲目在市區鎮多級非遺文化展演中得到廣泛認可。

“紮根鄉土,文化創作就有了源頭活水,金山古琴講述金山故事,即是在傳承傳統雅文化的同時,凝聚地域文化的珍貴記憶。”李元介紹,關于普及本土古琴文化,大家想要做的還有很多,如繼續挖掘朱泾的古琴傳承脈絡,整理成書,彙編成冊,供古琴愛好者研學;選取最具金山代表性的十景,斫琴為十個系列,進行公益展覽;以船子和尚為背景,古琴為載體,創作“印象朱泾”式情景劇,使之成為傳播朱泾文化的窗口……

關于金山的曆史(傳來了千年之前的聲音)11

琴社自編教學本之一

撰稿丨殷潔如(朱泾鎮融媒體分中心)

攝影丨徐歡(朱泾鎮融媒體分中心)

視頻剪輯 | 吳佳俊

編輯 | 翁羽

責編 | 陳薇婷 何小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