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現在能進了嗎?21世紀經濟報道 夏旭田北京報道 9月6日,在服貿會國際農産品市場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北京市商務局一級巡視員王洪存介紹,北京農批市場布局将面臨重大調整和變革,并詳細披露了調整的方案:将在城市西南、東南、西北、東北方向距城市主要消費區15-20公裡處,規劃4個綜合性一級批發市場,其中西南方向保留新發地,東南方向擴大北京鮮活農産品流通中心交易區占地規模,使其成為與新發地交易規模相當的大型農産品交易中心東北将在順義區北務地區新規劃一處農産品綜合性一級批發市場,西北将在昌平區南口、流村、陽坊區域内新規劃建設一處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現在能進了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21世紀經濟報道 夏旭田北京報道 9月6日,在服貿會國際農産品市場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北京市商務局一級巡視員王洪存介紹,北京農批市場布局将面臨重大調整和變革,并詳細披露了調整的方案:将在城市西南、東南、西北、東北方向距城市主要消費區15-20公裡處,規劃4個綜合性一級批發市場,其中西南方向保留新發地,東南方向擴大北京鮮活農産品流通中心交易區占地規模,使其成為與新發地交易規模相當的大型農産品交易中心。東北将在順義區北務地區新規劃一處農産品綜合性一級批發市場,西北将在昌平區南口、流村、陽坊區域内新規劃建設一處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
北京将推動四環内的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應向農産品零售設施或農産品配送中心轉型。
北京還将縮小現有9家綜合性農産品批發市場的總占地面積,改變目前批發市場基本為露天或廳棚設施,交易環境差的現狀,将市場容積率提高到1.2-1.5,同時,推動市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上述大會上,王洪存指出,去年北京的疫情暴露出很多短闆,特别是農産品批發領域——這是目前特大城市供應安全的主陣地。
一是法律法規和标準體系尚未健全
目前國家和本市關于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特别是農産品批發市場環節的法律法規覆蓋上尚有欠缺。農産品流通體系相關的标準化體系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衛生、農産品質量等級等方面的具體标準有所不足。法律法規和标準的缺失,直接制約了農産品批發市場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規劃布局和設施條件亟需提升
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蔬菜水果交易集中度過高,農産品一級集散地形成“一大多小”局面,供應量南北方向不均衡。農産品批發市場設置未全部納入城鄉規劃體系統一管理,占地和設施多數不符合規劃條件。場内硬件條件缺乏統一規劃,交易環境以露天批發模式為主,土地利用效率低。
三是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明顯不足
部分農産品批發市場、社區菜市場和便民菜店的經營主體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存在“重業務,輕管理”現象,嚴重缺乏優質專業管理人才;批發側基本未建立詳盡的電子結算和追溯系統,信息化水平低;交易方式基本以傳統的現場随機對手交易為主,商戶分散運營運輸,造成農産品流通環節難以有效監管,農産品交易流程難以追溯。
四是經營秩序和衛生環境亟待整治
現行交易模式易造成批發市場人車大量聚集,秩序雜亂,場内外局部交通擁堵,市場環境衛生較差,淨菜上市量比例偏低,垃圾分類不到位,轉運不及時,易産生公共衛生隐患。批發市場内部各交易區設置無序,執行食品衛生标準不嚴,交易憑證索取和提供不完全,交易過程基本不可追溯,食品安全隐患大。
五是冷鍊流通和物流水平有待提升
王洪存介紹,北京冷鍊農産品以肉、鮮奶及進口水果等貨值較高商品為主,蔬菜、國産水果等貨值較低商品的冷鍊流通率偏低,生鮮産品冷鍊流通率僅為40%,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95%的水平。冷鍊物流設施選址缺乏統一規劃,存在與批發市場、中心城區過近或過遠現象;多數冷庫為經營商戶自建,利用效率低,管理難度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王洪存認為,以上這些問題,成為建設現代農産品流通體系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制約因素。“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還缺乏優質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的引領,競争尚不夠充分。這是導緻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落後于改革開放整體步伐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了解決特大城市的農産品供應安全,北京需要一個與首都功能和地位相适應的現代農産品流通體系。
“為此,我們制定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産品流通體系發展規劃》,希望首都的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越來越完善,與首都的地位相适應,與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相适應,與北京的“兩區”建設相适應,當然也要與疫情常态化的防控要求相适應。”王洪存透露。
他介紹,“十四五”以及今後更長一個時期,首都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就是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統籌做好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發展和常态下疫情防控工作,盯緊新業态、新消費、新物流、新環境、新問題,穩中求進的推動農産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布局和運營模式。推動批發、零售、物流配送等環節轉型升級,保障農産品日常供應,增強整體供應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逐步實現農産品流通體系标準化、綠色化、智慧化、便利化、安全化。
根據上述規劃,未來一個時期的目标是:繼續提高農産品供應主渠道建設水平,同時,優化、均衡農産品批發市場布局,大幅提高設施的硬件和軟件水平,改善交易秩序,提高交易效率。同時,鼓勵市場主體探索産地直供、宅配到門等農産品流通新新渠道新模式,分散集中供應的風險,确保首都這樣特大城市的農産品供應安全。
王洪存介紹,到2025年,期待進一步完善本市鮮活農産品流通鍊條和市場布局,創新流通模式,全面提升各類流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基本形成以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社區菜市場、連鎖超市和菜店為基礎,線上下單、宅配到門等多種業态做為補充,布局合理、經營規範、高效暢通、安全有序、制度标準完備、硬件水平大幅提升的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保障首都市場供應的穩定。
到2035年,建成符合首都首善标準農産品流通體系的遠景目标。批發側實現批發市場設施全部合法化,場内以訂單交易為主,基本取消傳統集散交易;零售側以讓居民擁有舒适安全的社區消費環境和生動美好的生活氛圍為目标,形成均衡便利且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農産品零售網絡,城市各社區、農村實現農産品零售網點全覆蓋。
王洪存重點介紹了北京市批發市場的布局調整和發展思路。
他指出,在“十四五”時期和更長一段時間内,北京市将在保證供給和交易能力的前提下,逐步實施布局調整工作。
在調整思路上,參考國際和國内其他大型城市設置方式,結合北京現狀及未來發展情況,将在距城市主要消費區15-20公裡處設置銷地一級農産品批發市場。未來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
一是繼續優化現有市場空間格局。逐步做好減量工作,集中市區建設指标和有限空間資源,對于一級集散量較少和用地難以合法化的市場予以減量,将現有9家(含黑莊戶北京鮮活農産品流通中心)綜合性農産品批發市場逐步縮減,規範土地性質,縮小批發市場的總占地面積。
二是提升批發市場的硬件條件。改變目前批發市場基本為露天或廳棚設施,交易環境差的現狀,将市場容積率提高到1.2-1.5,在保證銷地集散功能的前提下,鼓勵市場主體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建設立體交易中心和儲備中心,大幅改善目前交易環境。
三是優化目前市場交易方式。探索培育委托交易,拍賣交易等多種農産品新型交易方式,在一級綜合批發市場實現全場電子結算,提高市場交易水平,逐步推動交易由傳統随機對手向訂單配送為主。
四是推動市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也是重點和難點,我們期待通過引入新投資主體,國有資本注入等方式,改善現有部分市場因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所造成管理制度陳舊老化等問題。”王洪存說。
在具體安排上,王洪存介紹,北京在城市西南、東南、西北、東北方向規劃4個綜合性一級批發市場。并且在農産品批發集散功能基礎上強化公共配送功能,發展形成“批發集散 信息化管理 公共配送”的現代化農産品流通樞紐。
同時,四環内的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應向農産品零售設施或農産品配送中心轉型。
——西南方向:保留新發地地區在農産品交易上的主交易通道地位,承擔西南方向進京通道的農産品上市交易功能,重點做好蔬菜和水果品類的集散。繼續發揮現有新發地地區傳統農産品交易優勢,優化市場基礎設施,升級現代企業管理方式與電子交易模式,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市場設施和管理現代化水平,實現用地減量、高效發展,統籌調整、協調區域内的新發地、北水嘉倫和中央農産品批發市場的用地和功能分工,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優化集約布局。通過提高現有商戶戶均經營規模,降低經營商戶總體數量,實現減人減車和用地規模适度降低,将新發地市場建設成為集“農産品供應保障中心、城市配送平台、電子商務平台、展示展銷平台、價格指數平台、安全檢測平台”為一體的現代化農産品智慧園區。
——東南方向:通過利用首農食品集團自有用地等方式,擴大北京鮮活農産品流通中心交易區占地規模。覆蓋城市東部、南部區域,逐步發展成為與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交易規模相當的大型農産品交易中心,增強市場調控能力。主要功能為在承擔東南方向進京通道的農産品上市交易功能基礎上,增強農産品儲備能力,發揮首農食品集團在菌類、鮮肉、凍品和水産品等交易品種上的優勢,承接市内各專業市場供應量轉移,成為政府調控農産品市場重要抓手和首都現代化農産品流通示範窗口。充分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定位于服務農産品供應的樞紐型流通中心、一站式集采中心和數字化交易中心,為本市農産品批發市場調整升級提供穩定供應保障和功能示範。
——東北方向:在順義區北務地區新規劃一處農産品綜合性一級批發市場,按照先建設後遷移的原則,平移現狀石門市場批發功能,保持市場總規模不變。主要功能為滿足本市東北方向農産品供應,覆蓋順義、懷柔、密雲、平谷等城市東北部區域,以打造優質農産品批發交易設施為目标,合理布局新址市場,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商戶信息、貨品信息一體化管理,建設高效率的生鮮農産品配送集群,推進農産品物流标準化和專業化建設。原用地經過論證後,保留一定用地和建築規模,保障順義新城城市地區居民農副産品零售需求。
——西北方向:為滿足夏秋季農産品交易通道轉換需求和城市西北方向供應,在昌平區南口、流村、陽坊區域内新規劃建設一處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平移現狀水屯市場交易功能。新批發市場主要功能為滿足城市西北區域的農産品供應集散,在6-8月承擔冷涼蔬菜上市主通道作用。新建市場要提高交易商入場标準,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等綜合優勢促進農産品生産商、供應商和服務商的産業聚集,依托昌平、海澱等區“大院大所”和團體采購量大的優勢,引進農産品交易配送大戶。以公司化、會員制和電子結算為前提,全面提升原有交易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形成農産品現代化交易示範區。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