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江蘇宜興舉辦2022年“青鳳來宜 才荟興宜”暑期實習雙選會活動。
7月初,廈門大學研究生陳汝朦進入西部某市級文旅局文化遺産辦公室實習,以開展畢業論文的田野調查。她發現,同辦公室還有2名本科生已經實習近1個月。“問了他們才知道,現在一些哲社專業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到體制内單位實習,這種相關部門其實與所學專業更加對口。”
随着就業形勢的變化,“體制内實習”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關注。近年來,不少機關單位、企事業單位也主動伸出“橄榄枝”。
考公考編的“前奏”
即将升入大四的學生小林來自福建,就讀于北京某高校。今年5月,沒有考研打算的小林開始尋找合适的暑期實習崗位。小林告訴記者,考慮到疫情,保險起見,她一共給7個崗位投遞了實習簡曆,其中接近一半的崗位在北京,其他崗位在福州或廈門,而福建的崗位裡有2個屬于機關單位。“北京的大廠多,實習機會多。但我也有考公的打算,所以到家鄉的體制内單位實習,對我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不再局限于去大廠、私企實習,機關事業單位的實習崗位開始受到他們青睐。
事實上,體制内實習并不隻是大學生的一種選擇,也是體制内單位的一種需求。近年來,不少地方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征集實習崗位,主動向在校大學生伸出“橄榄枝”。
“逐夢計劃”是全國範圍内較早開展的由團組織牽頭的大型實習實踐項目,2014年由共青團四川省委率先發起,旨在組織在校全日制大學生進機關、進企業、進金融機構、進科研院所、進社會組織、進基層、進鄉村開展崗位實習。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公示信息顯示,體制内實習崗位一直在“逐夢計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早在2016年,“逐夢計劃”于全省募集的16981個崗位中,黨政機關就占了69.5%。今年,“逐夢計劃”募集崗位已達到4萬個,主要聚焦于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在四川省21個市(州)的崗位中,黨政機關崗位仍在其中打頭陣。
此外,還有一些省份推出“揚帆計劃”。在這些項目計劃中,體制内的崗位仍占據很高比例。截至今年7月,福建、廣東、甯夏等地下發的關于大學生暑期實習的通知中,明确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納入崗位征集範圍。
據深圳市人民政府官網7月14日發布的信息,近期鹽田區舉辦2022年第二期機關事業單位大學生實習對接會。信息指出,本次大學生實習工作實現深圳本土本科以上層次院校全覆蓋,吸引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外交學院、中南大學、暨南大學等65所知名院校的105名在校大學生報名,以接近1:2的招錄比,擇優錄取實習生。
記者查詢了一些省份的大學生實習實踐平台,發現體制内實習崗位所覆蓋的領域豐富多樣,包括稅務、文旅、教體、宣傳、法院、商務、水利等部門,不少事業單位、群團單位也開始主動招募實習生。應征這些實習崗位的方式也很多,可以通過官方牽頭發布的實習信息平台、求職APP、内推以及單位與學校展開的實習合作項目等渠道。
此外,“鄉村”與“基層”也是近年來體制内實習的關鍵詞。
成都市某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孫放告訴記者,基層單位接收實習生其實并不新鮮,“很多年前就有,一些學生會根據學校的實習考核要求,直接找到單位溝通實習”。該街道近兩年開始有目的、有規模地與高校進行合作,向團委申報實習需求人數,并在專門平台進行實習生招募。
孫放介紹,近兩年該街道平均每年接收的實習生數量能達50餘人,而這個數據在七八年前還是個位數。“這些來體制内實習的大學生,主要為了提前體驗職業,提升社會适應能力。一些有計劃畢業之後考公考編的學生甚至在大一大二就開始過來實習。”
改變對“體制内”的看法
“體制内”三個字,在大學生的印象中是什麼?到體制内實習,他們到底有沒有收獲?
四川大學研究生馮爽在體制内、外都實習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泸州市某縣稅務局實習。泸州的辦稅中心推行“辦稅自助化”,作為導稅員,她的工作看起來簡單,但她還是花了一些心血去學習與磨合。“雖然我的專業會學到關于金融和貨币方面的知識,但是剛到崗位上還是得工作人員手把手教我辦事流程,比如怎麼用系統、怎麼申報、怎麼填表,常見問題有哪些。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知道我是學生,有時候會主動拿一些資料來給我看。”
大學生黃慧正在基層街道實習。(采訪對象供圖)
一些有體制内實習經曆的大學生告訴記者,在體制内實習,自己往往更容易感受到社會責任,不僅體會到了基層工作的辛苦,更有服務人民群衆的滿足感。特别是基層工作,可能很瑣碎,但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往往也在基層。
有一次,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來辦稅大廳辦事。時值盛夏,天氣炎熱,老人發現辦事方法變了,急得滿頭大汗。“我當時一邊陪她排隊,一邊聽她聊一些生活瑣事。本來我想教她新的流程,但是發現她真的學不會,就隻能幫她完成了申領、申報事項。”馮爽說。
孫放對現在到基層實習的大學生有一個很直觀的體會——積極、主動、目的明确。在過去,很多學生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實習要求,通過熟人的介紹進入體制内實習。孫放認為,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專業和實習工作的内容可能并不對口,工作積極性也不高,會出現“實習就是到單位打雜”的情況。現在,很多學生的觀念已經發生了轉變。“随着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去單位‘混’一個實習證明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他們更希望通過實習學到東西、提升能力。”
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李薔在畢業之前進行了兩段實習,一段是在私營傳媒公司,另一段是在黨校。“在知道我去體制内單位實習後,我的很多同學也都表示出了興趣,問我去這類單位實習的途徑。”李薔說,在周圍同學大多想進入大廠實習的背景下,黨校實習為她提供了不同的職業視角:體驗私企和體制内工作的不同,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職業。比如,私企實習更多可以感受到“雷厲風行”與“效率”,一切都是考核至上。在體制内實習,她更多感受到了關懷。
談到在黨校實習的經曆,李薔認為,她改變了以往對于體制内工作“刻闆嚴肅”的印象。“在黨校工作的人,給人溫和謙遜的感覺。我們中心的主任,年紀比較大,級别也很高,但他對我們很尊重。有一次我幫一個前輩拿了下電腦,他不停地跟我說‘謝謝’,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李薔的實習工作是研究性質的,比較專業,與她一起來實習的都是一些頂尖學校的學生。“剛開始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的專業對于量化研究的學習比較少,而這些同學在這方面非常精通。後來我發現,團隊的研究工作需要大家發揮自己的特長,所以我一方面惡補學習相關知識,另一方面發揮我在分析寫作上的優勢,跟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回憶近一年的實習經曆,李薔覺得收獲滿滿:“黨校的實習讓我收獲了兩方面的經驗:會務工作的一套流程我現在已經很熟悉了;專業的數據分析,以及文章寫作這類筆上功夫也得到了鍛煉,以後我即使不在體制内工作,這些經驗也很受用。”
也有觀點認為,每個人接觸到的人和事不同,無論是在體制内還是體制外實習,最重要的是把這些經曆當作進入社會前的一種“預演”,擺正心态。
從“臨時工”到儲備人才
對于征集實習生,也有一些體制内單位興緻不高。重慶市沙坪壩區市場監管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體制内單位與私企不同,他們以往就沒有招實習生的慣例,也沒有展開過類似工作。
“不僅人事方面的程序是負擔,實習生工作周期短,對我們來說也不太穩定。而且學生辦事容易出錯。”他認為,對于一些單位來說,在編人員的日常工作已經非常繁重,帶實習生意味着還需費額外的精力。如果學生來了不聞不問,那也是單位的不負責,于是索性不招。
另外,也有人認為,培養實習生很有可能是培養了“别人家的正式工”。一個現實情況是,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實習生并無“轉正”這一概念,參加體制内的考試依然是一條必經之路。程序上的規範度更高,這是與在私企實習“轉正”最大的區别。“一方面,到時我們單位不一定有空缺的編制;另一方面,實習生也不一定考得進來。”
對此,一些采訪對象認為,作為實習單位,需要考慮得更長遠些,應該積極将自身納入大學生職業培養的社會責任體系中。單位征集實習生的思維,應從過去的招“臨時工”做短期工作,轉變為對學生職業規劃上的培養、對學生社會經驗的積累、對學生三觀的塑造,以及幫助學生增長見識。
孫放表示,面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工作出錯很常見,也很正常,單位要允許學生試錯,也要盡量規避錯誤帶來的不好結果。“我們在工作中實行的是實務老師責任制,每個學生都有專門負責的老師,學生所做的工作需要經過老師的審核。這麼做不隻是為了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工作負責。”
正在基層街道實習的廣東學生黃慧告訴記者,她曾經在做表格時把街道信息填錯,但她的指導老師及時發現,帶着她一起返工,一起排查錯誤,并且一一糾正。
除了在工作中“解決錯誤”,一些單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在一開始就會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去安排工作,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擺脫“臨時工”的自我定位,全身心地投入崗位實習中。
為了解決現實中的“臨時”問題,孫放所在的街道與高校聯動,推動建立一種過渡培養機制。據孫放介紹,該街道與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四川省内五所高校合作推行“三社聯動”項目。“三社”,即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工,參與這一項目的學生,可以在社區實踐,得到30餘名社工專家的指導。其中一些學生在畢業後可以直接選擇進入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學生走出象牙塔,需要社會拉一把,也需要學校推一把。”有采訪對象表示,推動在校大學生到體制内實習,提高他們的興趣度、收獲感,需要高校和體制内單位的深度參與。同時需要更多機制的建立,讓體制内單位在參與過程中也能提升獲得感。(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采訪對象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