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球員可以達到一人一城?山東省威海市孫家疃小學坐落于美麗的葡萄灘畔,學校立足海洋特色建設,依托家校合作平台,構建校内外融合的“勞動串”,全面整合德育課程、研學課程,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什麼球員可以達到一人一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山東省威海市孫家疃小學坐落于美麗的葡萄灘畔,學校立足海洋特色建設,依托家校合作平台,構建校内外融合的“勞動串”,全面整合德育課程、研學課程,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課程背景
扇貝是我國海水養殖的重要品種之一,威海地區最常見的養殖品種是栉孔扇貝。作為海洋教育特色學校,學校擁有多處漁業生産、水産養殖基地,也有許多“漁二代”“漁三代”。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幾乎從未接觸過與漁業有關的活動,難以體會漁業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同樣,許多外地學生對于漁家日常勞作的了解也僅停留在“眼觀耳聽”的層面。因此,學校選取栉孔扇貝作為探究對象,開發了“‘貝’出人才”課程。
課程實施
栉孔扇貝由貝苗長到成貝曆時約16個月。為了确保學生能夠經曆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學校遵循生物生長規律,從栉孔扇貝的生長曆程中選取“貝種培育期、春苗繁育期、适溫生長期、成熟收獲期”4個重要時間節點,紮實開展勞動教育。
(一)貝種培育期
9月至翌年3月是栉孔扇貝的貝種培育期,這是扇貝作為生命個體最初的形态,扇貝将經曆“育成幼貝,貝種暫養”過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學校開發出一系列适合不同年級學生參與并适合融入多個學科的創新課程資源。
第一步:雲推送。學校為學生量身打造綜合實踐項目式“學習包”,向各班級推送貝類紀錄片、貝類育種科普等微視頻,幫助學生積累有關貝種培育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直觀感受貝種的形态,了解浮绠、浮球、吊繩、網籠等培育工具,對比網籠培育和網袋培育的區别,為後續活動探究奠定基礎。
第二步:全科聯動。語文教師以《“貝”的故事》為切入點,帶領學生了解“貝”字的由來、演變及發展,從漢字文化傳承的角度感受貝的“最初形态”;科學教師為學生介紹貝類的營養組成及藥用價值;數學教師以扇貝為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英語教師帶領學生在雲上參觀貝類仿生代表性建築悉尼歌劇院,感受異國風情。
第三步:海貝講堂。為了豐富學習體驗,學校還開展“雲”遊貝殼博物館活動,讓學生“參觀”亞洲展品最多的大連貝殼博物館,開拓學生眼界。“雲”參觀活動結束後,學校号召學生積極擔任“小講解員”,為豐富多樣的貝殼“代言”。
(二)春苗繁育期
4月至5月是栉孔扇貝的春苗繁育期,要經曆“分苗栽培,合理密植”的過程。因此,學校聯合威海電視台海洋頻道合力打造了趣味盎然的海洋“雲研學”系列活動。
前期,學生借助微課資源“跟着鏡頭去分苗”,了解分苗的相關知識和具體步驟,即起苗吊、拆袋、第一次人力脫附、第二次機器脫附、清洗扇貝苗、過篩扇貝苗、裝袋、栓袋、綁重物下苗吊等。
研學時,教師帶領部分學生和海洋頻道主持人來到遠遙碼頭并乘船出海進行實地拍攝,采取視頻直播的形式讓全體學生直擊扇貝養殖現場。手中的鏡頭不斷切換、定格,學生即時發問,專業養殖人員現場解答……除此之外,來到現場的學生還要參與勞動實踐,體驗分揀扇貝苗的工作,然後将分好的扇貝苗裝籠挂到浮筏上。
(三)适溫生長期
6月至10月是栉孔扇貝的适溫生長期,扇貝正在網籠中加速生長。前期,學生通過學習對扇貝生長期的海區選擇、養殖層調節、養成期管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為下一階段的活動探究奠定了基礎。随後,學生前往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進一步揭開栉孔扇貝的神秘面紗。
研學現場,學生認真聽取講解員的介紹,了解栉孔扇貝的生長環境、形态特點、獨特構造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動手測量扇貝的殼高、殼長、殼寬,現場對扇貝進行解剖,觀察其内部結構和主要器官的位置,認識扇貝的生殖腺、閉殼肌、外套膜、纖毛等,了解其主要功能,直觀感受處于适溫生長期的扇貝形态。
活動中,學生參與制作海藻标本和貝殼标本,利用鑷子、刷子、吸水紙、标本夾、塑封機等工具,制作出精美的标本作品。一幅幅凝固的海藻标本、貝殼标本讓勞動教育真正活了起來。研學歸來,學生撰寫扇貝形态觀察與解剖研究性報告,并将學到的研究方法和解剖技術向其他海洋生物延伸。
(四)成熟收獲期
11月至12月是扇貝的收獲期,學校組織學生走進位于遠遙漁港的扇貝養殖場,安排“3 1”勞動實踐項目。
“3”是指在現場進行3項勞動:一是學生嘗試用鐵鈎吊住扇貝籠,然後在養殖人員的幫助下使用起吊機将裝滿扇貝的籠子“揪”至岸上;二是針對殼上沾滿污泥的新上岸扇貝,部分學生負責挑出死殼,部分學生用海水進行清洗,還有部分學生負責協助養殖戶搬運扇貝并裝車等待售賣;三是參與體驗高難度的“挑扇貝丁”,學生一手持刀、一手握扇貝,順着縫隙手起刀落劃開貝殼,将扇貝丁挑出後放到塑料盆裡。
“1”是指學校将勞動體驗延伸至生活中,開展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走進市場做“一日漁民”。
每項勞動對學生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考查的不僅是力量,更是耐心和毅力。在勞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使用勞動工具,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不易。
(五)扇貝拓展課
為了深化主題活動、聯系生活實際,學校還增設了“以勞促學、三美共生”的主題拓展課。
“貝出鮮美”:學生變身金牌大廚,低年級清洗蒸煮貝類、制作貝類海味湯,中高年級制作蒜蓉粉絲蒸扇貝、爆炒貝肉、貝肉餃子等美食。學生不僅在動手制作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還在與家人分享勞動成果後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貝出精美”:學校依托貝雕社團,開設了七彩海貝課程,從美學育人的角度挖掘扇貝的藝術表現形式,彰顯海洋文化特色。精美的貝殼畫作、妙趣橫生的貝雕作品,使扇貝的生命得以重生,獲得新穎的藝術韻味。
“貝出勁美”:學校開展勞動競賽“我是貝殼搬運工”。活動中,兩人組隊共擡一筐沉甸甸的貝殼,運送到指定位置,用時最短的隊伍獲勝。競賽是對協作配合與體能素質的雙重考驗——在模拟搬運活動後,許多“漁二代”學會了尊重勞動,也更加能體諒父母勞動的艱辛。
課程評價
學校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四位一體的評價機制,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師和家長的評語、學校評選、社會實踐評價、“勞動護照”等多元評價方式,進行“導向性、激勵性、促進性”評價,建立“全維度、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促進每個學生的勞動意識構建和勞動行為落實。
随機評價。貫穿勞動的全過程,教師采用語言激勵、班級自制評價章、小組評分榜等,鼓勵和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
階段性評價。每次大型主題勞動實踐後都要進行主題彙報成果交流活動。學生在交流中提出成功經驗與改進建議,學校則根據學生的日常活動表現發放“海星校園币”。
終結性評價。學期末,學校根據學生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對師生進行評價,學生個體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手冊》,班級評價納入班級考核。
(本文配圖均為戚思穎攝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威海市孫家疃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13日第5版
作者:楊 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