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溫故而知新不是随便說

溫故而知新不是随便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5:44:48

溫故而知新不是随便說?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為政篇》的第十一章一起看原文:,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溫故而知新不是随便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溫故而知新不是随便說(你對溫故而知新)1

溫故而知新不是随便說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為政篇》的第十一章。一起看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而且都能熟練地應用。通略的意思就是,如果能夠溫習舊知識,就能不斷地發現和增長新知識。但這一章的後面還有一句“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卻被現代人完全忽略了,很少見到有人把這兩句話放在一起去運用。如果能夠去體會“為師”的内涵,那麼對“溫故而知新”就不會停留于這種簡單粗略的理解,也許有更深一層、更寬廣的内涵讓我們去體悟。

我們先思考一下,作為一個老師,他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透過這個特質,我們再去理解什麼是“溫故而知新”。《為政篇》通篇在講“利他”,就是如何去教别人,在“自正”的基礎上如何“正他”。那教别人什麼呢?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講了一段很著名的話:“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雖然大家都在說為師應該是“傳道、授業、解惑”,但究竟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惑?如果我們仔細考究古之學者的生命情懷,就不難理解,古人要傳的道是古聖先賢之道,将聖賢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道統傳下來;而道的傳承離不開對經典的廣泛研閱和領納,所以要授的業,就是學業,傳授以“四書”、“五經”等為核心的經典,然後如何運用于治國理政的實踐;要解的惑,不僅要解生活中遇到的憂愁煩惱,更重要的是要解生命終極困惑,人生面臨的重大問題。

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特質,上述“傳道、授業、解惑,”都是“心”上的功夫,不是傳授外在的知識。現代社會受西方的影響,以探索外部世界、獲取外在物質、追求感官快樂為主要特征,所以學校教育都是以灌輸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的。有人戲稱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都在追求物欲的大環境下開始淪落為普通的技校。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比成績,比分數,追求升學率。其結果必然忽視心靈教育,忽視學生的精神成長。如果老師傳給學生隻是外在的知識和技能,那麼正如錢穆先生說的“僅成稗販,何足為師?”這和小商小販就沒有什麼區别,怎麼可以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老師呢?

在《論語·衛靈公》這一篇中,孔子主動去敲問子貢:“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就是“你認為我是一個學了很多又能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說:“不是的,在博學中我有一個根本之道始終貫穿着。”這則對話啟發我們,孔子能學的特征不是“博聞強記”,而是 “吾道一以貫之”,即始終有一個“性與天道”貫穿其中。錢穆先生說:“所學在外,則知識無窮,記問雖博,非屬心得,既非能學,即非能教。”我們聞了很多,也記了很多。但這不是“心得”,表明我們還不能學。如果我們不能學,也就不能教,不可以為師。

既然為師的特質都是“心學”,那麼作為一個老師要教别人的話,也一定要修煉好自己的内心,自己首先要有所得、有所悟,然後再傳遞給學生。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特征是“傳遞”,而不是“灌輸”。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一段廣為流傳的話:“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既然教育的本質是傳遞,那麼作為老師你要有東西傳遞,如果内心沒有東西,就隻能是“照本宣科”,隻能是“傳聲筒”。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本領我們都不如“人工智能”。即使你也願意向學生傳授“德性”的内涵,但是如果自己并沒有這樣的内涵,那麼就會變成空洞的說教。眼下很多的政治品德課為什麼枯燥而流于形式?因為老師沒有内心真實的、有情感的、有感染力的東西傳遞。

這裡我們再引《論語·衛靈公篇》上的一章。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就是:“能夠無為而治的大概隻有舜吧?他做了一些什麼呢?舜隻是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北向南的君位上而已。”舜都是孔子心中的偶像。孔子說隻有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反面就是“有為而治”。“有為而治”的特征是,在外境上去作為,就是把治理天下的着力點放在改變外境上,而沒有放在自心的調伏和德性的涵養上。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深刻的無知。恰恰相反,就是“無為而治”,他能夠做的就是“恭己正南面而已”。就是向内攝心,從涵養自己的德性入手,從而喚醒、感召、歸順天下的百姓,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儒家的修學次第也無不是呈現這樣的特征。最典型的是在《大學》中所列的“三綱領、八條目”,即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之三綱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目,無不顯示從自利到利他,從内聖到外王的修學次第。所以教育的内涵,不要狹隘地把它看作隻是改變他人,其實改變自己和改變他人都是教育本身。

如果認識到教育或者為師有這樣的特征,我們再來看“溫故而知新”就會清楚很多。什麼是“溫”? 錢穆先生注:“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有“溫燖”、“尋繹”之義,引申理解為——不斷推究,使之爛熟于心。對于什麼是“故”,什麼是“新”,祖師的注解就非常有味道。朱熹解釋為:“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這是一個最通俗的解釋。韓愈在《論語筆解》上說:“先儒皆謂尋繹文翰由故及新,此是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也。吾謂故者,古之道也;新,謂己之新意。”尋繹,是反複探索、推求;文翰,就是文章。韓愈認為,先儒在文章上不斷地推究而由故及新,這還不出“記問之學”,即如果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對外在文章和知識的博聞強記上,那麼還不足以稱之為師。韓愈認為,所謂“故”,就是古聖先賢之道;所謂“新”,就是自己不斷理解而在内心産生的新意。這個解釋,與前面他在《師說》中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就非常吻合。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在《小心齋劄記》中說:“忘則冷,助則熱,惟‘溫’字乃是一團生氣,千紅萬紫都向此中醞釀而出,所謂新也。”這個注解就非常生動,所有的新意,都是從“溫故”中産生。蕅益大師幹脆把“溫故”解釋成“觀心”,并認為“由觀心故,圓解開發。”因為用聖賢之道不斷觀察自心,就會使自己錯誤的東西不斷被聖人的見解所觀照而淨除,内心日趨圓滿。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對“溫故而知新”作一個總攝。首先,它不是就外在的知識和技能而言,而是我們内心不斷被熏習的過程。特别指出對文章典籍的博聞強記,都是心外之法,都不是它的真正内涵。“故”,是古聖先賢之道,之所以稱“故”,因為它是一切功德的源頭,是先于我們的證悟所得。聖人之道不在外,而是透由我們廣泛地研閱經典,用聖人教誡不斷發現并破斥自己錯誤的見解之後,在内心不斷建立的過程。但聖人之道在我們的内心并不堅固,常常忘記,容易冷掉,所以必須透由“溫”而不斷熟練、漸次圓滿。

溫,猶如“習”,就是在各種境界中,不斷觀照、曆練,從而對聖人之道不斷領悟,産生新意。這個“新”也是從“故”中産生,并非有另外一個“新”。正如程樹德在《論語集釋》中引用朱子的話說:“所謂新者,即故中之新,非故外别有新也。”對于“故”與“新”的關系,蕅益大師說得更為深刻:“蓋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聖人之道,在我們的本性中本來具足,不必外求。我們每個人都懷抱着一顆明珠,本來光明,所以稱作“故”。但由于我們迷失心性,善良光明的本性被灰塵蒙蔽太久,需要透過溫尋、時習來不斷顯發,使我們的心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新,既包括深,也包括廣。

當功夫下在心上,随心之本體的醒覺,就會慢慢練就“知一便知一切”的功夫。就會知一經便知千經萬論。再去學外在知識和技能,看外在的一切人事,就如同掌中之果,清清楚楚,不會迷亂。有了這個本領,你才可以教别人。當然,不是說等到我自利的功德圓滿的時候才去教别人,我們可以随分随力,教學相長。但在這個過程中,其原則和根本必須把握住。溫故而知新真正要傳遞的是這個内涵。這樣精辟的教言,大概隻有孔子等聖人才能從内心中流淌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為師之道。故孔子才是“萬世師表”。

對于孔子這一章的言教,我們也可以“溫故而知新”,透由觀照的力量,能否發現我們内心的錯誤現行呢?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當我們聽到一個道理,覺得非常好,覺得聽懂了,就“鹦鹉學舌”般地很想告訴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共鳴、贊歎。一旦别人不理解、不接受的話,就會生氣、埋怨,甚至發嗔心。在我們的觀念中,當老師就這麼容易,聽到了就可以馬上販賣給别人。孔子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在道路上聽到,便在道路上傳說,那是不能成就仁德的。錢穆先生說:“道聽,聽之易;塗說,說之易。入于耳,即出于口,不内入于心,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

很多時候,我們一聽就覺得懂了,如果覺得懂了,一定會陷在得少為足的泥潭不能自拔!學習聖人之道是一種修煉,它不是用一個“懂”字就能夠代表所有的過程,必須依着師長,從聽聞開始,完成“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這個完整的修學過程,需要跨越一個個修學次第,突破一層又一層的煩惱屏障,在内心完成一個離苦得樂的操作。我們現在學習經典,聽到了一些文字,就覺得懂了,這比不學習的世間懶人可能進步了一點,但與聖賢心學毫不相幹。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隻是一個文字相,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一無是處,莫名其妙。這種文字相的特征,是結合不到内心的。聖人的言教沒有在感受力上發生改變,我們一定沉溺在原來的感受當中。沒有深刻體會到苦樂感受的改變,其本質是見解沒有改變。在這樣的狀态中怎麼可以教别人呢?一個跌倒的人怎麼可以扶他人站起來呢?

本章講“為師”,不僅僅指學校裡的老師,所有發願想幫助他人的人,都可以有“師”的定義、角色和内涵。師的角色可以很廣泛,但須懂得“溫故而知新”的内涵,否則一定陷在“好為人師”的錯誤現行中而贻害無窮。我們想當老師,幫助别人,值得贊歎,但自己首先要找到一個好老師作為導師,這樣才千穩百當,不走錯路、彎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