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人到底有多強大?最近電影《隐入塵煙》的上映,成功引爆了沉寂許久的内地電影市場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在這部電影拍出來的時候,主創人員甚至不知道能不能上映畢竟在如今這個流量明星滿天飛的市場,這部電影确實有點“樸素”,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東亞人到底有多強大?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最近電影《隐入塵煙》的上映,成功引爆了沉寂許久的内地電影市場。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在這部電影拍出來的時候,主創人員甚至不知道能不能上映。畢竟在如今這個流量明星滿天飛的市場,這部電影确實有點“樸素”。
但是,電影一經上映,迅速走紅,電影中演員的表演讓人們感受到了久違的真實。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隐入塵煙》堪稱近幾年國内最好的電影作品。
随着電影的大火,輿論中很多不同的聲音也随之出現,有人指責導演故意放大中國人的苦難去迎合西方的審美,在他們眼中看來,在我們國家不可能還有這樣人存在。但更多的人還是表示電影真實地反應了當下很多偏遠地區的生活,就連《人民日報》也評價這部電影極其真實。
可以說,《隐入塵煙》讓我們想起在我們這個偌大的國家裡,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如今仍然要為溫飽而發愁。這讓我重新想起了一個曾經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累?
看到這個問題,屏幕前可能很多人已經準備開噴了。你是什麼立場?中國人累,老外不累麼?你為什麼這麼崇洋媚外?我完全可以理解你們的想法。但是我這個問題,其實并沒有任何崇洋媚外的想法在裡面。
經常出國的朋友,甚至是經常翻看國外視頻的朋友都可以發現,老外的生活也是有着很大的物質條件差距的,有的很窮,有的則很富有。但是無論窮也好,富也罷,他們的生活似乎都沒有我們這麼“累”。相比較于我們的生活,他們看上去要輕松很多。
我想這一點,肯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現過。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付出了全世界最辛勤的勞動,卻依然沒有辦法創造足夠的财富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人為什麼會這麼累。
第一、儒家文化圈的共性通過對比現在世界各國民衆的生活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生活壓力大的國家似乎都集中在了東亞地區。其中以中國、日本、韓國最為突出。而這三個國家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曆史上都長期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韓國和日本這兩個在曆史上和中國一脈相承的國家,其文化體系也是幾乎從中國照搬過去的。
這種巧合絕非是偶然。儒家文化體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華夏文明的傳承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體系無疑就成了統治者統治民衆的利器。而程朱理學的興起,“存天理,滅人欲”更是讓儒家道德體系成為了古代統治階級統治民衆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封建年代的帝王權術加上儒家的道德體系,成為了駕馭龐大人口的最有效手段,儒家于封建中國,就像是印度教于印度,印度曆史上多次被外族入侵,而印度教卻能流傳至今。同樣中國也是一樣,曆史上多次被遊牧民族攻破,但是最終都融入了我們的文化體系當中。
當然,如果說得更直白一點那就是,儒家和印度教這一套東西,實在太适合統治了,即便是茹毛飲血的野人也明白這其中的高明之處。
儒家文化對于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教會了人們服從。
中國人勤勞這是世界公認的,我想沒有那個國家的民衆可以像中國人這樣可以一生都無怨無悔地去辛勤勞作,從日出到日落。但是付出這麼多,所得卻甚少。為什麼?直接原因當然就是你的很多産出被拿走了,甚至是你心甘情願地奉獻出去了。但是,中國人卻可以在流傳千年的儒學經典中找到足夠的理由讓自己繼續無私奉獻下去。
很多儒家的觀點,從現代觀點來看,不但毫無道理,而且簡直可笑。比方說,程朱理學要求婦女在丈夫死後要守寡,因為他告訴你,“守寡光榮”。實際上這種号稱“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說教,本質是為了維持封建剝削等級制度。
正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忘子哪敢不亡。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者在電視電影當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老子跟兒子吵架,兒子占理,又能說,據理力争,老子說不過兒子,氣得渾身發抖,隻能破口大罵:“你這個不孝子,老子打死你!”
這就是儒家的妙用和價值了。這也是兩千多年來為什麼要獨尊儒術的最重要的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習慣了逆來順受,對于任何生活和職場上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我們習慣了隐忍。在封建統治階級來看,對他有利的就是“好”的,對他不利就是“不好”的,甚至可以高度總結為:“聽話”就是好的,“不聽話”就是不好的。
由此而演化出來的封建文化中的“愚忠"和”愚孝“,更是把這種思想發揮到了極緻。配合上輿論的巨大作用,使得你必須要去服從封建統治者編制的道德牢籠,一旦你有其他想法,馬上就會有人指出你的不對。
就好像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有些人總會來占你的便宜,吃你的用你的,甚至還在背後說你的壞話,而當你稍有不願,他就立刻站到道德的制高點說:“你怎麼這麼自私!”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都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太自私了?但很多時候現實情況是,你越是樂于分享,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來不斷地對你吸血。你的慷慨不過是他們肆意妄為的資本。
所以,講到這裡,我們大概就明白了:你為什麼活得累,就是因為你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被要求服從,一直被索取,你一直在為别人而活,從來沒有一秒鐘為自己而活。
我一直覺得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體現儒家文化的精髓: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簡單的一句話,卻同時反映了儒家毒害下的東亞人的兩個典型累的特征:“吃苦”和“等級制度”。
二、資源少,人太多,背後的原因更重要
資源太少,人口太多,某種意義上,這是我們生活這麼累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很小的是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課本上都會告訴我們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地方,從表面上看,也的确是如此,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幅員遼闊,地勢西高東低,長江黃河兩條主動脈貫穿全國,東流入海,哺育了華夏文明。
但是,随着我們長大後,逐漸地發現現實情況并不是這個樣子的。似乎工業發展所需要的一切原材料在我們國家的儲藏都不夠豐富,不僅缺油少氣,而且也沒有各種礦産,這就使得我們很多工業資源都要依賴進口,天生吃不了賣資源的飯。
看着中東的那些土豪,躺在石油上每天日進鬥金,這真的是人比人氣死人。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資源豐富,然後除一個十四億的分母,這個人均數量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也使得在中國任何資源無論多豐富,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都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這樣的局面反饋的職場上,就更明顯了。
如今的中國社會,别說像國外那樣每周上四天休息三天了,除了國企和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能夠保證每周雙休的企業都沒有幾個。這是不是違反了勞動法?很明顯是的,可為什麼沒有人去勞動局上訴?
因為在你的身後有數不清的人等着頂替你的崗位,你今天走,明天就會有下一個人坐到你的位置上。所以,用人單位是有恃無恐的,這就是資源的稀缺性造成的。
所以當領導讓你下班後無償地加班的時候,你隻能選擇接受,而不能選擇讓他閉嘴。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如今的職場才會如此的内卷,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選擇,隻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瘋狂的内耗。
隻可惜這種投入和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産生更多的收益,最終換來的隻是每個人更加的身心疲憊而已。
而随着如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資源開始向城市更加的集中,教育、醫療、就業,越來越多的人隻能被迫向大城市去集中。
原有的鄉鎮生态體系已經被完全地打破,人們想要生存下去就隻能被迫向大城市集中,這樣的人口集中也進一步加劇了内卷。
而年輕人越來越累,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産生了如今的人口問題。根據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人口僅僅新增48萬,這樣的數字對于我們這樣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國家來說,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
背後的原因,就是内耗,讓大家都身心俱疲,已經無力再去承擔養育更多孩子的重擔了。
但是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僞命題存在,那就是假設我們的資源足夠平均每個人都得到足夠的一份,那麼我們還會生活的這麼累麼?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看一下東南亞很多資源并不富裕的小國,民衆的生活似乎并沒有比我們痛苦很多。
就像我們身邊的朝鮮和巴鐵,雖然國力遠不如我們強大,但是照樣可以在全國推行全民免費醫療,所以這裡面就牽扯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資源的分配。
中國人一直都堅信一個原則,任何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時候我們的痛苦不是由于資源的稀缺,而是普勞大衆沒有享受到更多國家的紅利,這一直是我們社會改革所面臨的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黨和國家一直想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三、社會體系過于複雜
比較東西方社會,我們會發現相比較于我們的社會,老外的生活簡直太簡單了,雖然他們也有父母兄弟姐妹,但是這些人的存在對他們的生活并沒有任何的影響。他們不必考慮任何人的感受,隻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就可以。
以至于很多國人剛剛走出國門的時候,根本沒辦法融入到國外的生活中,在我們看來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過于無趣,根本沒有任何的休閑娛樂。
但是這樣的生活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不用去和任何人比較,也不會有人拿你去跟别人做對比。
而在我們國家,一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開始被不斷地比較,你出生的時候7斤,他出生的時候6斤,那麼你就赢了;你1歲會講話,而他兩歲才能說話,那麼你又赢了。你上學的時候每一門功課都得滿分,而他則在及格邊緣徘徊,那麼赢得就還是你。
以後的生活中,從畢業就業,到結婚生子,無時無刻不會面臨來自周圍人的壓力。
這種情況完全是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所造成的,中國人講究群體,無論是同宗同族的親人,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國人都喜歡通過社會關系将人聚集在一起。
這也使得人們開始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各種各樣的攀比上,而這種東西是永遠不會有盡頭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越攀比越累。
另一方面,中國人的社會角色過于多樣化。出生後,從上學開始就要承擔父母給的壓力,要對得起父母的期待,而工作後,還要面對家庭生活帶來的影響,背負上家庭的重擔。而子女出生後,又要開始為子女的成長和未來憂慮,更有甚者甚至要為了第三代的成長而操心。
這是中國文化很獨特的一點,講究代代傳承,但是也确實将一個人的天性完全的壓抑,進而将他完全的束縛在生活的漩渦裡。
所以很多人一輩子,小時候為了父母而活,長大了為了子女而活,但是一輩子就是從沒有為自己而活過。
究其原因,還是複雜的社會體系綁架了我們太多的精力。
四、對成功的定位過于單一
在我們的社會提下之下,對于成功的定義,往往是很單一的。一個人怎樣算成功?有很多的錢,住很大的房子,開很好的車,建立怎樣的事業,我們會稱其為成功者。
而一個牧民兢兢業業的放牧勞作一生,一個老農勤勤懇懇的伺候幾十年莊稼,雖然他們為我們提供了生存必須的糧食,但我想很少有人會将他們的一生定義為成功。
所以,中國人從小會被各種言論所影響,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人們隻會記住第一名的名字。言下之意也就說第二名其實是一無所有的。所以,無論是出于自己的意願,還是家長的推動,所有人自從出生後幾乎都是在沿着相同的軌迹前進。
偶爾出現幾個有自己想法的人,也會馬上被身邊人冠以離經叛道的評語,然後迅速扼殺掉。所以,大家隻能小心翼翼的走在相同的道路上,然後将目光對準自己前面的人,因為隻有擠掉他們,自己才能繼續前進。
所以,我們才會發現中國的家長為什麼如此熱衷于“課外班”,勢要将孩子從小就武裝成完整體。
這也不是家長想的,實在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不這樣做就隻能被後面的人擠掉,所以沒有其他的選擇。
但是努力這件事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大多數人的天賦隻能夠使他成為一個普通人,并不能讓他出人頭地,努力過了頭,最終傷害的其實都是自己。很多時候,真的是在努力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在某些方面,天賦真的是決定性的東西,不是努力可以去彌補的。
所以,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家長累,因為你如果不求上進,在這個社會裡影響的不隻是你一個人,甚至是後面的幾代人,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現實情況。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不累呢?
這裡又存在一個僞命題,很多人一直覺得國内很累,然後總會想辦法出國,覺得到了國外就是天堂了,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事實上中國人來到國外,基本上還是在混華人圈,很難去融入西方社會的群體,在國外的華人依然每天辛勤的工作并不會像老外那樣去肆意的享受,這裡面更多的還是群體的意識所決定的。
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積澱下來注定我們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樣去生活,這個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沒有什麼關系。
所以出國,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自身出發才是正确的選擇。
最後:
講了這麼多,其實無非就是探究一個中國人生活的真實的狀态以及如此疲憊的生活下的深層次的原因。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以上所說的種種問題,很多時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特點,我們看重傳承,看重家庭,看重各種社會關系,所以你既然想去享受這些關系帶給你的快樂,那麼你就必須要付出相應的精力,這兩者是必然存在的。
就好像你想在自己晚年的時候享受兒孫繞膝之樂,那麼年輕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傾注心血去維系家庭的關系。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也是因為這些傳承。
但是,随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也使得很多年輕人一走出校門就選擇了躺平,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如何可以活得不這麼累,已經是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新的追求。歸根結底,我們活的這麼累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将生活中的一切都物質化了,将名利當成了生活唯一的目标。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将自己的眼光放長遠,不再去盲目的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我想無論你在哪裡你都可以活的很輕松。
畢竟我們能夠整理好自己的一生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後面的事,我們又何須操心太多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