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發生在寒亭,蘇轼在諸城超然台上作詩寫詞,“濰縣八景”之一的麓台秋月令文人沉醉……一個個傳奇故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詩詞,讓濰坊這座曆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古城與中秋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中秋節綿延千年,人們對團圓、歡聚的美好期盼也代代相傳。不妨讓我們到嫦娥奔月的雲台山、蘇轼作詩的超然台等地方看看,一起感受古人的中秋文化。
01“嫦娥奔月”在寒亭有兩種說法
每年舉行三次廟會紀念
“嫦娥奔月雲台山,民間故事千古傳。天上人間相望時,自雲妾是月中仙。”9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寒亭區寒亭街道寒亭一村,沿着一條小路向村北側走去。推開一扇紅色的大鐵門,就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廟宇,廟台高約10米,沿台階而上,穿過寫着“雲台山”三個大字的木門,裡面别有一番洞天,庭院簡潔質樸。
“别看這個雲台山不大,卻是一塊風水寶地,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發生在此。”82歲的村民張友臣說,這裡是“雲台山廟”,因其所處位置在當地最高,老百姓又稱“高廟”。
張友臣站在雲台山上的古井旁,講述“嫦娥奔月”的傳說。
在“高廟”的東北角有一座古井,周圍用石頭重新堆砌,不遠處的牆壁上還畫着一些關于“嫦娥奔月”的彩繪。“這裡就是當年嫦娥奔月的地方。原先的古井已經不存在了,這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張友臣說。
據傳,嫦娥原是居住在雲台山下的一位美麗少女,寒浞是她的第二任夫君,在雲台山上給她建立了一座宮殿,名叫“廣寒宮”。雲台山上有一口古井,裡面不停向外冒溫泉水霧,像雲彩一樣。寒浞在古井附近給嫦娥修了一個浴池,用古井中冒出來的霧取暖,嫦娥經常在裡面洗澡。
那麼,嫦娥是怎麼飛到天上去的呢?在寒亭一村流傳着關于“嫦娥奔月”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嫦娥在廣寒宮住了很久,浴池旁邊有塊石碑,能清晰地照出人影來,她看到了自己變老的模樣,之後吃下了後羿留給她的長生不老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越飛越高。碧藍的夜空挂着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飛去。另一種說法是,嫦娥看到自己變老的模樣,很傷心。農曆八月十五那天,在浴池洗澡時,不小心掉到了井裡,随着上升的雲霧,一直飛到了月亮上。
據說,寒浞看到嫦娥奔月後很傷心,十分想念她,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都會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後,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期盼團圓的中秋節。
“嫦娥奔月”的故事口口相傳,在寒亭一村一輩輩流傳下來。為了紀念嫦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九月初九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另外,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村民們也會來祭拜、祈福。
麓台文化博物館舉辦的迎中秋系列活動。(資料圖)
02麓台秋月别有意境
在此舉辦迎中秋活動
說起古人如何過中秋節,那就不得不提作為“濰縣八景”之一的麓台秋月,留下了很多文人中秋賞月的印記。如今,滄海桑田,麓台已難尋往日風姿,但朗朗讀書聲依然不絕于耳。
麓台位于濰城區浮煙山上。浮煙山在曆史上曾有許多名字,如“浮山”“阜山”“符山”。漢代丞相公孫弘曾在此刻苦攻讀,死後葬于浮煙山。據說他的墓冢經過千百年演變形成一個寬闊的高台,史稱“麓台”,高兩丈餘,占地數十畝。公孫弘之後過了約500年,浮煙山上又來了一位年輕的南燕國太子慕容超,在這裡讀書,為不久之後的繼位做準備。
元朝時,漢人第一個狀元張起岩曾經任安丘縣尹和北海吏,專程前來憑吊祭奠公孫弘。當時正值中秋,清風徐徐送爽,白雲悠悠南下。張起岩登上麓台,入夜時分,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遠近景物輪廓分明,上下律動銀輝蕩漾,四周場地萬籁俱寂,似有讀書之聲隐隐入耳。此時此刻,人生往事,悠悠情懷,點點滴滴湧上心頭。面對此情此景,張起岩寫下了《麓台秋月》:“銀河漾漾淨天街,碧月輝輝照麓台。台上讀書燕太子,清光依舊向人來。”
從此以後,人們将麓台秋月定為“濰縣八景”之一,麓台成為文人學者們懷古探幽、抒發情感的絕佳之地。
明代尚書劉應節辭官返鄉後,創建了麓台書院。麓台一帶便成為明清濰坊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劉應節創建麓台書院的故事也成為一段佳話。
如今麓台文化博物館就坐落于此,追溯着這座城市的曆史精神,訴說着麓台的前世今生。每年中秋期間,博物館會舉辦一系列的迎中秋活動,以麓台的真實曆史故事作為創作來源,以中秋節日作為創作背景,打造一場專屬麓台的文化之旅。“麓台秋月,既是一首詩,也是一處景,更是一段文化的傳承。”麓台文化博物館館長慈文德說。
位于諸城市中心的超然台。(郝敬友 攝)
03站在超然台廣場賞月
“東坡月餅”流傳至今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當萬家團圓、舉杯賞月時,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這首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蘇轼在諸城超然台上一氣呵成的。
超然台是位于諸城市中心的一處城牆式建築,離繁華的商業街——和平街較近,其古樸的造型與周圍高聳的居民樓形成強烈的對比。台前蘇轼塑像《把酒問青天》,取意天下第一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塑像總高9.2米,氣韻流暢,與超然台相得益彰,形成整體藝術效果,充分體現出蘇轼在密州時期的政績和文學創作成就,成為超然台最大的亮點和諸城超然文化的新名片。
超然台所在位置原系北魏時所建城牆土台,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轼知密州(州治諸城)時擴建,其弟蘇轍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文意,賦名“超然台”。蘇轼親筆題寫“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記》。蘇轼在台上創作了《超然台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雪後書北台壁二首》《望江南·超然台作》等大量名篇,逐漸形成了“遊于物外”“無往而不樂”的超然思想。超然台存在延續870多年,後不幸毀于戰火。2007年重建,2010年正式落成并免費對外開放。
目前超然台還不具備夜晚開放條件。“每當月圓之夜,高高挂起的明月與這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相輝映,站在超然台廣場賞月,也别有一番滋味。不禁讓人因景生情,聯想起蘇轼站在超然台上盡情作詩的場景。”諸城市民李女士說。
古人慶祝中秋節的主要方式就是賞月、吃月餅、飲酒、作詩。在諸城,有“八月十五小過年”的說法。1076年中秋節,蘇轼在超然台上設宴款待賓朋,并請在座賓客品嘗他自己制作的月餅。雖然蘇轼在密州待了短短兩年就離任了,但人們都很感念他的恩德。後來,為了紀念蘇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人們便用當年蘇轼研制的配方制作月餅,取名為“東坡月餅”。時至今日,在諸城的一些糕點店,每年中秋節期間還會推出“東坡月餅”。
另外,我市的仰天山、沂山、老龍灣、青雲山等也都有不少古人賞月、過中秋的傳奇故事,并留下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如古人用“仰天高挂秋月圓”的詩句盛贊仰天山中秋美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