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選個好的輔導班?假期期間,看到一個同事發朋友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如何給孩子選個好的輔導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假期期間,看到一個同事發朋友圈。
上面羅列了她六歲的兒子一天的輔導班課程安排,從早到晚,一共五節課,分别是∶英語、播音主持、遊泳、心算、舞蹈。總時長達到十小時。
配文∶車接車送,忙碌的一天。附帶一個哭泣的表情。
我心說,哭泣是裝裝樣子,炫耀和“卷死你們”才是真情實意。
我看後也隻是一笑而過罷了,主要是因為——習慣了。這個媽媽,絕不是個案。現在,對孩子的所謂“教育投資”不斷升級加碼,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很多孩子們從小就被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所環繞。在學校學習了一天的課程,匆匆吃兩口飯,就要趕去輔導班接着上課。好不容易過個假期,沒想到比上學還忙,從早上睜眼開始,就馬不停蹄“趕場”似的輾轉于各個興趣班。而家長便責無旁貸地充當起司機兼保姆,整理裝備、車接車送、安撫情緒、照顧飲食。有個同事竟然自豪地跟我講∶我們為了節省時間,讓孩子貼身穿泳裝,再套舞蹈服,外面再穿自己的衣服,不用換裝,到點兒直接脫就行。家長們真是活生生把自己培養成了時間管理大師。
培訓輔導的名目也花樣百出,而且不斷地細化、翻新。藝術、體育、科學、學科課程、智力開發……大類套着無數小類,真是“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缭亂啊。家長們面對這些選擇,看這個也好,看那個也不錯,生怕自己選錯了就會失去挖掘孩子潛力、激發孩子天賦、促進孩子發展的良機,使原本可以成為“人才”的孩子淪為“庸才”。所以選來選去,恨不得把孩子一切課餘時間塞得滿滿當當——即便不能成名成家,多培養點愛好和特長總是沒錯的吧。
課程的價格更是水漲船高,節節攀升,費用之巨令人咋舌。我認識的一個家長這麼形容她對孩子的教育花銷∶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加一起可以買市中心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我掐指一算,好嘛,六百萬!
我不知道這些孩子會怎麼想,反正如果換做是我,我會每天祈禱取消假期,一百遍。
作為九零後的我,這些培訓班的“苦頭”我竟一個都沒吃過。由于我父母明智地缺少“覺悟”,所以每天寫完作業後就和小夥伴瘋玩去了,挖坑和泥捉蟲子都幹過。除了學習之外幹的唯一一件“正事”就是讀書——而且是與考試無關的書——《安徒生童話》《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簡愛》…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反正有興趣。
如果要我說我的特長是什麼,那就是∶一直保持着對學習的渴望、對讀書的熱愛和強大的自學能力。這一點讓我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上獲益匪淺——不僅解決了考研、找工作,還習得了很多技能,生活充實而多姿多彩。
然而很多被輔導班興趣班摧殘的孩子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我一個同學,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沒有假期了,每天都在拼命地學習,輔導班、家教輪番上陣,最終順利考入頂尖名校。進入大學以後自我放逐,沉迷于遊戲,最終順利被開除。
另一位同學,上大學前玩命念書,上大學後一心混吃等死,但凡看到與學習有關的事物都想吐。父母勸她考研,她死活不考;凡是需要筆試的工作崗位,一律不考慮;工作以後不上進,馬馬虎虎,懶散頹廢。
還有我的一個朋友,從小被媽媽逼着學鋼琴,媽媽美其名曰“培養兒子的高貴氣質”。結果高貴氣質沒培養出來,倒是培養了一身暴戾流氓氣,看見樂器就想砸。
……
多可怕啊。家長焦頭爛額、勞民傷财,孩子筋疲力盡、叫苦不叠。“興趣班”變成了“扼殺興趣班”,“輔導班”生生榨幹了孩子的精力。能否培養特長不重要了,是否開發了智力也不重要了,最可怕的是——孩子太累了,累到再也不想努力了。孩子們所有的進取心、自覺性、求知欲、讀書的心力、自我發展的能力,甚至對生活的熱情,在高壓狀态下悉數耗盡。
這豈非緣木求魚,甚至竭澤而漁?
誠然,當今社會競争壓力越來越大,知識經濟時代正在到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是必要而有益的。而且教育投資的增加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人們生活更好更富裕了,更有精力和金錢來培養孩子,希冀孩子比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當然,有需求就有市場,市場也會反過來刺激需求。輔導班興趣班的營銷手段也令人歎為觀止——本質都是在制造幻象和焦慮——好像花的錢越多,孩子就會越優秀,或者說,如果不花錢,孩子就必然不優秀。要麼花錢培養孩子早日成龍成鳳、成才成名,要麼花錢消弭焦慮,深怕孩子落後别人太多。
身邊人人都在“卷”,你不卷你都于心不安。環境是可以裹挾一個人的思想的,有些人尚未想清楚做一件事的意義何在之時,就已經開始着手做了——因為身邊的人都如此。我也認識一些深谙教育規律的人,在經過激烈地掙紮之後,放棄了立場,把孩子送進了輔導班興趣班——他們害怕,萬一自己錯了呢?
于是乎,在環境、營銷和自身的三方博弈中,孩子成了最終的實驗品和犧牲品。
更不要說輔導班興趣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了。資質良好的有之,純粹忽悠人的也不乏。我聽說過一個記憶力開發培訓班,據說經過訓練之後可以半小時之内看完并記憶全本《水浒傳》——就算是真的,可是這種單純的記憶又有什麼用呢?
我覺得,很多家長有必要先“培訓”一下自己。
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之前,必須要明白做這件事的目的和由此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如果你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你必須明白的一點是,每個孩子生來就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天賦、性格、出身…這些都不同,起跑線不可能一樣。人與人的差距是命運注定存在的,沒有赢家。
如果你是為了讓孩子考上名牌大學——那我想說的是,大學絕非終點,不意味着高枕無憂,而是新的起點新的挑戰。這之後的路,才是真正的人生之路。而這條路,你無法替孩子走完,也不能決定他以何種方式走完,更不能左右他是否走得精彩。你應該培養他學習的能力,保護他學習的欲望,而不是殺雞取卵,毀掉他自我持續發展的能力來換取一紙文憑。
如果你是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挖掘潛質——那你可能南轅北轍了。填鴨式高強度的學習,不僅無助于開發智力,而且還會損傷智力,使人“學傻了”。而适當、适度的玩耍倒是孩子開發心智、健全人格、啟迪思考的必要環節。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釋放天性、感知自然、觀察社會、獲得審美能力。一天到晚關在封閉的教室裡,隻會消磨掉熱情和活力。
如果你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或一技之長——那這麼密集的、高強度的課程就顯得更沒必要了。興趣愛好不需要從小開始培養,更不需要多多益善和高壓政策。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完全可以自我發現、自我培養。最重要的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愛,就什麼時候都不晚。
如果你是為了讓孩子成名成家,名利雙收——那我隻想說,功成名就,天賦最重要,其次是熱愛,然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後是時運。陳景潤、屠呦呦、莫言、邁克爾傑克遜…他們好像都不是輔導班出身吧。祝你好運。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人,但很多人大概不明白怎樣才算是“優秀”。考上名牌大學?找一個好工作?有一些特長?成為著名人士?這些都不能等同于優秀。優秀不是點狀物,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人漫長的一生中持續發展的過程。
心懷善念,為人正直,熱愛生命,善于思考,對人生負責的态度,以及不斷完善自己的欲望與能力。這些,都是“優秀”的基因。
輔導班,恐怕“輔導”不了這些“優秀基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