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骁龍 870 處理器、2.5K 120Hz 刷新率的屏幕、立體聲系統,擁有鍵盤和觸控筆,這是哪一款 Android 平闆?
很明顯,這道題沒有唯一解,因為小米平闆 5 Pro、聯想小新 Pad Pro、vivo Pad、OPPO Pad、拯救者 Y700 等近期推出的一系列 Android 平闆,都是類似的配置。
既然配置相近,那它們的軟件體驗,一定各有亮點吧。
Android 平闆功能豐富,但細節還差一些其實不隻是硬件配置,在系統體驗方面,Android 平闆的方向也很統一,那就是大力發展橫屏場景。
相比多年前「躺平」做追劇神器的小米平闆 4,如今的廠商,每個都想要讓你用平闆做生産力工作。去年攝像頭放在豎持上方還是主流,如今發布的 OPPO Pad 和 vivo Pad,連攝像頭都移到了側邊,鐵了心的想讓你橫屏加上鍵盤使用。不過,Android 平闆的「内卷」之路并不好走。
因為 Android 橫屏生态太過潦草,想要拓展橫屏場景,廠商就必須自己去推動第三方 app 開發者去完善橫屏生态,除了适配,還要用各種實用的系統功能來提高橫屏體驗。
首先是分屏,通過按鈕、手勢等形式,在一塊屏幕上同時運行多款軟件,适配了多少款 app 的分屏模式,一直是各大廠商宣傳的重點。
其次是「平行視界」,當年,華為 EMUI 針對 Android 顯示框架作出了拓展,讓一款 app 的不同界面得以獨立顯示在屏幕的不同位置。标題目錄 文章、商品列表 詳情,一度是華為平闆的獨享亮點。
最後是小窗模式,最出色的小窗體驗應該是小米平闆的無極窗口,隻需從角落上劃,就可以将 app 縮小成小窗模式,并适配了多種尺寸。
在 vivo Pad 的發布會上,vivo 表示,之前發布的 Android 平闆,大家并不是很滿意,雖然參數沒輸過,但是體驗沒赢過。
而最後發布的 vivo Pad,也确實做到了面面俱到,分屏、app 内分屏、小窗,服務橫屏的功能該有的全都有。在體驗過之後,我們也給出了「來得晚一點,體驗确實好一些」的評價。
但在使用 Android 平闆的過程中,總會讓我感覺哪裡不太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太好描述,我用幾個例子來分享給大家。
橫屏使用微信時,點擊「發現」,右側頂部的狀态欄就變黑了,但我并不在意。随手打開一個視頻号,用微信的分屏和朋友聊天,咦,視頻号的視頻怎麼旋轉了?
如果我不小心改變了平闆的方向,那視頻号也就徹底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
使用完分屏想要退出,總要退出一個,再退出第二個,沒法把分屏設置保留在後台,也沒法一次性将兩個都退出。
在使用 app 内分屏功能時,有的可以調節分屏後不同界面的比例,有時則不行。
▲ 可以調節分屏比例的《今日頭條》
▲ 不可以分屏調節比例的《哔哩哔哩》
這些是偶發的 bug 麼?我覺着應該不是,觸發幾率 100% 的不叫 bug,這是單純的适配問題。而這些問題,基本覆蓋了近兩年發布的熱門 Android 平闆:
Bug 也有,比如我使用某款平闆,用《石墨文檔》輸入内容時,輸入框總在屏幕的左下角。而另一款平闆,在使用自帶的筆記 app 時,都會出現卡頓的情況。
▲ 文字輸入框在界面左下角
所有的 Android 平闆發布會上,都會告訴用戶,它适配了多少款 app 的大屏模式,擁有多少種針對大屏優化的小窗、分屏操作,每次看發布會,都讓我感覺 Android 平闆要成了,但隻要上手體驗,總會有種成了,但不完全成的感覺。
▲ Android 平闆的發布會上,生産力是主旋律
Android 平闆是配置不夠高麼?我覺着不是,性能有骁龍 870,屏幕有 2.5K,配件有鍵盤觸控筆,确實都不差。
Android 平闆的體驗不好麼?其實也不是,Android 平闆更大的尺寸,讓處理器性能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釋放,玩遊戲也好、看視頻也罷,體驗都還是不錯的。但隻要接上鍵盤和觸控筆,想用它做些什麼的時候,體驗的細節上就會差些意思。
那麼,如果 Android 平闆可以流暢的實現它宣傳的各種功能,沒有奇奇怪怪的 bug,橫屏體驗如何呢?會有提升,但……依然不夠好用。
好的橫屏體驗,要符合認知邏輯Android 平闆的問題在适配上。
确實如此,但不完全對。
不過在論證這一觀點之前,我還有一個問題要思考,那就是要怎麼寫,才能讓大家認為不是給蘋果打廣告。所以我準備先說一些 iPad 在橫屏使用時的問題。
首先就是第三方 app 适配,比如《小紅書》是沒有橫屏模式的,如果用 Android 平闆打開,則有「平行視界」可以使用。
▲ Android 平闆上《小紅書》的應用内分屏
其次是系統功能上,iPad 雖然也有小窗,但隻能以長條形停留在屏幕的左右兩側,體驗上确實比不上可以随意改變小窗大小的 Android 平闆。
好,接下來,讓我們聊聊關于操作邏輯的那些事。
在用實體指紋識别的年代,最讓用戶津津樂道的操作方式就是魅族的 mBack 了,雖然隻是返回,但它用「輕觸」和「重按」對應了「一級」和「全部」兩種返回操作。少用力少幹事,多用力氣就多幹事,符合我們的直覺,幾乎沒有學習成本。
到了全面屏時代,iPhone X 結合之前的右滑返回,用一根細杆定義了操作:抛出去回到桌面,拉下來進入單手模式,左右滑動切換 app,同樣符合直覺。
如果某一種操作不符合直覺,那就得通過長時間的用戶教育,比如截圖。
在 iPhone 改為全面屏後,如何截圖、如何關機讓不少拿到新手機的用戶感到迷茫,甚至鬧出了上飛機無法關機的笑話。原因很簡單,用戶熟悉的「電源鍵 Home 鍵」截圖沒有了,位于機身右側的「電源鍵」也沒有了,它有了新名字,叫「側邊按鈕」。
▲ 重新學習一項功能需要時間成本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 Android 平台,除了大家都有的控制中心圖标和「電源 音量鍵」這兩種截圖方式,指關節截圖、三指下滑截圖、雙擊屏幕截圖,都需要學習成本。之前測試某款 Android 平闆時,遊戲中屏蔽了按鍵和下拉控制中心,導緻我無法截圖,慌亂中嘗試了多種截圖方式,終于在三指下滑時成功了。
▲ 小米平闆的兩種截圖方式
這時我們就明确了兩個觀點:第一,操作應該符合直覺,不然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用戶教育;第二:如果做不到,那就應該設置功能明确的按鍵,比如 Android 的三大金剛鍵,比如電源和音量鍵。
魅族的 mBack 和 iPhone 的全面屏手勢符合直覺,各種截圖手勢和 iPhone 的關機方法有長時間的用戶教育。但到了 Android 橫屏操作這邊,野蠻生長的這幾年,操作方法幾乎可以用「各顯神通」來形容。
我們先來看看 iPad 是怎麼做的。打開一款 app 後,你有兩種分屏手勢。第一種,拖出底部程序塢,把想要分屏的 app 拖上來,放左邊左分屏,放右邊右分屏,不放在左右,就會變成小窗。
第二種,從 app 頂部中間(有「…」指示)向左邊拖動,就可以看到桌面了,然後在桌面中選擇你想分屏的另一款 app。當然,你也可以向右拖動,這樣,之前全屏的 app 就會停留在右方。
想要回到一款 app 的使用界面?将中間的分割線拖動到一側,保留的那個就成了屏幕上唯一的 app,往右拖保留左邊的 app,往左拖保留右側的 app。
直接上劃可以直接将兩款 app 都退出,因為是同時退出的,所以這兩款 app 會在後台保持分屏狀态,你可以在多任務界面看到。在多任務界面,你也可以通過上劃、拖動等操作,輕松的組合各種 app 的分屏樣式。
這套操作非常直觀,想往左邊分屏就往左邊拖,想組合分屏就在後台組,想退出分屏也可以輕松實現。即使不知道手勢,頂部的「…」也可以用點擊實現各種分屏功能。
唯一有學習成本的,應該就是 iPadOS 15 新增加的同一 app 内分屏,你需要打開 app、拖出程序塢、點擊同一款 app,這樣才可以新建窗口,個人體驗有些割裂。
那麼,Android 平闆是如何實現分屏的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小米平闆 5 是進入後台,長按 app 圖标,點擊分屏功能按鈕,實現分屏。
OPPO Pad 是雙指從中間下滑,進入分屏。
vivo Pad 是三指向上滑動,進入分屏。
還記着前面說的麼?操作應該符合直覺,顯然,雙指或者三指劃動是不符合「把一款 app 放在一側,再把另一款 app 放在另一側」這一直覺的。那麼它們有教育用戶麼?OPPO Pad 尚且算是沿用了 OPPO Find N 的分屏操作(但去年底才發布),vivo Pad 可是從零起步。
▲ 小米确實是沿用了手機端的分屏方式,但它不是手勢
而且,iPad 的整套分屏操作,同樣可以使用觸控闆拖動指針實現,但擁有觸控版的 vivo Pad,三指上劃實現的是退出 app——這個操作是有長時間用戶教育的,但确實又與 vivo 自己的手勢邏輯不同。
在屏幕越來越大,按鍵越來越少的今天,智能設備的手勢操作,應該讓用戶可以更加快速的實現各種功能,而不是增加用戶的學習成本。
不過,當我摘下鍵盤放下筆,豎起屏幕打開 app,Android 平闆還是好用的,就像 Android 手機一樣好用。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 Android 平闆的進步當華為幾乎憑一己之力,讓 Android 平闆重新煥發光彩時,我們是高興的;當小米平闆在微博宣布歸來,撿起了幾年未更新的平闆業務時,我們是高興的;當 vivo 作為國内銷量前幾的手機廠商,最後一個推出平闆時,我們也是高興的。
沒有針對大屏的優化?那就主動推動第三方應用開發者适配;原生不支持鍵盤「ESC」鍵?那就調整系統底層;競争力不足?那就為平闆增加拓展屏、多屏協同等創新功能。
最近讓我感到有趣的功能,是 vivo Pad 支持将分屏的兩款 app 保存在桌面上,一步就能打開——雖然沒有像 iPadOS 一樣在後台保留分屏狀态,但 Android 廠商依然在努力的曲線救國。
▲ 今日頭條與微博的分屏組合
幾年的發展,Android 平闆已經不再隻是用來看劇的大号 Android 手機,這也讓 Google 重新開始重視大屏市場。
2021 年年底,Google 公布了面向大屏設備的 Android 12L 系統,并更新了開發标準和設計資源。這一次,Android 原生支持了類似 iPadOS 的分屏模式。
另外,Google 還提出了根據不同屏幕尺寸,改變内容顯示方式的适應性設計。底層的支持,會讓開發和維護成本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我承認,對許多 Android 平闆的用戶來說,一塊可以爽快追劇、玩遊戲的大屏幕,就是他們對平闆的所有追求。而且有了 Google 原生支持和廠商的努力适配,對 Android 平闆所有的不滿都可以用一句「未來可期」一筆帶過。
但在鍵盤和觸控筆成為平闆标配、每場發布會都會把橫屏功能、第三方适配當作亮點宣傳的今天,Android 平闆要走的路明顯還有很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