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新聞網
村民采摘豆腐柴鮮葉。
豆腐柴原葉茶。
溫州網訊 泰順縣仕陽鎮嚴山村村民做夢也想不到,昔日山上不起眼的豆腐柴如今會變成“搖錢樹”。該村1900多人口有半數人跟豆腐柴打上交道,有的家庭一年靠它掙15萬元。
從野生到大規模種植,在外打拼30多年的溫商董海青,秉着“一片柴葉緻富一方百姓”的創業初衷回到泰順家鄉發展豆腐柴事業。今年公司已向村民回收鮮葉3000多噸,使村裡20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共富名片
帶頭人:董海青(浙江仙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受益人:泰順縣仕陽鎮嚴山村半數村民
主要貢獻:通過“公司 農場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為低收入農戶、老人、婦女等提供穩定就業門路和增收渠道,有效帶動當地農民共同富裕。
“讓我結束上海打工的日子”
12月26日,趁天氣晴朗,嚴山村村民藍聰聰帶領父母給自家10多畝豆腐柴除草。今年27歲的藍聰聰,16歲到上海理發店當學徒,去年年初回鄉前,一直在上海理發店打工,月工資4000多元。村裡辦了豆腐柴加工廠後,去年他種植10多畝豆腐柴,當年種植當年收獲。“今年賣豆腐柴鮮葉收入11多萬元,加上我空餘時間在村裡的豆腐柴加工廠當幫工,每月近3000元工資,全年掙15萬元,比在上海打工強。”給豆腐柴除草的藍聰聰邊幹活邊說,“董姐幫了我們全家,讓我結束在上海打工的日子。”
藍聰聰嘴裡的董姐,就是浙江仙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海青,一位在外經商事業有成後,回鄉帶領鄉親共同緻富的企業家。
“無中生有”的産業路
豆腐柴是一種藥食兼用的多年生灌木,根、莖、葉可入藥。豆腐柴鮮葉營養豐富,富含果膠。在泰順縣,老百姓把山上野生的豆腐柴鮮葉采摘過來榨汁後做成一道菜,稱作“綠豆腐”,其顔色翠綠、清香爽口,人人喜愛。
1976年出生的董海青,是家中長女。小時候因家裡經濟條件困難,她十幾歲便外出打工。後來她在上海穩定下來,成立蔬菜配送公司,并擁有蔬菜種植基地。事業有成後,她想幫鄉親一把。
如何讓鄉親實現共同富裕?她想到自己的老本行——蔬菜種植。但是,因蔬菜利潤低,而且需要大規模種植,機械化程度要求高,泰順山區不具備這種條件。有一年,她帶小孩回到老家,從山上挖一株豆腐柴種到陽台上,想不到豆腐柴生命力極強。董海青靈光一閃,就地取材,嗅到商機。
認準了就放手大膽幹!這是董海青的性格。
她花2年時間到全國各地考察,發現豆腐柴種植技術要求低,因自帶特殊氣味,沒有病蟲害,不用施肥,産出效益較高,具有良好的深加工價值。特别是采摘方便,不會跟農忙季度搶時間,适合農村老人、婦女種植采摘。
同時,她發現,豆腐柴在全國各地隻有小面積種植,沒有大規模産業化。既然做就要想辦法做大,闖出一條“無中生有”的産業路。
2018年,她創辦了浙江仙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仙葉緣”商标。
豆腐柴成“搖錢樹”
董海青在老家嚴山村建設了500畝示範基地、100畝育苗基地、體驗觀光園、3000平方米的基礎廠房,引進豆腐柴加工生産線,項目總投資1.2億元。公司先後開發出豆腐柴精粉、保健茶、豆腐柴面條、粉條、各種糕點、藥品注射液、膠囊等系列産品,如今已發展到幾十種産品。
種植基地負責人董夫創介紹,豆腐柴的鮮葉每年采摘4次左右。在荒山、荒地就能種植,具有不與糧争田的特性,同時比茶葉采摘更加簡單方便,勞動力要求不高,适合農村老人、婦女,今年當地種植規模已達2000畝。
董海青算了一筆經濟賬:以種植1畝豆腐柴為例,1畝能種450株豆腐柴,每株年産鮮葉8斤左右,公司回購價每斤3元,畝收益達到1萬元以上。董海青說,“仙葉緣”觀音豆腐柴通過“公司 農場 合作社 農戶”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為項目區低收入農戶、老人、婦女等提供穩定就業門路,讓每位低收入農戶能夠保收購、保增收。今年,公司已向村民回收鮮葉3000多噸,讓村裡20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豆腐柴在嚴山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在董海青的努力下,公司穩步發展。她表示,她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她想把豆腐柴做成泰順的一個特色産業,讓當地百姓走上一條穩步增收的道路,共奔富裕路。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