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紀律管理的建議?課堂紀律氛圍建設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由于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的課堂編制手段,我國教育界對課堂紀律氛圍的研究逐漸深入,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課堂紀律管理的建議?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課堂紀律氛圍建設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由于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的課堂編制手段,我國教育界對課堂紀律氛圍的研究逐漸深入。
基于PISA2009數據的國際比較研究顯示,在65個參與國家和地區中,有53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閱讀成績與課堂紀律氛圍積極相關,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閱讀成績受到課堂紀律氛圍的影響顯著高于其他文化圈。基于PISA2012數據的區域比較結果顯示,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是上海學生在數學成績上超越港澳台學生的重要原因,數學成績較高的上海學生從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中獲益較多。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對于課堂紀律氛圍改進的路徑選擇存在兩種取向:外在控制取向和内在養成取向。外在控制取向認為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是教師的責任,需要教師的權威和控制;内在養成取向認為課堂紀律是學生對秩序的自我意識,學生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從而形成良好的紀律氛圍。随着社會學、心理學、生态學等理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兩種課堂紀律氛圍改進取向已逐漸走向融合。基于文獻綜述和課堂觀摩,本文對課堂紀律氛圍的兩種改進路徑進行梳理。
一、外在控制取向在科學至上、講求效率的現代學校教育中,課堂管理措施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的紀律管理措施屬于外在控制取向,“認為課堂紀律是學生的行為準則和秩序,注重學生對紀律的遵守和教師對學生的控制”。與之相應,外在控制取向特别關注環境因素和教師因素在課堂紀律氛圍建構中的作用,強調學校獎懲措施、科學技術手段和教師管理技能等三種方式。
1.學校獎懲措施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大多數學校制定了各種強制性的規章制度,包括學生的課堂行為規範和教師的課堂管理守則。
其中,中小學學生的行為規範分别由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規定。關于學生的課堂行為規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行為規範和自然後果規範,前者規定了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後者則是學生做了什麼或者是沒有做什麼應該受到什麼樣的獎勵和懲罰。
通過對若幹所中小學學生行為規範的梳理發現,常見的行為規範包括:準時上課,不得随意遲到、早退;禁止課上接打或玩弄手機等電子設備;不得在課堂上随意走動、随意講話。而常見的自然後果規範包括:對嚴重影響課堂秩序的學生進行罰站;對課堂上注意力分散、胡亂塗寫、抄襲作業等行為進行課後口頭批評;對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教師的課堂管理守則主要由各個學校的《教師教學工作規範》規定。在紀律管理方面主要強調教師的應變能力,以确保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外在控制取向的課堂紀律氛圍改進路徑認為,課堂紀律管理規範具有權威性,學生須要自覺遵守各種規則以便規範自身的行為,以此獲得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實施相應的自然後果規範,針對不同的學生行為,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懲罰。
在大多數中小學,表現優異、積極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會被評選為“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等,以茲鼓勵。贊揚、鼓勵等獎勵性措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紀律氛圍。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學校也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JehanzebR.Cheema和AnastasiaKitsantas研究了美國學校對學生的懲罰措施:通常情況下,美國教師會采用隔離手段将嚴重違紀的學生請到校長室或者關禁閉,甚至驅逐出校。
其中,男生和有色人種學生面臨這種境遇的機率遠高于平均水平。驅逐出課堂或驅逐出校是懲罰力度非常強的措施,對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很不利。因為這樣的方式會嚴重損害學生的心理———傷害自尊、降低學習興趣。此外,懲罰措施導緻學校内很難形成團結友善的人際關系氛圍。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教師傾向于采用行為暗示、積極引導、口頭批評、懲罰等直接幹預手段。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懲罰措施程度更輕,目的在于讓學生盡快改正,而非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跨文化比較研究的結果顯示,當教師矯正學生的違紀行為時,大多數澳大利亞和以色列學生會對教師産生強烈的抵觸心理,而大多數中國學生則不會有這樣的心理反應。
上海教師的訪談結果顯示,多數教師認為學生的自尊和興趣不會受太大的影響,人際關系氛圍的形成也不會受到太多幹擾。
2.科學技術手段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化程度。
PISA2015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1%的15歲學生從不或者幾乎不利用網絡完成學校作業,而每周使用一次或兩次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了49%。同時,接近半數的學生會在學校使用電子設備進行在線聊天,每天如此的學生占到12%。幻燈片、投影和視頻等技術手段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也有助于良好課堂紀律氛圍的形成。
一方面,學生對新興事物充滿好奇。通過體驗科技帶來的便利,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技術還幫助學生克服了想象和理解的障礙。
例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的數學課程中,信息化技術可以展現出立體圖形的全貌和切面,降低對學生想象能力的要求,避免學生由于想象困難而對學習産生逃避的情況。在不少中小學,計算機和掌上電腦已經融入到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技術管理課堂紀律。由于好奇而産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課堂紀律氛圍。在學生對學習産生濃厚的興趣之後,不易受到外界的幹擾,願意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也願意與教師合作完成課堂的秩序管理。
WilfridahM.Mucherah的研究表明,教師如何看待和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會對課堂紀律氛圍産生影響。在教學中,教師以積極的态度看待并運用計算機,有利于良好課堂紀律氛圍的形成。大多數教師認為使用計算機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會産生積極影響。當學生對學習的内容産生興趣時,會更集中注意力于課堂,願意聽從教師的指導和遵守相應的制度,違紀的情況相應減少。不可否認的是,創新地使用科技需要考慮外界因素的影響。
首先,普及計算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還有許多貧困地區缺少這項條件。其次,在課堂中使用計算機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備課,以便将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此外,計算機輔助教學需要教師重新考慮如何進行成績考評,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和知曉程度要求比較嚴格。
3.教師管理技能外在控制取向的課堂紀律氛圍改進方案認為,教師是課堂紀律氛圍的引導者和調整者。
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管理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因此,教師個體的管理技能對課堂氛圍改進起到重要作用。我們的訪談結果顯示,上海教師常用的紀律幹預策略包括:委婉提示、以靜克亂、正面提醒等。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根據不同的課堂狀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機智。
通過對部分上海中小學課堂的觀察發現,不同年級段的課堂紀律對教師管理技能的依賴程度不同。年級越低的課堂,學生自控能力越弱,對教師管理技能的依賴程度越高。在多數參與調查的上海中小學中,教師的管理技能是課堂紀律氛圍形成的關鍵。例如,在小學課堂中出現的學生積極讨論氛圍,通常無法在較短時間内自發停止。于是,經驗豐富的教師會在讨論結束後,以歌曲合唱形式“讓學生收心”。
歌曲合唱結束後,課堂紀律氛圍又恢複到了井然有序。實踐案例表明,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受有趣的事物吸引,強硬的命令或指示可能引起煩躁心理,簡單的兒歌既生動又方便,能夠快速地将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師身上。同時,教師所花費的精力也比較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學上。學生長期以這種方式保持紀律氛圍,可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行為訓練的結果是,隻要一開始合唱兒歌,學生就會主動形成秩序,有序的課堂紀律氛圍就形成了。
課堂教學的節奏和韻律,如動靜交替、讀寫結合等,應該成為教師進行課堂紀律幹預的重要手段。TerryHaydn認為,教師在認識到自己在紀律氛圍中的作用後,須要學會自我改善、自我調節、自我提高。JessikaH.Bottiani提出的“雙重輔導”策略能夠提升教師的管理技能,他認為,教師在認識到課堂紀律氛圍對學生影響後,需要改善自身教學方法。“雙重輔導”策略是提升教師管理技能的方法。
一方面,學校要開設課堂培訓,主要目的是讓教師了解課堂紀律氛圍與課程的聯系、師生之間真實的關系,培養教師的反思性思維,學習有效溝通方法,增強教師對學生文化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後參加個别輔導。通過“雙重輔導”策略,教師可以提升課堂管理技能,進而改善課堂紀律氛圍。
二、内在養成取向内在養成取向的課堂紀律氛圍改進路徑以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學生如何影響課堂紀律成為新的聚焦點。
學生會在滿足匮乏性需要之後,從内心深處感受到自身發展的渴求,期望獲取更多的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追求自我實現。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内在養成取向認為,課堂紀律是學生個體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習得的,是在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幹預和自我控制,以便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其所體驗到的周圍環境。該取向認為,外在的規範和壓制不僅無益于良好紀律的養成,反而會摧殘兒童的自然成長。隻有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命令,才會形成真正的紀律。内在養成取向強調學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要求學生之間通過互助合作主動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學習習慣的養成和互助合作關系的建立,對課堂紀律氛圍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管受到課堂環境和教師管理的規範和約束,學生仍舊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如果學生自身無法意識到教師的提示、紀律的重要性,即使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驅逐出校,也無法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與之相反,隻有學生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養成積極、良好的習慣,才能更容易自發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對課堂紀律有影響。研究者選取了學生每天三餐進食和沐浴的時間,作為生活習慣的觀測指标。研究發現三餐進食和沐浴時間都比較固定的學生,其他的生活習慣也比較規律、良好。
進一步分析發現,具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學生更傾向于遵守課堂常規和學校制度、服從于教師的紀律管理,并對規律性的學習環境更适應和滿意。同時,課堂中擁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學生人數越多,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就會越多,紀律氛圍就越有序。據此認為,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學生主動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氛圍大有益處。在幫助學生自發形成良好紀律氛圍的過程中,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須要首先得到培養。當然,習慣的培養有賴于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的一起配合協助,從最簡單的吃飯、沐浴開始,逐漸到遵守紀律和日常的文明禮儀,最後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2.互助合作關系的建立随着學生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成熟,同輩對個體産生的影響漸漸大于教師的影響。
同輩群體通過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促進課堂紀律的形成。有效的管理通過以班級為單位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作用于課堂紀律氛圍。立足于群體動力理論,學生合作可以從集體的角度促進課堂紀律氛圍的形成。群體動力理論最早是由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的。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征和場(即環境的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有或者沒有其他人存在的不同情境中,個體的行為表現是不同的。一個團體内部的内聚力越強,團體動力也就越強,那麼總體表現也會越好。而内聚力的強弱受到個體相互之間關系的影響。個體競争越多,内聚力越差;彼此合作越多,内聚力越強。因此,在培養班集體的課堂紀律氛圍時,學生之間的互助行為有利于紀律形成,而學生之間的相互競争則有可能削弱課堂紀律氛圍。
基于群體動力理論,沈丹在研究中提出了“小組輪流制”的班級管理模式,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星期輪流管理整個班級。這個小組不僅是管理班内的其他學生,而且小組内部也會相互制約、互助,由此達到團體内部合作的目的。這種紀律管理模式降低了教師的參與程度,增強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
學生團體管理課堂紀律,是班集體内部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過程;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可以增強群體内聚力,更加有助于群體和個人目标的達成。在上海中小學教師訪談中發現,多數教師認為學生合作措施在課堂紀律氛圍培育中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這是學生内部主動形成紀律氛圍,屬于内在養成屬性。内在養成取向是學生意識到紀律問題而主動自我糾正的過程,這樣的紀律氛圍有助于形成固定的規模和形式。其次,基于群體動力理論,學生的合作有利于團隊和個體目标的達成,因而也有助于良好課堂紀律氛圍的形成。最後,這樣的措施省時省力,對班集體開展其他團體活動也有很大的幫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指導學生互助合作的措施在實施層面同樣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容易産生優越感,小組之間也會産生競争關系。小組間競争的味道太重,也會産生群體層面的矛盾。
除此之外,“小組輪流制”的成功應用需要學生較為成熟的心理準備,年齡過小的學生無法适應這樣的模式。總體而言,學校獎懲措施和科學技術手段屬于環境因素。學校獎懲措施的實施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應以獎勵性措施為主,懲罰性措施為輔。在既有的學校教育政策架構中,應該盡可能避免開除學籍、勒令退學等激進的課堂紀律改進措施。
科技手段的創新使用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克服學習上的阻礙,部分地削弱影響良好課堂紀律氛圍形成的因素。教師是維持良好課堂紀律氛圍的重要因素。明智的教師善于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視角鼓勵他們進行自我調節,有智慧地管理課堂紀律。“雙重輔導”策略可以視為在學校層面提升教師管理技能的重要方式。具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學生可以培養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規則意識———不違紀、不犯法。
學生互助合作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模式,試圖利用群體動力理論創造性地使學生在團體内合作、互助,在團體内部形成為全體成員所廣泛認可的紀律氛圍。最後,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課堂紀律氛圍改進還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措施。本文隻選取了五個措施,對文獻的查閱還有不足之處,遺漏的部分還待後期繼續研究。
來源丨《教學與管理》該文為 2017 年度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青年項目“從學校績效角度建構學校紀律氛圍的中國知識圖譜”(B1702)的研究成果
作者丨張毓潔,甯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