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一名浣紗女,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貌,之所以能名見史冊,是因為她不幸成為兩個國家鬥争的主角,吳王夫差對之寵幸有加,也因為她對越國放松了警惕最終被越國打敗。
西施像
那麼,吳國滅亡以後,這位美貌的女子究竟歸宿何處呢?早期的史書所記錄的,都是一代紅顔薄命的下場,立了功卻最終被越王裝進皮袋沉到江裡。《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禦覽》引東漢趙晔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這與上述記載相同。另外,唐代詩人皮日休也有《館娃宮懷古》五首,第五首是:“響屧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颦。”這些記載均說西施最後被沉于水。但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有如此可悲的結局,于是流傳出西施和範蠡偕隐西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範蠡是當時越國的大夫,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因深知越王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于是隐姓埋名出走。本來範蠡和西施沒有任何關系,但因有範蠡泛于西湖的傳說,後人便給他安排了一個如花美眷西施為伴,同時也給西施安排了一個虛假的美滿的結局。《越絕書》是東漢袁康所撰,記吳越兩國史迹及範蠡等人的活動,多采傳聞異說。例如《越絕書》就這樣記載:“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鸱夷。”這裡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範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鸱夷子皮”。《姓氏書辨證》卷三中也說,範蠡到了齊國以後,自号鸱夷子。
吳王采蓮圖
民間還有一些紀念範蠡與西施愛情的場所。說是在範蠡送西施去吳國途中,二人情難自抑,雙宿雙栖,生下一子。等他們一路磨蹭到吳國時,孩子已能張嘴說話。至今吳越間還有一“愛子亭”,用于紀念範蠡與西施的愛情結晶。隻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傳說中這個孩子後來送給别人撫養就再也沒有找回。
《史記》中《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蠡卻沒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說她和範蠡有什麼關系。是司馬遷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記載,沒有聽到這方面的傳說,還是司馬遷特意不寫進去,今天就無從知曉了。因此有關西施的結局衆說紛纭。是被沉于水,或者跟随範蠡歸隐于西湖,或者還有其他什麼結局,這仍是有待探索的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