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坊間流傳,說出了柳州,吃不到正宗的螺蛳粉;出了廣西,看不見賣螺蛳粉的鋪面。這話乍聽起來絕對,實際情況卻也基本屬實。
“知道”(nz_zidao)跟你談談,螺蛳粉為什麼火▼
(柳州市螺蛳粉産業園螺蛳粉飲食文化博物館。新華社記者黃孝邦/圖)
近日,全國首家螺蛳粉産業學院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學院将于今年正式招生,計劃招生500人,看來以後要做螺蛳粉都得有證了。當該消息沖上熱搜之際,更多網友們想的是,這家學校裡會是什麼味兒啊?
螺蛳粉這味兒嘛,衆說各異,不管是愛還是恨,近兩年它确實是飄出廣西飄向全國了。在此之前,螺蛳粉的地域标簽是非常濃厚的。
從一種地方性小吃逐漸升級成為産業,螺蛳粉被國人接受的過程,事實上也沒什麼特殊之處,隻是模式不同罷了。
過去坊間流傳,說出了柳州,吃不到正宗的螺蛳粉;出了廣西,看不見賣螺蛳粉的鋪面。這話乍聽起來絕對,實際情況卻也基本屬實。大概在2015年之前,螺蛳粉僅限于嶺南的兩廣地區,其他地方基本見不到其身影。哪怕是在北京,螺蛳粉店也傳說隻有一家。
一種食物隻局限于某一區域内,是再正常不過的。在中國偌大的地域,每一個地方都有特色飲食,能夠脫穎而出在全國範圍内流行開來的,實屬鳳毛麟角。因此,螺蛳粉之前不為兩廣之外的大衆所熟知,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不過,随着主播們不斷地在鏡頭面前吃嗦粉,螺蛳粉無形之中提升了知名度。某乎上有關螺蛳粉的争論不絕于耳,某二次元網站上螺蛳粉的視頻,也有上千條之多,更不要說在刷不到盡頭的短視頻APP裡,螺蛳粉鏡頭無處不在。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為之,螺蛳粉近年爆紅的最大推手就是互聯網。與其他網紅食品的境遇類似,盛名之下就要帶貨了。各種大小網紅主播的推薦,某寶上安靜發貨的賣家,螺蛳粉走出了傳統的鋪面,被裝進密封的包裝袋内,流向了全國各地。數據顯示,網售螺蛳粉一年的出貨量,就将近兩千九百萬袋。今年李子柒的網店,三月份的銷量就高達100萬份。以至于訂單太多廠家都無貨可發了。
其他小吃肯定眼紅了,誰能想到這碗粉沒有通過傳統開店的形式在全國遍地開花,反倒是依靠互聯網賺的盆滿缽滿。時代不同了,以往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面街頭争霸的場面沒有在螺蛳粉的身上出現。
每一種地方性食物走向全國的餐桌,都有各自的推廣模式。因此沙縣和拉面還真不用去羨慕螺蛳粉,你們前兩者走的就是傳統的店面連鎖,你倆火遍全國各大街頭巷尾時,螺蛳粉還窩在嶺南的小巷裡接受台風雨的沖刷呢。
(在柳州一家螺蛳粉店,顧客端着一碗螺蛳粉準備食用。新華社記者黃孝邦/圖)
螺蛳粉也反駁了:我也想在街頭開鋪面呐,然而有人聞不慣我這味兒啊。
獨特的臭味猶如螺蛳粉的精緻靈魂,愛與恨的人,一瞬間被其鑽入鼻腔裡的氣息所擊倒。有的人聞了欲罷不能,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毫不誇張的說,那股味兒才是螺蛳粉的精髓所在。而路轉粉們都認為,螺蛳粉是聞着臭,吃起來香,三天不吃想的慌。
為什麼會是這樣?
原因是我們的嗅覺在作怪。人的嗅覺分為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鼻前嗅覺是從鼻腔進入,直達鼻根的嗅覺細胞,就是“聞”到氣味的過程。鼻後嗅覺是香氣從口腔進入,通過口腔後部與鼻腔連通的管道,再到達嗅皮細胞,就是“吃”或“喝”到的過程,又叫口腔嗅覺。
吃東西時,鼻後嗅覺遠比鼻前嗅覺強烈,食物進入口腔後,随溫度改變、充分咀嚼以及多種酶參與的化學反應,導緻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螺蛳粉的臭味源自酸筍裡的對甲苯酚,它散發出濃烈的刺鼻氣味。而鮮香味,主要來自酸筍中蛋白質分解後産生的氨基酸,以及湯料和配菜。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種辣椒熬制而成的湯料,搭配上米粉,酸筍,青菜,花生,木耳,腐竹,黃花菜,蘿蔔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螺蛳粉就做成了。而酸筍散發出來的氣味,無疑是螺蛳粉的精髓。
孟德斯鸠說,人從屬于自然和氣候,實際上食物也是如此。明代的《海槎餘錄》中記載:“酸筍大如臂,摘至用沸湯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醋煮可食。好事者攜入中州,成罕物。”可見食酸筍的年代之久。
廣西濕熱的氣候,會導緻食欲下降,而酸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開胃作用。當地的一些孕婦,坐月子期間,吃螺蛳粉和酸筍更甚于往常。與之相似的還有廣西玉林地區獨有的酸料。
酸筍不愛者聞起來就是臭的。而本地人因為久處其中,早就聞慣了。正因為這份佐料的特殊,使螺蛳粉具有了臭豆腐和榴蓮的屬性。愛者更愛,恨者更恨。
(福建省沙縣小吃城。(新華社/圖)
但話說回來,正因為螺蛳粉自身的氣味使其難以在街面立足,導緻其傳播推廣大大受限。畢竟螺蛳粉爆紅全國依靠的是網絡,人們買也是各自在家煮着吃。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的街頭,還是難以尋覓其蹤影。一種食物大範圍的流傳,除去食物本身之外,還有店面、街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延伸出來的屬性。
好比柳州當地的一個螺蛳粉攤,就在尋常的街口,支上幾張廣西獨有的小矮桌,還特别要用不鏽鋼的盆子盛粉,至于酸筍、酸豆角、辣椒等等佐料就放在一旁,你自己依照口味添加就行。哪怕是在台風天,疾風驟雨使得街面有了積水,也擋不住粉攤日夜開張。在嘈雜的車水馬龍聲中,嗦一筷子粉,再喝一口湯,才能品出一碗及格螺蛳粉的至味兒。
何況業内人士也說過,随着網上售出的螺蛳粉越多,它過去獨特的味道也就越單一。流水線上的産品要的是效率,街頭巷尾的小吃,才能展示出别樣的味道。因此,雖然螺蛳粉在網上走紅,可惜全國絕大多數的吃貨都沒有去掃過街,于是街上和網上,粉的味道或許類似,但延伸出來的文化屬性卻是割裂的,或者說兩者是毫不相通的。
街巷裡螺蛳粉,透着一股家的味道,它自身帶有強烈的地域标簽。而網紅螺蛳粉,它隻是從單純的口感出發,在推廣運營之下,成為了一種走出家門的食物。前者會讓食物所在地的人産生家的感覺,而後者隻是把螺蛳粉的味道廣而告之了。
至于學院的成立,更是把工業流水線上的螺蛳粉進一步程式化,通過系統的學習,今後哪怕不是柳州人,也能做出一碗地道的螺蛳粉。随着食材和制作步驟的工藝化,螺蛳粉将完成從農耕文化的區域小吃,向工業文明時代擴張經營的徹底蛻變。任何一種大衆化了的食物,都要走類似的道路,隻有走出去,才能讓一種飲食文化更加發揚光大,這也正是螺蛳粉學院成立和存在的意義。不過,學院教授的隻是技法,不管食物傳播的範圍有多廣,它的靈魂永遠都在發源地。
當然,絕大多數的螺蛳粉愛好者并非廣西人,即使在鋪面吃,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跟本地人不同。然而線下鋪面裡的強烈地域味道,絕非網上買袋粉然後在自家煮吃所能比的。
所以啊,要是有機會,确實應該到廣西去掃一下街。坐在桂花樹下,才能體驗到巷晚沽酒剝河蟹,螺蛳粉香引吃心的意境。
南周知道 金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