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終年96歲。圖為2010年,英女王在聯合國總部演講。
【澳洲網評論員陳奧】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脫離君主、走向共和的呼聲不斷在一些英聯邦國家響起,澳洲也站在這個十字路口,開始“思考人生”。
雖然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聲稱,澳洲不會在他第一任期内進行“共和制公投”,不過他先前曾經發聲支持共和。他在今年6月剛就任時提到,如果女王去世,那麼澳洲成為共和國将不可避免;他還設置了一個“共和制政策助理部長”的新職位,貌似朝着公投邁近。此外,在女王剛剛去世幾個小時後,澳洲就有一些組織和政客呼籲脫離英國王權、改革憲法建立共和制。其實,澳洲脫離英聯邦的讨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1933年和1999年曾舉行過兩次公投,但均以失敗告終。
從民間來看,目前支持共和的民衆不在少數。澳洲女子足球聯賽的比賽隊伍9日曾站在墨爾本的土地上為女王默哀,這一舉動引發衆多不滿。次日,聯賽便取消了所有隊伍的默哀環節。在社交媒體上,衆多民衆向阿爾巴尼斯呼籲“盡快廢除君主制”。民調顯示,近年來支持共和的澳洲人數有所增加,已達43%,微弱多數的人反對查爾斯成為國王。
與此同時,其他英聯邦國家紛紛發出脫英信号。加勒比海國家安提瓜和巴布達稱将在三年内舉行公投,牙買加等國在為切斷這種關系做準備,新西蘭總理聲稱将在其“有生之年”走向共和。即使英國國内也充斥着分離主義,蘇格蘭、北愛爾蘭獨立意願日益強烈。
為何包括澳洲在内的英聯邦國家都存有和英王室“說再見”的想法?這不僅源于相似的曆史命運,也源于共同的内在因素。
一是殖民印記。英國君主是“殖民時期的曆史印記”,殖民主義給澳洲土著帶來了無法磨滅的痛苦。而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期間,成功維系了英聯邦的相對穩定,但她未能正視殖民的曆史污點,從來都沒有道過歉,很多英聯邦國家感到不滿,一些國家還要求英國為曾經的奴隸制支付賠償金。
二是主權需求。自1986年以來,英聯邦國家就沒有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拿澳洲來說,自1901年組成聯邦以來,澳洲總督作為英國君主代表,行使國家元首職能,總督人選必須經過英國君主批準,而總督有着獨立行事權力。上世紀70年代,時任澳總督将總理解職的一幕在當時頗具争議,這也讓澳洲擺脫政治束縛的願望愈發強烈。
三是現實利益。今天的英國已不再是從前的“日不落帝國”,在全球權力體系中的地位急速下降,英聯邦國家與美國、中國甚至印度的經貿關聯,已比和英國更加緊密,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君主制與時代脫節。另外,正如倫敦大學英國和英聯邦曆史教授菲利普·墨菲所說,英聯邦幾乎沒有什麼有形價值,英聯邦後世領導人與英國的情感紐帶遠沒有那麼牢固。
不過,由于政體改變的流程太過複雜,各國脫離英王的腳步或許不會太快。再說,英國的傳統影響力還在,各國政治精英與英國依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英王在一些英聯邦民衆心中仍有地位。
雖然風險明顯增加,但英聯邦會不會徹底瓦解,終究需要時間去驗證。可以預見的是,對于與英國王室的關系,澳洲等英聯邦國家肯定會重新思考和評估。而女王之後,英聯邦很難再是原來的英聯邦,或許正在迎來劇變。
編輯:王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