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面對殺氣騰騰的司馬懿和張郃二十萬大軍,後起之秀馬谡臨危受命,并立下軍令狀,與副将王平率領五萬軍隊駐守軍事要地街亭。他到達街亭後,沒有采納丞相諸葛亮叮囑的“五路總口下寨”策略,而是在旁邊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司馬懿和張郃到達街亭後,捧腹大笑,認為守街亭之人“徒有虛名,乃庸才耳!”,斷去街亭山上的馬谡大軍水源,一舉擊潰馬谡,奪取街亭。那麼,馬谡在山上安營紮寨有沒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道理,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馬谡在山上安營紮寨有下列三個原因。
其一,馬谡考慮到敵衆我寡。
面對蜀漢的節節勝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啟用司馬懿,讓他和張郃星夜馳援。司馬懿和張郃一共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孫禮二人帶領五萬軍隊,幫助曹真守衛郿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及張郃的軍隊大約有20萬人,而馬谡和王平隻有2.5萬精兵,和曹魏軍隊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東北的列柳城高翔1萬大軍和魏延本部人馬(約5000到1萬),還是和司馬懿的20萬大軍相差懸殊。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将,相助你去。”
因此,敵衆我寡,曹魏軍隊是馬谡軍隊的近十倍,如果在當路五道口攔截魏軍,十個魏兵打一個蜀軍,即使傷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損失10萬魏軍,就可以把馬谡的2.5萬軍隊消耗殆盡.街亭是軍事重地,司馬懿深谙兵法,比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會強行奪取街亭。而曹魏國力、兵力比蜀漢強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漢打消耗戰,司馬懿之類的枭雄,隻要戰争結果,不看過程,也不計較士兵傷亡情況。
其二,馬谡考慮到街亭山上易守難攻。
馬谡知道敵衆我寡,敵方二十萬大軍,還有司馬懿父子三人、名将張颌,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軍血拼,自己全軍覆沒事小,沒完成恩師諸葛亮交代給的任務事大。因此,馬谡選擇了街亭右側的山上,準備山上憑險據守。兵法雲:制高點是兵家必争之地,誰控制了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半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因此,馬谡率軍到達街亭後,仔細觀察街亭地勢,經過深思熟慮後,否定了諸葛亮和副将王平的五道口安營紮寨建議,決定在街亭旁邊山上以逸待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谡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其三,馬谡考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谡在自幼熟讀兵法,聽着“兵仙”韓信的背水一戰故事長大的。面對必敗局勢,他看到街亭旁邊的山上,四處不相連,地勢險要思慮再三,決定效仿韓信背水一戰,自己來個“背山一戰”,心裡想着一戰成名,向偶像韓信看齊。平心而論,馬谡和韓信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敵衆我寡,兵力相差懸殊,隻有出奇制勝或抱着必死的決心來和敵人戰鬥,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韓信背水一戰勝了,一戰成名,成為教科書式的兵法大家,而馬谡敗了,敗得一敗塗地,自己也被恩師諸葛亮揮淚斬殺。表面看,韓信和馬谡遇到的情況相同,都是面臨敵衆我寡、敵強我弱、面臨絕境,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由于馬谡紙上談兵,不懂得時勢變化,才自食惡果。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谡于轅門之外,将斬。
總結:面對相似的情形,韓信是幸運的,背水一戰擊敗了趙軍,而馬谡是倒黴蛋,背山一戰,被張郃打的四處逃竄,輸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腦袋。因此,馬谡在街亭旁邊的山上安營紮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卻太迷信“兵書”了,犯了趙括的紙上談兵錯誤,丢掉了街亭,丢掉了自己的腦袋,葬送了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時機。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讨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