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用積分兌換了很實用的東西,還領取了社區給我們發的垃圾桶、腳墊,最有用的我覺得是能掃碼溯源的垃圾袋,用上這個就可以追蹤誰家沒有正确分類了!”3月5日,家住大興區天宮院街道林海園小區的張阿姨,參加了海子角西裡社區組織的“垃圾分類宣傳推廣”主題活動,看着身邊越變越好的家園,大家紛紛表示要“積極參與”。林海園小區是建成近30年的老舊小區,在街道、社區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以“4 4”推進法,掀起了一股垃圾分類的“綠旋風”,為破解老舊小區垃圾分類以及推動環境治理難題給出“天宮院式”答案。
天宮院街道海子角西裡社區林海園小區建成于1995年,小區内共有3棟居民樓、20個單元、共計260戶家庭。由于小區建成近30年,林海園小區具有典型的老舊小區特點問題,包括牆體外立面斑駁脫落、上下水管道老化、部分居民房屋出現漏雨、路面坑窪以及停車難。“以前一提到垃圾分類,大家總是說:‘先把咱這小區的環境整整在說垃圾分類吧!’居民不配合,垃圾分類工作就沒法推進,這個小區也就成了垃圾分類中的‘硬骨頭’。”提起以前林海園小區垃圾分類的問題,社區書記王翔就皺起了眉頭。
為了更加精準地分析林海園小區現狀,更加精确地探尋解決路徑,天宮院街道利用民生大數據,對該小區進行逐戶走訪調查,結果顯示該小區居住的居民幸福感不高,對環境提升呼聲較大。天宮院街道把該小區的垃圾分類問題結合到老舊小區整體問題中進行思考研究,制定“,4 4”推進法(即四結合四強化:結合主題宣傳,強化分類意識;結合執法力量,強化分類行動;結合“黑科技”,強化分類效果;結合環境提升,強化參與共治),以“組合幹”的形式,全面打造老舊小區垃圾分類“有機整體”,探索老舊小區垃圾分類新模式、新路徑。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需要高頻次宣傳。天宮院街道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愛家園”社區環境主題月,目前,已聯合海子角西裡社區、垃圾分類運營公司在林海園小區開展了兩次綜合治理專項整治主題宣傳活動,圍繞垃圾分類、文明城區創建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人員現場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及分類方法,動員居民簽署“踐行文明行為承諾書”。同時,街道積極發動社區志願者、樓門長及物業工作人員對小區環境進行集中清理。
“愛家園”社區環境主題月共簽訂200戶垃圾分類承諾書,分發200個垃圾分類廚餘垃圾桶,發放300份宣傳折頁、垃圾分類小程序注冊240戶、領取280個可溯源可降解的垃圾袋。
據天宮院街道工委副書記周濤介紹,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強化社區黨員、在職黨員的帶動作用,發揮樓門長、紅袖标志願者的示範作用,加大對居民的宣傳引導,主動分類,同時,還将通過綜合執法進社區,在環境提升、樓道粉刷等方向開展綜合整治,力争通過一段時間,讓老舊小區環境明顯改觀,讓人居環境更舒心、更安心。
在做好宣傳引導的同時,天宮院街道還結合綜合行政執法隊的執法力量,開展“城管執法進社區”行動,執法人員每日巡查林海園小區,堅持執法與服務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垃圾分類專項執法檢查工作。在執法檢查中,街道堅持“一點多查,一查多項”,重點針對林海園小區桶站規範化設置不規範、物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居民“混投混扔”等違法行為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并嚴查垃圾清運資質,落實垃圾清運責任,動态更新基礎台賬,确保整改到位不反彈。
同時,積極引入科技手段助力垃圾分類,在垃圾桶站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測居民垃圾分類行動,對不積極配合的居民進行重點走訪宣傳。同時,向居民發放可降解垃圾袋,分類時不用破袋處理,掃描垃圾袋二維碼即可溯源,街道還積極推進廚餘垃圾積分兌換工作,讓居民切實享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益處。
如今,林海園小區垃圾分類工作知曉率與參與度得到有效提升,老舊小區環境煥發生機,進一步激活社區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接下來,天宮院街道将繼續在推動垃圾分類的宣傳上用力、在動員上用情、在執法上用嚴,聚焦老舊小區重點難點問題,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在整體環境提升中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用垃圾分類助力老舊小區環境建設,讓老舊小區環境整治形成有機整體,全面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與幸福感。(于夏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