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齊國一個叫紀渻子的人是馴雞專家,周宣王就請他專門為自己訓練鬥雞。
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 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别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于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 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
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别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是大智若愚,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呆如木雞”原指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