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含有“牛”字的成語,一天多的時間收藏量達到356次,分享量有500多次。還有熱心朋友将沒有整理到的部分成語給發送過來。
成語是活躍在漢民族語言裡的重要詞彙,小學階段要求書寫,要求作量的積累和形式的把握;中學階段要求進一步積累并使用,要求會辨析成語使用正誤。逢牛年将至,現将整理的“牛”成語的第二部分也分享給各位朋友。
【鞭打快牛】比喻工作越勤奮、貢獻越大的人或單位越是被高要求、壓任務,沒有得到應有的愛護。
【搏牛之虻(méng)】搏:拍擊。氓:牛虻,一種能吸食牛、馬等家畜血液的昆蟲。拍擊牛背上的牛虻。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原意是說主要目标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樣去和别人打仗。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初生牛犢不怕虎】犢:小牛。剛出生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年輕人有銳氣,敢說敢幹。
【椎(chuí)牛飨士】椎牛:殺牛。飨士:犒勞軍兵。指慰勞作戰官兵。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述道理或談論事情。譏諷聽講的人愚蠢,聽不懂所講的内容。也譏諷講話人不看對象,徒費精力。
【多如牛毛】多得像牛身上的毛一樣。形容數量極大,無法計算。
【放牛歸馬】比喻休兵不戰。語出《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
【九牛二虎之力】九頭牛兩隻虎的力氣。比喻很大的力氣。
【馬牛襟裾】襟、裾:泛指衣服。馬牛穿上人的衣服。原諷刺人不懂禮儀。後比喻衣冠禽獸。
【木牛流馬】三國時諸葛亮研制的一種便捷的運輸工具。
【目無全牛】《莊子•養生主》記載:庖丁起先宰牛時,眼中的牛都是整個的。幾年後,已經熟知牛的各部分結構,動刀時隻看到皮骨間隙,"未嘗見全牛也"。後形容技藝已經達到十分娴熟的地步。
【牛蹄之涔(cén)】涔:雨水。牛蹄印坑裡的積水。比喻窘迫的處境。
【牛眠吉地】迷信者認為安葬後可以使子孫升官發财的墳地。
【牛饩(xì)退敵】饩:贈送。《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秦國出兵襲擊鄭國,在路上遇見鄭國商人弦高,弦高送給秦軍十二頭牛,假托受鄭國國君的命令前來犒師。秦軍以為鄭國已有防備,隻好撤軍。後以此指用智謀迫使敵人退兵。
【騎牛覓牛】覓:尋找。騎着牛找牛。比喻東西就在身邊還到處找。
【如牛負重】好像牛身上負擔着沉重的東西。形容負擔沉重,無法擺脫。
【舐犢情深】像老牛舔小牛犢一樣,形容對子女關心、疼愛的感情非常深。
【土牛木馬】泥塑的牛,木造的馬。比喻徒有其名而無使用價值的東西。
【問牛知馬】打聽牛的價格,就知道馬的價錢。說明從側面推究,就能得知事實的真相。
【蝸行牛步】像蝸牛一樣慢慢地爬行,像老牛一樣慢慢地行走。比喻行動遲緩。
【五牛分屍】古代的一種酷刑,也稱"車裂"或"五馬分屍"。比喻把一件完整的東西分割開。也指處以極刑。
【犀牛望月】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形容長久盼望。
【一牛吼地】牛鳴聲所能達到的地方。形容較近的距離。
【執牛耳】古代諸侯歃血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盤中,由主盟者執盤,因此稱主盟者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領導或領先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