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9 08:21:48

文意解讀:

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敵兵,後用以比喻驚慌失措,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典故淵源:

《晉書》記載:“堅與苻融登樓而望王師,見布陣齊整,将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

經典故事: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中華成語故事草木皆兵)1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西北和北方的幾個民族乘機脫離晉朝的統治,先後建立了16個國家,即所謂“五胡十六國”。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氐族建立的秦國,曆史上稱為前秦。它原先占領陝西一帶,後來逐漸擴大,幾乎占領了北方黃河流域的全部地區。那時的晉朝,偏安東南,稱為東晉。整個局勢形成南北對立的狀态。

前秦的國王苻堅,當時氣勢很盛,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堅親自率領90萬軍隊大舉男侵,企圖稱霸中國。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晉孝武帝以謝石為争虜将軍兼任大都督,并排謝玄擔任前鋒都督,謝琰為中郎将,共撥8萬人馬,前去抵抗。可是秦兵多,晉兵少,雙方實力懸殊,晉朝的許多官員都很擔心。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中華成語故事草木皆兵)2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後,苻堅親自率領8000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相信了苻融的判斷,認為晉軍兵力不足,不堪一擊,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隻要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來是東晉的官員,對東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兵力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之前襲擊洛澗。

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名将劉牢之率領精兵5000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起突然襲擊。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抵擋一陣就潰不成軍了。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援救硖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東岸。于是,把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和駐紮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吃。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中華成語故事草木皆兵)3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

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隻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隐隐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

其實,八公山上并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成是晉兵了。随着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中華成語故事草木皆兵)4

兩軍對屹時間一長,就會對晉軍不利。于是,謝玄用激将法讓苻堅後撤,以便讓晉軍渡過淝水,決一死戰。苻堅暗笑晉軍将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乘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丢盔棄甲,屍橫遍野,苻堅中箭而逃。

這就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役“淝水之戰”。《資治通鑒》和《晉書》等記載道:苻堅見“八公山上草木,······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後來就成為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或“風鶴頻驚”,形容緊張恐怖、人心惶惶的戰亂情況。前兩句往往連用,說成“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