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由前海、後海、西海組成,位于中南海、北海的北面,又稱為後三海。西海又被稱為積水潭。如今的什刹海,每天遊人如織,茫茫遊客中,以下的景色不可錯過
廣化寺 鴉兒胡同31号
始建于元代,明成化、萬曆年間,清道光、鹹豐、光緒年間曾幾度修建。1937年溥儒曾出資修整寺院。
整座廣化寺,坐北朝南,由南至北依次為影壁、山門殿,匾額上書“敕賜廣化寺”,山門内兩側分别是鐘鼓樓;随後便是天王殿,供奉的彌勒佛及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供奉着密宗大日如來,殿兩側為十八羅漢立像;藏經閣内有明朝版本的《大藏經》、清朝乾隆版本的《頻伽藏》。其他的西側主要是觀音閣、地藏閣、方丈室、法堂、祖堂等。
慶王府 定阜街3号
原來是清朝道光年間大學士琦善的宅第,琦善因為在1841年擅自與義律簽訂《穿鼻條約》,割讓香港島,被革職。後來亦劻搬入這裡,并按照王府規制改建。1894年,亦劻晉升為慶親王,後來因為代表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成為清代第十二家鐵帽子王。
恭王府及花園 前海西街17号
清道光帝第六子奕䜣的王府,前身是乾隆朝大學士和珅的宅第,和珅倒台以後,王府被嘉慶轉賜給慶僖親王,到了鹹豐朝最終成為了奕䜣的王府,整個王府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有府門、獅子院子、銀安殿等主要建築。兩側為多進的院落,其中後面環抱着160餘米長的後罩樓,也就是王府花園。花園名叫翠錦園,集中式古典園林精華于一園。齋室軒院錯落有緻,疊石積翠風景幽深。
萬甯橋 地安門外大街
始建于元代,初名萬甯橋,俗稱海子橋,因與當時的北安門(俗稱後門)比鄰,又稱後門橋。整座橋為單孔石拱橋,橋兩側堤岸雕有鎮水獸,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是珍貴的石刻藝術品。同時這裡也是元大都通惠河重要的通水孔道,是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标志。
火德真君廟 地安門外大街77号
俗稱火神廟,相傳始建于唐代,明萬曆年間,因紫禁城接連失火,重修火德真君廟,并賜琉璃瓦以壓火,并增碧瓦重樓。到了1759年,又将玉皇閣等建築改為黃瓦。重修後的火神廟,包括火祖殿、鬥姆閣、财神殿、慈航道人、月老殿
郭守敬紀念館 西海(積水潭)北沿
郭守敬紀念館位于西海北沿的彙通祠,1988年在這裡修建了郭守敬紀念館,紀念這位元代的偉大水利和天文學家。郭守敬對于北京最大的功績之一,便是從昌平白浮泉引泉水,從昆明湖、南長河經積水潭與通惠河相連,并與大運河打通,也使得當年積水潭這個地方成為了全國漕運的終點站。
煙袋斜街 銀錠橋東北
整條胡同呈斜形走向。早在清朝,這裡被叫做斜街。後來,随時這條街上多了許多賣煙具的商家,這些商家都挂着煙袋招攬顧客,久而久之,這裡就被稱為煙袋斜街。如今這條街跟其他商業化的特色街道一樣,熙熙攘攘,愈加的商業化
烤肉季 銀錠橋邊
銀錠觀山位于前海、後海的分界處,著名的烤肉季飯莊就在橋的東側。烤肉季原來是城北什刹海附近賣烤肉的老闆的美名。當時的季老闆推獨輪車沿街叫賣,此後三代才有了小店鋪,也就是今天烤肉季飯莊的前身
攝政王府 後海北沿44号
原來是清朝大學士明珠的府邸,乾隆朝改為成親王府。到了1888年,醇親王府遷址于此,又稱醇親王府北府。末代皇帝溥儀就生在這裡,等到溥儀繼位後,他的父親載沣被封為攝政王,這裡又稱為攝政王府。王府坐北朝南,東部為府邸,西部為花園。花園改建為宋慶齡居所,現在的宋慶齡故居所在地。府邸建築目前還存有銀安殿、寶翰堂、九思堂、思謙堂等建築
金絲套
此處原有織灑所,掌内承運庫存所用色絹,故名金銀絲縧胡同,後改稱大、小金絲套胡同,金絲套被前海、後海三面環繞,呈現半島狀,北臨銀錠橋、遠望鐘鼓樓、曲巷幽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