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自己的愛車做保養換機油,通常都是按照汽車的行駛裡程或者使用的時間來确定更換周期的,比如礦物油更換周期為5000公裡或半年、半合成油更換周期為7500公裡或九個月、全合成油更換周期為10000公裡或一年。但是有很多人會有疑慮,這樣的更換周期合理嗎?機油會不會在更換之前已經變質了呢?或者更換時還是非常完好的,提前更換造成浪費了?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來辨别機油是否變質了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機油為什麼會變質。汽車所使用的機油,不論是礦物機油、半合成機油還是全合成機油,都是由基礎油加上各種添加劑組成的。基礎油可以分為石油提取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是區分礦物油和合成油的主要依據;而添加劑可以改善和增強機油的各種性能,使機油具有更好的潤滑、清洗、冷卻、密封、防鏽防腐蝕、緩沖與減震等作用。一般機油中的添加劑可以多達十餘種,比如清淨分散劑、抗氧化腐劑、金屬鈍化劑、極壓抗磨劑、油性劑和摩擦改進劑、粘度指數改進劑、防鏽劑、降凝劑、抗泡沫劑等等。一般說來,越高級的機油,使用的基礎油越好,添加劑的種類也越多、品質也越好。
機油随着使用時間的延長,受到曲軸箱廢氣和空氣中的氧氣影響,基礎油和各種添加劑都會逐漸的消耗、變性,從而造成機油性能下降,對發動機的保護能力也随之降低。當基礎油變性了或者添加劑徹底消耗殆盡的時候,機油也就徹底失去了對發動機的保護作用了。比如機油中清淨分散劑,它是一種弱堿性物質,可以中和機油中的亞硫酸,将膠質、油泥、金屬磨屑等從發動機缸體上清洗下來并帶回油底殼,如果它消耗殆盡了,曲軸箱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會使機油的PH值會迅速降低呈酸性,從而腐蝕發動機機體及各摩擦副,從而加速發動機的磨損。事實上,機油變質主要就是這種清淨分散劑的消耗與失效導緻的。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斷機油是否失效了呢?如果以最嚴格的标準來說,是需要對機油做理化分析的,檢驗機油中各種添加劑的含量以及機油的各種性能指标,比如粘度指數、40℃動态粘度、100℃動态粘度、150℃高溫高剪切動态粘度、表觀粘度、傾點、諾亞克法熱蒸發損失、總堿值等等。如果其中的某一項主要指标或者幾項次要指标不符合要求,就表示這樣的機油已經變質了。但是這種檢測,一方面需要非常專業而繁雜的設備,另一方面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對于我們私家車而言,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麼有沒有什麼簡便易行的方法來粗略的判斷機油的狀況呢?答案也是有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機油試紙,很便宜,在網上很方便就可以買到,也可以用質量好一點的紙巾代替,檢驗效果也不錯。我們把發動機中的機油用機油尺沾出來一點,然後把它滴在機油試紙上,靜置24小時後觀察機油擴散情況。一般油環、擴散環、沉積環界限越模糊越好,沉積環顔色越深代表雜質越多,擴散環越寬表示機油剩餘壽命越長。
有些人說可以用查看機油的顔色來辨别機油的狀态,認為機油變黑就說明它變質了,但這種方法并不靠譜。一方面新機油的顔色深淺就不一樣,你很難辨别它顔色變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機油中都有清淨分散劑,它會把發動機中的油泥、積碳等清洗下來,如果原來的發動機中比較髒,加入了一款清潔性較好的機油,機油很快就會變黑,但并不表示機油變質了。相反,如果使用了幾千公裡的機油,顔色一點都沒變,這樣的機油才是有問題的,很可能是這種機油的清潔能力太差了。還有其它類似的用檢查機油的手感、聞機油的味道等方法來辨别機油的狀态,同樣也是不準确的。
其實對我們私家車來說,并不需要那麼準确的知道機油的狀态。一般來說,隻要嚴格按照汽車使用說明書中規定的更換周期進行更換就可以了。因為汽車廠家在汽車出廠時都做了嚴格的測試,對各種消耗材料的使用周期都有一個大緻的判斷,給出的更換周期也是相對準确的,并且有相當大的餘量,絕對不會發生機油已經變質但仍不建議更換的情況。我們在日常使用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駕駛環境适當調整這個周期,如果路況良好、氣候幹燥,可以适當的延長更換周期;如果經常堵車、氣候高鹽、高濕,建議縮短更換周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