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資治通鑒中比較經典的故事

資治通鑒中比較經典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01:17:30

對于漢宮廷發動的這次政變,王夫之做了如标題的看法:不當聚勁兵于皇城。他其實是反對我們後來大家比較熟悉的内重外輕的國防安排的。當然,王夫之看到的是更為深遠的問題。不過,我們要知道的的是這是明末清初的學者的看法。我們知道明朝情況有些特殊,就是天子守國門。而天子守國門,按照王夫之引述《尚書》裡面的話,也不算是符合原則的。軍隊布防問題是個大問題,而且根據具體的條件不同,布防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從今天的人來看,究竟是内輕外重,還是内重外輕,都是因時而變,我們今天的人就不能再教條了。但是作為基本的思想,卻對當今也不無參考價值。學者方鐵在《古代“守中治邊”和“守在四夷”治邊思想初探》一文認為這是對于治理邊疆的思想,這明顯就降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為這實際上是對全局的把握,對國家統治和穩定的基本框架,屬于我們現在說的頂層設計層面的問題,是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的問題。而王夫之的看法也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全局性。

資治通鑒中比較經典的故事(讀資治通鑒劄記448)1

語曰:“明王有道,守在四夷。”制治保邦之道至矣【按:王夫之認為這個思想是最好的。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王夫之做了點改動,将天子改寫成明王,也就是明君的意思吧。其實這個思想可以有兩種意思:1天子的兵力駐紮在四夷之地;2四夷作為天子的屏障。總之是防衛重點是放在邊疆,而不是帝國核心的部位。】。書曰:“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競以德也,非競以兵也【按:此處的競是強大的意思。這是說靠道德強大而不是靠武力強大。有室,王室也,皇家也。】。詩曰:“邦畿千裡,惟民所止【按:《詩》雲:“邦畿千裡,惟民所止。”此段引用的是《詩經·商頌·玄鳥》中的句子。大意是說:“一個邦國的土地疆域有千裡之廣,這是商的百姓所居住在地方。這也是《大學》裡面引用的句子。在《大學》裡,已經政治化了。”】”民所止也,非兵所聚也【按:王夫之熟于典故,信手拈來。也不免借古人句子,發揮自己的意思,從而扭轉了古詩中的原意。】。易萃之象曰:“除戎器,戒不虞【按:去掉武器,才能防備意外的事情發生。】。”萃聚二陽于四五,而分四陰于上下。陽,文德也;陰,武功也。近九五者陽,而屏陰于外,内文外武而不虞以戒矣【按:内文外武這是最為重要的意思。其實這裡不僅是國防的問題,更是統治的問題。武力在外負責防衛,文臣在内負責統治。這也是頂層設計了。到此,點出了基本命題。下面談漢初情況。王夫之用周易來講通鑒是值得注意研究的。将哲學直接插入到曆史中。】。

漢聚勁兵于南北軍【按:漢朝情況。】,而兵積彊于天子之肘腋【按:兵力聚集在皇帝身邊。其實這個看法是不對的。因為各地諸侯王都是手握重兵的。而且灌嬰等也是一直帶兵在荥陽防衛的。同時,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了好幾次都是關于戍卒開赴邊疆防衛的相關命令。其實這裡隻是京師的防衛。但是我們知道】,以是為競王室、鞏邦畿、戒不虞之計焉【按:王夫之覺得這是漢帝國的意思。強大王室,鞏固京畿地區的安全、防備意外發生。】。然天子豈能自将之哉,必委之人。而人不易信,則委之外戚,委之中官,以為暱我而可無虞者。乃呂祿掌北軍,呂産掌南軍,呂後死,且令據兵衛宮以遂其狂逞,而劉氏幾移于呂。其後窦、梁、何進與中官疊相握符,而恣誅殺以脅天子者,蹀血相仍。即其未亂也,人主之廢立,國事之措置,一聽命于大将軍,而丞相若其府史。【按:從實際情況出發,王夫之認為這種情況恰恰使王室喪失了大權。總結了前後漢的經驗。】使利器不操于其手,則三公九卿持清議于法宮之上,而孰敢恣睢以逞乎?【按:文臣可安天下。】天下散處而可以指臂使者也【按:其他地區一紙诏令的事情。】。兵者,衛四夷而聽命于帥者也,近在肘腋而或制之矣。周勃佹【按:古通"詭"。用陰謀也。】得而成,窦武佹失而敗,人主贅【按:拼音,zhuì,通"綴"。連綴,附着 】立于上,而莫必其操縱,則亦危矣。

資治通鑒中比較經典的故事(讀資治通鑒劄記448)2

唐當天寶之前,無握禁兵于辇毂者,故撲二張、諸武如縛雛之易【按:舉了唐朝前期的例子。特别是天寶時期為界限。】。借曰不競,然且安、史犯阙而旋踵以平【按: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是武裝都沒有在京師。所以可以勤王。】。真元以後,魚朝恩、吐突承璀、王守澄、劉季述所挾以驕,而廢主弑君如吹枯而振槁,其所恃者,豈非天子所欲聚以自競之兵乎?垂及五代,郭氏攘于前,趙氏奪于後,不出郊關而天下以移。究所以禦夷狄而除盜賊者,又不藉此也。【按:天子聚兵的危害的反面曆史例子。王夫之忘了唐代和五代天子将兵其實正是唐代設置節度使的結果。當然我們知道王夫之也是借題發揮。本意到不一定解讀唐代的兵制問題。到了他論述玄宗的時候,說法則完全不同了:“方玄宗之世,吐蕃、突騎施、奚、契丹雖倔強不賓,而亦屢挫衄以退,本無可用防禦者。無故而若大患之在邊,委專征之權于邊将,其失計固不待言矣。即令外寇果彊,侵陵相迫,抑必内屯重旅,以時應敵,而不容栖重師于塞上,使玩寇失防,一敗而無以為繼。”;“且重兵之在邊也,兵之疆弱,朝廷不得而知也;将之忠奸,中樞不得而诘也。兵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将一失其所守,而自放為遊兵,潰而散,靡而降,反戈而内讧,豈徒祿山犯阙、天子奔蜀為然乎?”态度就轉為批評重兵放在邊疆了。而且一直批評到宋徽宗的靖康之變!大家議論,也是橫說豎說而。】則天子未能有兵,聚兵以授人之亂而已。【按:天子聚兵的危害。天子聚兵其實是将兵權給了别人而已。

邊徼之備不修【按:國防不備。】,州郡之儲不宿【按:州郡缺乏儲備等穩定。這兩條都是在說為

資治通鑒中比較經典的故事(讀資治通鑒劄記448)3

政的根本缺失。】,耀武于法宮明堂之側【按:地方不對。法宮明堂不是炫耀武力的的地方。而是以禮治國的的地方。】,】舍德而欲以觀兵【按:德,治國之本。】,棄略而欲以衒勇【按:為将之本。但是二者都丢失了。】,天子之服天下,豈以左矛右戟、遙震遐方而使讋【按:拼音:zhé】乎【按:對這種将軍隊聚集到京師附近提出了批判!因為意味着天子舍棄了治國的基本原則。】!唯兵在外而守在夷也,則外戚奄宦、遼遠而不相及,利不足以相啖,威不足以相灼【按:那些不該掌權的人不會得到軍隊。】,怵然畏天下之議其後而無挾以争。即有逆臣猝起以犯順,亦互相牽曳而終以潰敗【按:自然就不會影響皇帝而影響天下。其實,此承平時期的事情罷了。前面舉王夫子自己的唐玄宗時期的例子足以說明,大軍駐紮在邊疆的危害。】。推而大之,舜、禹之舞幹而三苗效順,亦惟不與天下競勇而德威自震,胥【按;.全,都:萬事~備。民~然矣。】此道焉耳矣【按;搬出堯舜的例子。】。嗚呼!聚兵于王室以糜天下于轉輸【按:又涉及到了經濟問題。】,隻以召亂而弗能救亡,豈非有天下者之炯戒哉!【按:最後再次闡明這種聚勁兵于京師的弊端。總之來看,王夫之這裡提到了一個理想的狀況,就是“明王有道,守在四夷。”應該說國家強盛之時,這種做法是最為合理的,也是現實的。但是我們知道制度是會随着時代的不同發生變化的。不能固守殘缺。在王夫之這裡我以為團隊這種看法其實是看到了軍事國防安排的一個全局性,所涉及到了經濟、道德、策略、外戚、宦官等諸多方面。他的這種提法對于我們當今未嘗沒有參考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