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動物黑白配

動物黑白配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1-27 19:36:46

參考消息網9月23日報道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0月号(提前出版)一期刊登題為《動物在想什麼?就像我們一樣,能共情、會悲傷、找樂子》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作為人類,我們仍然認為自己卓爾不群,和其他動物有着本質不同。然而過去半個世紀,科研人員積累了很多非人類物種擁有智識的證據:新喀鴉會折斷小樹枝,從樹幹中釣蟲子;章魚會解題,還會搬石頭遮擋巢穴入口。很多動物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認知能力,對此我們不再懷疑。但它們是不是隻比高等機械強一點,就知道生存和繁殖?

動物黑白配(參考封面動物也有情感)1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0月号(提前出版)封面

科學家開始轉變認識

越來越多的行為研究,以及野外轶事記錄(如虎鲸會推移死去的幼崽長達數周)都表明,很多物種與人類的共性大于此前想象:大象會悲傷,海豚會嬉戲,烏賊個性鮮明,渡鴉似乎能對同類的情緒作出反應,很多靈長類能建立牢固的友誼。有些物種,比如大象和虎鲸,長輩會把從經驗中獲得的知識傳授給晚輩。另一些物種,如大鼠,能做出同情和善意的舉動。

多得出人意料的非人類物種有感知力,内心豐富,這一逐漸清晰的圖景對于我們如何看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亞于一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式的革命。僅僅在大約30年前,還沒有人認為動物思維是值得科學探求的話題。“動物情感,呃,那時隻是浪漫想象。”美國埃默裡大學動物行為學者弗蘭斯·德瓦爾回憶道。德瓦爾終生都在研究靈長類動物的行為,也是最先主張認可動物意識的科學家之一。他說,自幾十年前起,科學人員開始承認某些物種有感知力,但辯稱它們的體驗和人類沒有可比性,因此無關緊要。

德瓦爾說,現在有些行為學者确信,“很多動物的内在活動和人類同樣複雜”。他說:“區别在于,我們能通過語言表達,我們能談論自己的感受。”這種新理念如果得到普遍接受,會引發人類與其他物種關系以及對待其他物種方式的全面重新思考。“如果你認可動物的情感,包括昆蟲的感知力,那它們就有了道德意義,”德瓦爾說,“它們不是和石頭一樣,而是有感知力的生物。”

不難發現,從跳蚤到黑猩猩等衆多物種都有情感,隻是有些初級,有些高級。

能讀懂和回應情緒

渡鴉的認知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們體現出的行為還能指向智商的另一面:共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行為和認知生物學者托馬斯·布格尼亞爾多年前在研究渡鴉行為時注意到,在兩隻渡鴉搏鬥後,目睹戰況的旁觀者似乎會安慰鬥敗的一方。

科研人員能通過大鼠實驗更細緻地研究上述現象。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神經學者茵巴爾·本-阿米·巴爾塔爾設計了一項實驗:将大鼠關在帶有孔洞的透明塑料管,管上安有能從外面打開的門,然後将塑料管放進籠子,籠中裝有一隻能自由活動的大鼠。塑料管中的大鼠扭動着想要出逃,另一隻大鼠看出了它的痛苦,開始圍着管子轉圈,撕咬管子,還試圖在管下挖洞。經過幾輪嘗試,自由的大鼠明白了怎樣打開管上的門。一旦學會開門,自由的大鼠即刻就把受困的大鼠解救出來。

情商(包括對同類痛苦作出反應的能力)的一大要素是能讀懂他者情緒。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研究人員利安娜·普魯普斯在一項研究中為馬圈圍欄放上兩張紙闆,紙闆上印有與實體等大、從正前方拍攝的馬頭:其中一匹馬耳朵支棱,鼻子和嘴巴放松,眼神平靜,是匹心滿意足的馬;另一匹投出威脅的眼神,耳朵後縮,牙關緊咬,鼻孔大張。普魯普斯的學生牽來一匹馬,它站立幾分鐘,思索着圖片,然後跑向那張滿足的面孔,用鼻子輕蹭圖片。

普魯普斯和同事讓48匹馬接受這類測試:有些馬要在滿足和憤怒的圖片中做出選擇,有些看到的都是滿足和平靜的面孔,還有一些是憤怒的面孔。在滿足和平靜的面孔中做選擇時,馬兒并沒有偏好,但如果它們面前出現憤怒的面孔,幾乎總是避開。這讓研究人員确信,對于從未見過的同類,馬兒也能識别其表情。

在另一項研究中,普魯普斯向馬兒展示人類微笑或憤怒的照片,該研究同樣測試了48匹馬。結果顯示,馬兒具備一種微妙的能力,可以讀懂和回應的不僅是同類的情緒,還有人類的情緒。

會為自己的意願發聲

生活在美國芝加哥的言語病理學者克裡斯蒂娜·亨格四年前抱回家一隻小狗,當時她希望了解小狗頭腦中的想法。亨格幫助言語遲緩的兒童時會用到一款交流工具:一塊存有預先錄制詞彙的闆子,點擊按鈕發聲。她想知道能不能訓練這隻名叫斯特拉的小狗點擊按鈕,表達“水”“玩”“外面”等詞彙。斯特拉學得很快,大概一個月後就能開始通過按鈕為自己的意願發聲。

今春的一天,亨格正在接電話,斯特拉試圖吸引她的注意。斯特拉先是點擊“看”“來”“玩”的按鈕,亨格無暇顧及,于是斯特拉接着嘗試表達同樣信息的其他詞彙,包括“想,玩,外面”。最後,深感挫敗的斯特拉點擊“愛你”,緊跟着是“不”。亨格大吃一驚。“我從沒想過,給她‘愛你’按鈕是讓她在生氣時告訴我‘不,愛你’,”亨格說,“但是看到她頭腦中湧動的這些想法,真的很神奇。”

斯特拉并不是以這種方式敞開内心窗口的唯一小狗。近年來,其他狗主人也在使用寵物交流工具。這一趨勢促使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叠戈分校認知學者費德裡科·羅薩諾發起一項研究,近3000位狗狗和貓咪的主人報告自己寵物利用按鈕表達詞彙的情況。羅薩諾說,他看到在衆多實例中,狗狗會尋找缺席的家庭成員。

内心感受可能很豐富

在野外,海豚互相追着玩。這隻是會嬉戲的衆多物種之一。研究認知演化的理查德·伯恩在非洲觀察大象時經常看到小象追逐沒有威脅的動物,比如牛羚和白鹭。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校區的動物行為學者戈登·伯格哈特說,科學人員還收集到魚類和爬行類嬉戲行為的證據。他觀察到苔藓蛙會一直騎着水箱底部冒出的氣泡,直到水箱頂部。

嬉戲消耗能量,甚至可能帶來傷害,而且并不總是直接滿足目的。那為什麼動物還要嬉戲呢?研究人員認為,嬉戲演化出來是其有助于增進社會群體的成員聯系。嬉戲還能幫助動物練習奔跑和跳躍等提高生存概率的技能。那麼促使動物嬉戲的動機是什麼呢?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生物學者文森特·雅尼克說,一個貌似可信的答案是,找樂子。他說:“為什麼動物做某事?因為它想做。”就算一時沒有其他任何益處,看上去嬉戲也能給動物帶來樂趣,豐富它們的内心生活。

像我們這樣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動物,内心生活有多豐富?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的人類學者薩拉·布羅斯南展開實驗,試圖窺視卷尾猴的思維。參加研究的卷尾猴在所有食物中,最喜歡葡萄。如果兩隻猴子都拿到黃瓜片,就會滿意地吃下去;但如果一隻猴子一直拿到葡萄,另一隻總是拿到黃瓜的猴子明顯就不滿起來。後者要不把黃瓜丢開,要不朝布羅斯南扔去。顯然,不公對于猴子來說難以忍受。

在另一項隻有一隻猴子的測試中,它眼睜睜看着葡萄在隔壁圈舍中越堆越多,一開始這隻猴子往往拒吃黃瓜,但時間一長還是會把黃瓜吃下去。布羅斯南說:“所以看上去它們沒那麼介意對比,而是更介意不公。”這項研究表明,對于公正的預期——以及遭受不公時感到的委屈,很可能不是人類獨有的。

來源:參考消息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