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中國繪畫原理》
[美]喬治·羅麗著;馬夢瑩譯
上海書畫出版社
為什麼漫步在藝術博物館裡,我們隻需輕松一瞥,便可知一幅繪畫是中國畫?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問題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這對西方人來說卻沒那麼容易,直到20世紀中期,喬治·羅麗教授在本書中試圖解答這個困擾西方人已久的問題。作者梳理了中國文化的内在脈絡,熟練運用了中國古代文獻特别是畫學文獻,分析了中國繪畫獨特的藝術原理。上篇“關鍵主題及闡釋”主要從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切入,讨論中國畫主題内容的選擇;下篇為“風格”,作者認為不應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套用西方傳統和術語概念,強調回歸研究對象的“原境”,以畫學文獻讨論中國畫的風格問題。本書使西方讀者對中國的藝術觀念有所了解,是一本面世較早又優秀的通論性讀物。
作者
[美]喬治·羅麗(George Rowley, 1893—1962),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教授,兼任該校藝術博物館中國展區策展人。作為“普林斯頓學派”的奠基者,羅麗教授也是美國遠東藝術史學科建立發展的重要影響者之一。
譯者
馬夢瑩,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宗教美術史、畫學文獻。
書影實拍
目錄預覽
序/李凇
前言
上篇 關鍵主題及闡釋
導言
精神與物質
天界與人間
神性與人性
道家與儒家
張揚個性與内斂克制
意境與情感
人與自然
傳統與革新
理想主義與自然主義
下篇 風格
導言
“氣”與其衍生概念
“開合”
“陰陽”
和諧的統一
“章法”
張力的平衡
次序和移動焦點
構圖深度與“起伏”
比例
“龍脈”
“空”
構圖與裝飾性
簡潔、虛無與暗示
繪畫品評——“四品”
文獻來源
譯後記
圖版
前言
本書試圖闡釋中國文化的諸多特征,并分析其在繪畫原理中的術語表達。由于幾乎不可能找到令人滿意的與中文術語相對應的英文詞彙,為了更加準确,文中增加了主要術語的音譯拼寫。另外,為某個特定的繪畫概念選定一個單用的術語也是很難的,因為在中國的不同時期,這些術語本身都被重新诠釋過,不同作者對術語的運用也前後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藝術術語在解釋藝術本質方面十分豐富,但在闡述構圖原理方面卻相當有限。這可能是因為後者常作為廣為接受的法則而世代流傳,無須提煉成概念性術語來表達。對我們西方人來說,前後一緻、上下連貫與主次分明的畫面在任何作品中都是基本要求,但中國人傾向于描述每一段創作過程,而不是用單一的術語進行定義。
對中國文化取向的把握也同樣棘手。将之與西方的傾向進行對比的做法,往往并無益處甚至更具誤導性。然而,除非我們将之與西方取向聯系起來,否則就無法理解中國人的體驗方法。在讨論每一種文化傾向時,本文所采用的策略是構建起西方式截然對立的兩種概念,而中國式的概念居于其間。隻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陷于以西方的理想主義、自然主義、主觀主義、浪漫主義或現代主義術語來诠釋中國畫的精神。例如,中國繪畫與現代繪畫都比中世紀以降的西方繪畫更為直觀、抽象又富于聯想,但這并不意味着這些相似的表象源自相似的動機:中國畫的直觀與當代的主觀主義相去甚遠;中國式構圖的抽象性來自對形式的簡省與摒棄,而不是機械化生産與變形;中國繪畫的豐富聯想雖然被用以增強對未知的認識,但幾乎不會偏離自然規律。而今我們的畫家竭力追求畫作的新奇與震撼,而中國的藝術家還在基于古舊又成熟的風格來繪畫,如果我們還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畫,就會無法理解其内涵。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來擺脫自我以及這個充滿機械式思維和緊張心理的時代。隻有如此,我們才能達到中國文化精神的内在和諧,它在中國繪畫中表現得淋漓盡緻。
DuBois S. Morris 博士在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周年時,将其收藏的藝術品慷慨地贈予了母校,本書第一版中的插圖均來自博士捐贈的作品。但顯而易見,無論是公立還是私人,沒有任何一家單獨的收藏足以全面地為本書全文作圖解。因此,本書第二版中的插圖選自諸多來源。這些繪畫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其質量優良、主題适宜,并且涵蓋了從漢代到現代的中國繪畫各個階段。
内文預覽
END
書香上海 | 書香常伴
資料: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輯:段鵬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