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西吉縣馬鈴薯核心産區種植結構單一、養殖業落後以及馬鈴薯連作導緻土壤生态功能退化等難題,按照“穩定馬鈴薯産量、增産玉米促進養殖業發展”的思路,研發提出了馬鈴薯與玉米間套作帶比為4:2(4壟8行馬鈴薯與2壟4行玉米)的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生态種植模式,通過增加馬鈴薯及玉米的種植幅寬和帶比,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大幅度提高了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生态種植模式的勞動生産效率。
與傳統的馬鈴薯連作種植模式相比,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即可以顯著提高降水、光、熱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能有效緩解“薯飼争地”的矛盾,也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修複土壤連作障礙、降低馬鈴薯爛薯率,達到綠色生态種植的目的。特别是通過構建馬鈴薯産業與草畜産業融合發展模式,從根本上破解馬鈴薯優勢産區種植結構單一、産品結構單一、市場風險大和土壤生态功能退化等難題,走上了以種促養、以養帶種、生産生态協調發展的道路。
圖1 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圖
2018年至2022年,西吉縣政府連續5年将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生态種植模式納入産業扶持政策進行推廣應用。2019年,院地合作團隊在紅耀鄉張白灣村建立核心示範區3500畝,馬鈴薯平均畝産達到1628.3公斤-1970.6公斤,馬鈴薯商品薯率提高5.3%,爛薯率降低7.2%,平均畝産玉米籽粒152.6公斤,幹玉米稭稈164.8公斤;
2020年在該村示範推廣4944畝,馬鈴薯畝産量與露地連作的傳統種植相當,但商品薯率較露地連作種植提高6.1%,爛薯率降低4.6%,同時每畝可多收獲飼用玉米鮮草1420.3公斤-1752.7公斤。從而使張白灣村在穩定馬鈴薯生産的基礎上,有效解決了養殖業缺乏飼草料的問題。 2021年,針對紅耀鄉張白灣村馬鈴薯間套種玉米品種飼用價值不高以及生産的大量玉米稭稈被浪費等問題,建立的5300畝的馬鈴薯寬幅間套作玉米示範區将玉米品種由以往的籽粒玉米轉變為糧飼兼用玉米,提高了玉米鮮草産量與品質。同時,通過采用以玉米全株青貯為主的玉米收貯社會化服務,制作全株玉米包膜青貯320噸、全株玉米窖貯350噸,建立以飼喂青貯飼料為主的養殖示範戶38戶,促進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與2018年相比,張白灣村的肉牛存欄數由132頭增加到264頭,羊存欄數由768隻增加到1100隻,初步形成了馬鈴薯産業與草畜産業協同發展的格局,顯著提升了張白灣村耕地肥力水平。通過對20個養殖戶和20個非養殖戶農田土壤肥力監測表明:養殖戶農田的土壤陽離子交換量、有效鋅、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鉀等土壤肥力指标較非養殖戶農田土壤平均分别提高5.13%、6.48%、9.64%、10.28%、52.54%和21.62%。養殖戶和非養殖戶相比,每年畝增施1500公斤-2000公斤的農家肥是土壤肥力提升的關鍵因素。
2022年,西吉縣進一步加大了示範推廣力度,采取縣、鄉、村聯動,責任到鄉、村領導的組織方式,示範基地建設和面上推廣相結合,在紅耀鄉、西坪鄉及馬建鄉等示範推廣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生态種植模式5萬多畝,通過大力推廣馬鈴薯/玉米寬幅間套作生态種植模式,極大的促進了西吉縣馬鈴薯産業與草畜産業的融合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