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最初鍵盤被設計出來,是按字母順序排的;後來打字機被應用,限于設計構造,過快輸入會導緻故障,因此“QWERTY”鍵盤随着打字機誕生。
而QWERRTY鍵盤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放慢輸入速度,所以即使西方等英語環境用戶,用起這種鍵盤來也是很低效的。
但随美國标準的制定和推行,即使後來更高效的“DVORAK”鍵盤、“MALT”鍵盤等設計出來,QWERTY鍵盤仍占據主要市場,這也成為“劣币驅逐良币”的典型案例。
中文環境:然而Devorak和Colemak等鍵盤布局也是針對英文輸入優化的,其對中文輸入的改善有限。
所以我們應該有自己适用中文環境布局的鍵盤。
一、數據(字頻)1、字頻
數據源:語料庫采用網友提供的8千多萬字的統計數據,包含1萬多種漢字,涵蓋絕大部分常用字,适用大部分使用環境。
字頻:每種漢字在語料庫中出現的頻率。
漢字主要為五筆和拼音輸入法,本文不讨論五筆部分,隻對拼音輸入法按照字頻進行分析。
因此再次統計拼音字母的字頻;
2、拼音字母字頻
(以下用 1!、2!、3!……6!分别代表首字母、第二個字母……等,如 zhuang:1!為第一個字母 z,2!第二字母為 h,6!第六字母為 g)
二、鍵盤排布1、用手習慣
兩種
2、高效原則:
3、數據分析與排布
雖然前8個字母占所有字母81%,但首字母占比太低,多數都是處在第二、三次按鍵位置;
輸入時按下第一個字母的概率是排布的首要參考。
因為拼音輸入法智能聯想的存在,許多時候隻輸入聲母部分,即以首字母為主;
· 如果是以左手單手按鍵為主的,可以把聲母往左手附近安排, dzsyhgjlxb這十個字母基本就占了大部分,然後按高頻到低頻,從左手往右手位置安排,在右手操作鼠标時,基本可以實現左手單手打字;
· 如果是雙手打字,就要平衡左右手一點,把占比高的字母往中間安排,聲母字母(首字母為主)均分左右手;
· 如果是上面兩種情況兼顧,就要左手多一點聲母,左手和中間安排高頻字母,右手安排韻母低頻部分和聲母低頻部分。
下面舉例安排一下按鍵,以作參考:
前 8 個字母之後的 d z s y 占了16%,占第一次按鍵的 40%;
綜合考慮一般習慣左手作為第一個字母輸入,右手鼠标;
手指敏捷度,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一般拇指隻參與空格鍵及旁邊的各功能鍵)
所以安排 d z s y如下圖:
安排完40%的首字母,可以看其他高概率的字母了。
為不與剛剛的首字母沖突,安排第二字母,兼顧雙手和左手打字,安排高頻第二字母在中間區域,首先安排i,占總字母的16%;
字母 i 主要出現在第二字母位置占10%,其次為第三字母位置占5%,首字母沒有 i;所以 i 有 10%概率在第二鍵位置出現;
然後是 a、e、u、 h,這幾個字母都是高頻字母,安排在中間位置,a、e、u 主要在第 2 和第 3 位,h 主要在第 2 和第 1 位,先安排 h 再安排 a、e、u。
對于食指來說,按下面一行比按上面一行要容易所以把總概率更大的 a、e 安排在了下面
已經安排了 9 個字母,接下來是n、g、o、j、l、x、b、w
n 占 13%,僅次于 i,但主要出現在第3(主要為in、ing、an、ang、en、eng、on、ong等)、第4字母(主要聲母為ch、sh、zh,然後韻母同上);所以 n最好放在 i、g、a、e、o 周圍,方便連用;
其中 i 和 n 可以考慮互換位置。
如果雙手多,j l x b w 就放到右手位置,如果單左手就放到左手,如果兼有,可以平分下兩側;
這個安排是兼顧了原qwer鍵盤的位置,暫且放在此位置吧,可以根據自己習慣調整;後面安排如果跟習慣有沖突可以進行适當調整。
另外:原分号位置,我換成了逗号,我們的逗号使用的是很多的,而且左手邊缺少标點,可以在數字 1 左邊位置安排逗号、頓号、句号等。
還剩下 t c m r q f k p v 九個字母,挨個排吧;
剩下的大部分按照原位置安放了:
當中數字是按鍵的敲擊概率,藍字是前8位字母,字母區的黑字是聲母部分不含 h n g。
其中常用的操作快捷鍵,不在原位置,可以調整按鍵字母為習慣的,也可以更改快捷鍵與習慣按鍵位置對應新的字母。
另外:除了正常的漢字輸入外,如果想輸入音調的話,竟然很不方便,計算機已經發展這麼多年了,我們到現在輸入法還在湊合。其實如果搭配功能鍵,直接快捷鍵輸入不是很容易解決的嗎?不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