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冬至是怎麼過的? 故鄉羅昌河的清明冬至習俗 我的故鄉在皖中小縣廬江的南面,我之所以沒有用“廬南”這個地域慨念,是因為所指太泛,怕不好把控,鬧出笑話,所以我把它圈定在我有确切把握的地域範圍内,羅昌河是我土生土長的故鄉,它的鄉風民俗我太熟悉不過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農村的冬至是怎麼過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故鄉羅昌河的清明冬至習俗
我的故鄉在皖中小縣廬江的南面,我之所以沒有用“廬南”這個地域慨念,是因為所指太泛,怕不好把控,鬧出笑話,所以我把它圈定在我有确切把握的地域範圍内,羅昌河是我土生土長的故鄉,它的鄉風民俗我太熟悉不過了。
雖然,社會在高速發展,各地風俗相互滲透融合,但曆史上曾經存在過,或者現在還留下了很深的印記的民俗,我們去發現她,挖掘它,整理它,它很可能就有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意義。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蕪湖市蕪湖縣學習,蕪湖縣縣城叫灣沚,我們住的縣委招待所就在小城中心的十字路口邊,有一天早晨,我被一陣鑼鼓聲和哭鬧聲驚醒,從三樓的窗戶向十字路口的大街上看去,隻見十字路口的四條街的街口跪滿了穿着孝服的人,八個人擡着的一口大棺材,就在這四條街口轉圈,這是當地的喪葬風俗,可能是寓含不忍親人離去之意。這個風俗現在肯定是消失了,但像這樣的文化現象,這種儀式形式,我們應該記錄整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喪葬習俗,千差萬别,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非常重視喪葬禮儀,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本人就是從事喪葬活動的專家,那時候的一次喪葬儀式有七十二道程序,這些禮儀程序,大多都已失傳,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值得認真研究。
清明冬至這種祭奠習俗,它的起源,說法不一。比較統一的說法是,清明,是晉文公為了感恩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一個節日,冬至節是源于漢代,是為了标志陰陽交替時,上天賜予的福氣。我卻有着自己的揣想:“清明”“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兩個節氣,至于為什麼在這一天上墳祭奠先祖,并形成兩個“大于年”的隆重節日,我想應該有個逐漸演化的過程。“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百花盛開,莺歌燕舞。最容易打開思親念祖的情懷。從冬至日起,寒冷的冬天正式降臨了,寒風刺骨,天寒地凍,此時自然想起逝去的親人的冷寂。這是最能引發對逝去的親人思念的兩個節氣節點。
我們羅昌河的清明冬至的祭奠習俗,是不是有别于本縣的其他地區,甚至于有很大的差異,我沒有做過調查,不得而知,但我想應該有其獨特的地方,我們羅昌河小流域,鄉土文化風俗更接近桐城和枞陽。像臘月二十四的小年,非常隆重,有人說,廬江其他地方是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錯,這一天是送竈神日,我們羅昌河也同樣舉行送竈神活動,同樣做送竈粑粑,我們是硬多出一個隆重的很有儀式感的二十四的小年。接祖祭祖在這一天就開始了,每天燒香上茶敬酒,一直到正月十五。
羅昌河的清明節,從我記事時起,到今天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把它看成一個比其他傳統節日還要隆重這一點,沒有絲毫削減。我小的時候正是物質非常匮乏的年代,隻有過年過節才能見到葷腥,但清明節祭奠祖先的三葷三素的六個碗是不能少的,三素還好辦,雞魚肉三葷可就非同小可了。雞是自家養的,就那麼幾隻,不像現在工廠化生産,要多少有多少。那僅有的幾隻雞,隻有逢年過節,婦女坐月子,還有就是家裡來了極為尊貴的客人才殺雞,雞腿盛在尊貴的客人的碗底,上面是挂面,雞腿如果是撕成碎肉,那是誠心給你吃的,如果沒撕碎,隻是表示對你的尊重,,吃還是不吃,由你決定。懂事的客人一般是不吃的,隻把上面的挂面吃了,留下雞腿。主人家下次再拿它來招待客人。過年時,這雞腿道具從正月初幾就使用到正月十五。清明殺雞上墳祭奠,可見清明節日的隆重。也有極其貧困的家庭,但清明是不可以不做的,家裡實在是無雞可殺又買不起雞的,就用幾個雞蛋代替,用三個雞蛋煎了,碗底放點其他東西,把煎熟的雞蛋放在碗頭,用來代替三葷中的雞。買不起大魚,就用很小的魚充數。除了三葷三素,還要有酒,有飯。倒在杯子裡的酒,祭奠結束後就把酒倒在石碑上。
清明,墳頭是不動土的,這可能是是羅昌河獨有的風俗,廬江其他地方也有不許動土的風俗,但那是指不許大動,像遷墳,挑墳,小動是可以的,廬北地區,清明上墳時都要帶上鐵鍬,從地裡挖一塊圓圓的大土塊,放在墳冢的頭上,祭祀的紙蕃就插在這上面,我們羅昌河風俗是不許的。現在插在墳頭的幡子,已經不能稱之為紙幡了,都是花裡胡哨的塑料皮做的了,而且越做越大。墳頭插紙幡的習俗據說源于挂在樹上的紙錢。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是不動煙火的,祭祀的紙錢是不能燒的,沒有燒的紙錢就挂在樹上。後來就演變成了紙幡,插在墳頭。紙幡是用紅綠黃三色紙疊在一起,剪裁好拉開,飄動起來煞是好看,這是清明節最具特色的标志物。羅昌河還有個絕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習俗,羅昌河的方言把“徐”讀成“旗”,紙幡像飄動的旗幟,所以,羅昌河徐姓人家,清明節上墳是不插紙幡的。
不知從何時起,寒食節不再禁煙火了,清明祭祀的紙錢又燒起來了,傳統的紙錢很單純,不像現在,印那些花花綠綠的各種冥币,各種金元寶。傳統的紙錢是真正的黃表紙,把黃表紙鋪在墊着清灰的地面上,用木頭做的銅錢的模型,用錘頭砸印在黃表紙上,把印有銅錢印記的黃表紙,對折後一點點揉開,像一個大扇面。不像現在,整捆的不知什麼東東做的黃紙,大捆大捆地燒。
冬至日上墳祭奠的風俗,主要流行在南方,我沒有做過調查,隻是向朋友們簡單地打聽了一下,我們羅昌河尤其重視冬至日的上墳祭奠。冬至日可以動土,修墳安碑都在冬至日進行,墓碑要在死者祭日的三年以後方可安立。閏月的年份是不可以立碑的。現在的墓碑越來越大,墓修得越來越豪華,羅昌河修墓也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就是墳冢不能用水泥封住,說這樣,死者不能從墓裡出來,就不能投胎轉世。羅昌河地區的冬至上墳祭奠,和清明一樣,三葷三素,瓜果酒食,一應俱全,燒紙錢,放鞭炮,隆重的程度應該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
羅昌河在外面做生意的很多,許多小老闆極其重視清明冬至的祭奠,再遠再忙都一定要回家。一個家族一個家族,一個門裡一個門裡的集體祭奠,這也是家族大聚會大聯歡大交流的好機會。也是小孩子們的狂歡節日。古代寫清明的詩詞不計其數,我最欣賞的是南宋時高翥的《請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寫透了人生的本質,寫透了清明的本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