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面 5 公裡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因建在當地嘉 峪山上而得名。景區内有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等自然及人文景 觀。是國家五 A 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産。
嘉峪關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關城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地控河西咽喉,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關城是由明朝大将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而建。它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為河西咽喉要沖。始建于 1372 年,前後四次大規模興修,曆時 168 年才最後完工。《秦邊紀略》記載到:“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 後可守也”。
伴随關城的修建,還有動人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定城磚的故事。據說,修建關城時, 技藝超群的工匠易開占承包了工程,并計算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而苛刻的監督官 說要是最後多一塊或少一塊,就要砍掉易開占的腦袋,并罰跟随工匠三年的苦役。易開占答 應後和工匠們精心施工、嚴格操作,但是最後多出一塊磚,于是就把它放在了西甕城會極門 閣樓後檐台上。監督官發現後就要處置他們。易開占靈機一動說,那塊磚是神仙放的,叫做 定城磚,誰要挪動,全城頃刻坍塌。監督官害怕了,就此罷手。
此外還有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其他的傳說。這些故事雖說離奇,但它頌揚 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也說明關城在建築時的艱巨和建築水平的高超。
建成後的關城平面呈梯形,總面積 3 萬多平方米,由内城、甕城、羅城、外城及城樓等 附屬建築物組成。内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有東西二門,占地 2.5 萬平方米。門外有甕城 回護,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外城四周挖有壕溝。關城内外還有遊擊将軍府、官井、關帝廟等其他建築物。 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南部又是天然屏障讨賴河谷。它是地勢天成、攻防兼備,并與附近的長城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因此有“天下第一雄關”之說。
長城有很多的墩台,而号稱第一墩的也叫讨賴河墩。1539 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 它是明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台北距關城 7 千米,矗立于 讨賴河邊 50 多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
嘉峪關西長城也是由李涵監築。在黑山峽谷北面,呈南北走向,靠着約 45 度的山脊而 建的這段城牆,陡峭直長、垂若懸臂,故名懸臂長城,有“西部八達嶺”之稱。與黑山峽口 南面呈東西走向的斷壁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濃縮長城文化的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長城曆史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新 館在 2003 年建成,總建築面積近 3500 平方米。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内設 7 個展廳,分為長城曆史、長城軍事、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古今嘉峪關 4 部分,充分 應用現代科技陳列手法,将長城文化全面地展示出來。
登臨關樓,大漠雄關氣勢沉雄,邊關塞外壯麗蒼茫,吊古撫今心潮澎湃。民族英雄林則徐觸景生情,寫下著名詩句,“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 依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