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2:37:36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郭丹)随着電商業務的發展,中國的快遞業務也迎來了迅猛發展的時機。然而衆多的快遞業務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不時會有包裹姗姗來遲、收到的物品七零八亂等感慨。日本的物流業務全球領先,而占領日本快遞市場40%以上份額的不是日本郵政公司、不是佐川急送,而是那隻穿梭在日本大街小巷靈活的“黑貓”快遞公司——日本大和宅急送。

日本黑貓宅急送東京羽田物流中心,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相當于4個東京足球場。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網網頁截圖。

近日,日本媒體探訪了大和宅急送位于東京羽田的的超大型物流分揀中心,跟随一個包裹,用360度的視角拍攝了其被自動分揀的過程。我們也透過這個報道來參觀一下大和宅急送的物流中心。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1分鐘分揀800個包裹)1

日本大和宅急送每年的發貨量統計圖。2014年發貨16.22億個。(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日本大和宅急送成立于1976年1月,從開業第一天配送11個包裹,到現在全國日均配送400-500萬個包裹,大和宅急送經曆了40年不斷的發展。

【千米交叉分揀帶智能分配貨物】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1分鐘分揀800個包裹)2

錯綜交叉的智能交叉分揀帶。(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大和宅急送公司是如何實現每日準确無誤地分揀400-500萬個包裹的呢?單純依靠人工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在這個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巨大物流中心裡,公司靠智能IT系統勻速運轉着一條長達1070米的智能交叉分揀傳送帶。這條傳送上帶共有25個入口,48個出口。可以同時承載1336個大小約50cm*140cm的包裹在上面運轉。

【重速度更重服務 溫柔對待每個包裹】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1分鐘分揀800個包裹)3

分揀員将包裹輕拿輕放至傳送帶。(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在這裡,你看不到包裹滿天飛、箱子滿地扔的情景。分揀員們工作較輕松,隻需站在一個分揀入口,将從全國郵寄過來的包裹輕拿輕放至傳送帶即可。

【紅色掃描門 即刻識别包裹數據】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1分鐘分揀800個包裹)4

紅色掃描門。(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當包裹通過這個紅光掃描門時,貼在其身上的數據信息會被讀取。為了提高信息讀取的準确率,一般都會要求分揀員将包裹盡量靠近掃描門一側,這樣包裹的信息就可以在通過掃描門的時更方便地被掃描到了。

【25口進48口出】

你可以把這個智能交叉分揀帶想象成一個錯綜交叉的交通圖。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從25個投遞口進入傳送帶。然後傳送帶根據掃描貨物身上的數字信息,再将貨物分送至48個出口,對應東京都48個送貨區域。快遞貨車隻需在出口等待,裝車後就可立即開車将貨物配送至客戶手中。

【1分鐘800個 全國全年分發16億個包裹】

這條智能交叉分揀帶以時速9.7公裡的速度不間斷地運行,每小時最多可以分揀4萬8000個包裹,也就是1分鐘可以分發800個包裹。然而,這個巨大的物流配送站點還隻是大和宅急送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服務站點之一。據日媒報道,有數據顯示,2014年年底,大和宅急送配送的包裹數量達16億個,占全日本快遞市場份額的45%。這對于40年前,首日開業隻配送11個包裹的公司來說,估計沒有人會想象到今天的結果。

另數據分析顯示,大和宅急送按照日前的業務發展态勢,在2020年前後其全國的包裹年分揀量将突破每年40億個,甚至有可能挑戰50億個。

【朋友圈好友發包裹 無需地址 點點即發】

日本包裹哪個快遞最快(1分鐘分揀800個包裹)5

大和宅急送在社交平台LINE上的快遞服務。(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在不斷增強的物流需求面前,大和宅急送公司通過不斷強化業務的自動化、智能化來提高發貨的效率及便捷性。

大和宅急送在日本類似微信的社交平台LINE上開通了快遞服務。在這裡,如果你想将物品發送給的自己朋友圈的好友的話,你無需輸入對方地址,隻需選擇好友就可以實現快遞的發送了。這裡利用的不是朋友提前輸入的地址數據,而是利用朋友的地理位置。利用地理位置,快遞公司可以提前規劃好貨物發送流程及快遞人員,可以更有效地縮短“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時間,提高發貨效率及快遞業務的便捷性。

【借鑒經驗 中國物流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中國的電商發展世界一流,從城市到鄉村的電商革命必将為中國的物流産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期待日本物流業的智能分揀系統、将位置信息等大數據與物流結合的配送方式、善待包裹、輕拿輕放的溫柔服務等特色也能對我國的物流業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